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生成的目标导向与预设

课堂生成的目标导向与预设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毕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灵动而鲜活的,学生的思维也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需要生成些什么?教师对待课堂生成不能完全放任,既不要期盼意外,又不能脱离文本,同时还要不拘泥于预设。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以生成为价值追求,相应地,新课改背景下的预设就应以生成为目标导向。

课堂生成的目标导向与预设

礼记·中庸》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是说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备课的过程亦是如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能了如指掌,对演员不进行彻底了解,对整个剧情不能整体把握,也就不会导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了然于胸,还要对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前期的预设和把握,这样才会有精彩生动的剧情呈现。因此,备课过程中如果只是教师坐在办公室里空想该怎么做,是肯定行不通的。毕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灵动而鲜活的,学生的思维也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备课时,教师还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教学预设才能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需要生成些什么?课堂生成应以什么为本?怎样的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对待课堂生成不能完全放任,既不要期盼意外,又不能脱离文本,同时还要不拘泥于预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课堂实录一

屏幕出示:

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 )的小姑娘。

教师:“请大家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明明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生甲:“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生乙:“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坚强的小姑娘。”

生丙:“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有爱心的小姑娘。”

学生积极参与,还有不少学生举手准备发言。

教师:“还有一些同学想说,但是时间来不及了。下面请同学们……”

生丁:“唉!”(非常失望地放下手)(www.xing528.com)

课堂实录二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里的三个故事,把最令你感动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甲:(动情朗读)“那个正午我坐在窗口,看满街的车来车往,眼前总浮现出明明天使般的笑脸。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教师:“啊,这一段老师还没讲到呢。××同学,你选择的是哪一小节?”

生乙:(朗读另外一小节)“……”

生甲欲语无言,沮丧地低着头坐下了。

这两个案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番茄太阳》的随堂教学实录片段。体会盲童明明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课堂实录一”中,从几个学生的答案来看,这一教学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教师及时“抽刀断流”似乎无可非议。课后,学生似乎意犹未尽,纷纷畅言。有的学生说:“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用微笑承受一切的小姑娘。”有的学生说:“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心里充满阳光的小姑娘。”还有的学生说:“在大家的关怀下,明明成了一个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多的小姑娘。”真是妙语连珠,情真意切!但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从学生当时的神态,还是从学生后来的课堂表现,都不难看出:教师过分强调“预设”,忽略了“生成”;过分强调学习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把握,忽略了对学生的积极情感的滋养。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们把话说完,或者换一个方式,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尊重了学生的表达需求,还促进了生生交往和优势互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这么急于把正陶醉于对明明的喜爱和敬佩之中的学生生拉硬扯进预设好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呢?为什么要压抑学生的智慧与激情的火花呢?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就如同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虽然结构有序、思路分明,但是毫无活力了吗?

“课堂实录二”中,学生自主选择的一段话是课文的最后一小节,承接前面明明的一段话:“……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表达了“我”内心的感动与感悟,凸显了明明纯真善良的心灵,就像她所摸到的“番茄太阳”一样,那么美丽,那么温暖,而且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感悟盲童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既是这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这一教学环节的重点所在。可是,在教师的教学预案里,它不属于这一个教学环节。于是,被教师“冷处理”——搁置一边了。且不说,这一小节完全可以纳入文中的第三个故事,教师也本该讲到了,只说教学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其中隐含许多不确定的、非预期性的因素。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以生成为价值追求,相应地,新课改背景下的预设就应以生成为目标导向。教师应当用心捕捉和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突然生成的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景和鲜活的课程资源,科学地对教学预案进行局部调整,追求课堂教学的主动建构,努力实现有内涵、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教师如果抓住这一契机,依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你为什么认为这一段话最令你感动?可以说说你的