首页 理论教育 《白洋淀纪事》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表达

《白洋淀纪事》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表达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1958年将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在叙事的同时注重写景和抒情,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荷花淀》有“诗体小说”之称。

《白洋淀纪事》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表达

一、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 “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七七”事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入文坛。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1958年将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二、作品简析

1.小说梗概

《白洋淀纪事》是作家孙犁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一本描写抗战时期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收录了其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包括《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的苇》等篇。

文中充分表现出了战争年代民众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孙犁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的描写,从而用无邪的文字勾画出时代的未来,用文学之美来表达普通人的心愿

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选录了《荷花淀》《芦花荡》《光荣》《嘱咐》《采蒲台的节》等四十篇经典作品。《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此外,《山地回忆》《正月》等篇,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和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

《白洋淀纪事》,在叙事的同时注重写景和抒情,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荷花淀》有“诗体小说”之称。

2.主要故事内容

《荷花淀》: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农村里,有七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一个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人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到别人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又与妻子话别,第二天便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想去看望参了军的丈夫。于是,她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可部队刚好在前一晚上开走了。在她们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只日本鬼子的大船。她们拼命地逃,鬼子在后面紧追不舍。就在她们把小船划进荷花淀的同时,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队伍给了鬼子迎头痛击,击沉敌船,全歼了鬼子。她们这时才发现,原来伏击鬼子、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想见的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任务,又见到了爱人,高高兴兴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年秋天,这群妇女也学会了射击,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战。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过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蒿儿梁》:蒿儿梁,是五台山上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尤其到了冬天,山陡路滑,再加上漫天风雪,简直要把人冻死。同时,这还是一个极为贫瘠的小山村,老百姓住的全是泥墙小房,吃的只有莜面和山药蛋。可是就在这里,有伤员们温暖的家,有让人垂涎的莜面窝窝,有如家人般热情、淳朴的村民。由于敌人的“扫荡”,这份军民鱼水情在这里生根、发芽。

《吴召儿》:吴召儿,一个不起眼的乡村丫头,一个识字班的青涩女孩,同时,也是一个称职的“反扫荡”队伍的向导。此篇作者的回忆就是由这样一个女孩开始。在革命最为艰苦的岁月里,像吴召儿那样平凡的老百姓,为战士们遮风挡雨,为战士们舍身忘我地守护。他们之中有像吴召儿一样的孩子,有妇女,也有老人……

《碑》:本篇主要写了一个老人用网到滹沱河打捞牺牲战士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赵庄村居住着赵老金一家,家里有一位洒脱乐观的父亲、一位热情善良的母亲和一个兼具父母优点的宝贝女儿。家中过去常年住着八路军战士,并且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十月的一个寒冷夜晚,李连长带领一分队,在执行上级命令时,中途不幸遭遇敌军埋伏,全部跳河殉国。赵老金一家救起两名幸存者,并得知李连长已经牺牲。赵老金从此之后,就长年累月在滹沱河中打捞李连长和战士们的尸首。他不是打鱼,而是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最后,站在河边的老人,就成了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走出以后》:本篇主要写了王振中在朋友帮助下离家上学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南郝村这个地方虽然不大,却有着大平原田园的本色美。王振中如同千百个白洋淀的女孩一样,平凡而普通。可是,就是这个平凡的女子,在抗日的战火中得到洗礼,勇敢地走出了小家庭,解除了不合理的婚约。走出家庭后的王振中,学会了德语,并且医术精湛,进步很快,令人刮目相看。

《山地回忆》: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位女孩与 “我”在冰冷的河边相识,因为当时是抗战时期,物资紧张,抗日战士连御寒的袜子也要等到寒冬腊月才能配备一双。就在此时,那位女孩慷慨相助,让“我”度过了那年的寒冬。这段回忆,成为我一生最美的记忆。即使黄河能冲走那现实中的袜子,也不能冲走“我”对那女孩子的怀念。

《村落战》:本篇描述了八路军与鬼子进行的一次村落战。这次战斗既是地雷战游击战,又是地道战、包围战,总之,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教训鬼子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军民通力合作,将士指挥若定、奋勇杀敌;哪怕鬼子来势凶猛,气焰嚣张,但也只能有来无回;鬼子被炸得开了花、啃了地,屁滚尿流、头破血流。

《嘱咐》:抗日战士水生回到了阔别八年的家乡,与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和女儿有了短暂的相聚。然后又得重新出发去参加战斗。深明大义的水生嫂,在家国之间,毅然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嘱咐水生好好打仗,并亲自划着冰床送丈夫上战场,期盼抗战胜利、一家人团聚。

《采蒲台》:白洋淀本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但是在日寇的侵略下,白洋淀人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东西,过着极其艰难的日子。就连卖网、卖席这些用来换取粮食活命的小买卖,也遭到汉奸的任意盘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后,白洋淀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成立了自己的游击队伍,走上了打击侵略者的抗争之路。

芦苇》:本篇写了在敌人凶残的轰炸中,“我”和一对姑嫂在坟地芦草中的一次不期而遇。虽然素昧平生,但在面对敌人的枪口时,“我”毫不犹豫地挡在姑娘的前面;而当要离开时,姑娘也不忘用自己的衣服替换下“我”那件目标过于明显的白布衬衣。这样的军民鱼水情,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采蒲台的苇》: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以质朴的笔触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军民抗日的故事。到处是苇,最好的苇在采蒲台。一次,敌人来搜查这个村,妇女们想了一个办法,把枪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枪掩护过去了,敌人抓住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最后这个男人被杀死了。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那些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更是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勤劳勇敢的白洋淀妇女在面对敌人时那种冷静与无畏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当地老百姓智慧的赞美和歌颂。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本篇借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之口,讲述了发生在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鬼子进村抢东西,什么也没有找到,后来在一棵槐树上发现了一只大红公鸡,于是鬼子拼命地追赶。大红公鸡很聪明,跑到了苇垛里去了。鬼子一路追赶,在苇垛里没有抓住大红公鸡,却发现了穿红衣服的姑娘,他们本想欺负这位姑娘,没想到却被姑娘的手榴弹给炸死了。鬼子们都来增援,但是姑娘们早已躲到白洋淀里了,她们轻松地消灭了敌人,保护了自己。白洋淀边的这一次小斗争,写出了白洋淀人民的机智和勇敢。

三、主要人物简析

1.《荷花淀》主人公人物形象(www.xing528.com)

水生嫂——一是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二是传统、善良:贤惠、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三是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四是乐观、坚强: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

水生——男主人公,是众多抗日人民的一个缩影,为抗日奉献一切,不顾个人生死,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芦花荡》老头子人物形象

(1)英雄性格:过于自尊和自信(核心性格)

①他对苇塘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过于自尊和自信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这样的悠闲自得充分说明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让她们睡一觉。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探照灯射过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过于自信

④老头子发誓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与自信。——始终自尊和自信

(2)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老当益壮。

(3)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芦花荡》中的这个老英雄不畏艰险、老当益壮。对革命,他真的是尽心竭力,勇敢得出奇。他强烈的责任感、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斗志昂扬,让我们看到了当年革命胜利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藏》中浅花人物形象

《藏》中那个叫浅花的媳妇,人还未出场就给读者惟妙惟肖的印象:这个女人,好说好笑,说起话来像小车轴上新抹了油,转得快叫得又好听,这个女人,嘴快脚快手快,织织纺纺全能行,地里活赛过一个好长工。她纺线,纺车像疯了似地转;她织布,挺拍乱响,梭飞得像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像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

4.《刑兰》中邢兰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邢兰“他身长不到五尺,脸上没有胡须,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对抗日工作表现了非凡的热情和精力。作者写他如何在白天劳动,夜间主动做侦察工作,如何从坡下硬是将一条大树干扛上来。他的矮小的外表是旧时代造成的,而他的特别旺盛的革命精力,却是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抗日战争诱发出来的。可以说,邢兰是以旧时代的控诉者和新时代的开拓者的双重身份活跃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一个人物。

5.《走出以后》的王振中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观察和捕捉时代在这个女孩子精神上和外形上所留下的印记, 王振中和婆家脱离关系、进入抗属中学之后的几个月,她变了。封建婚约,这是旧时代产物,反映着旧的生产关系,它在王振中身上造成的那种“神气一萎”,实质上是旧时代在这个女孩子身上的阴暗投影。但王振中毕竟生活在充满阳光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所以她萌发了冲出那个顽固家庭的革命要求,并在很短时间内变成了另一个人。她那洗去了愁闷的红润面颊、举手敬礼的大方姿态以及用“德文”做的回答,都是新时代战胜旧时代的胜利标识。王振中,这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农村教育出来的第一批新的女性中的一个。

6.《山地回忆》中小姑娘的人物形象

《山地回忆》写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她用自家仅有的一点“白布”给“我”做袜子的事。当“我”穿上那双坚实的袜子时,妞儿自豪地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一个普通的山村女孩,一双普通的白布袜子,却折射出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山地回忆》可谓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曲军民鱼水深情的颂歌。这双凝集着军民鱼水深情的袜子,穿在“我”脚上整整三年,伴随着“我”到了抗战胜利,袜子虽然被奔腾的黄河水冲走了,但我对妞儿一家的怀念之情永存心中。袜子虽小,却凝结着军民深情。

四、推荐理由

在《〈荷花淀〉自序》中,孙犁自省:“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做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的脚步、我的悲欢离合。”因此孙犁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人的美,景的美,劳动的美,精神的美。高尔基也曾说:“在我看来,艺术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词句、色彩、声音把人心中所有的美好的东西,把人身上所有的最珍贵的东西——高尚的、自豪的、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作品来源于生活,作家思想源于生活,好的作品是作家的生活与思想的完美统一体。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就是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去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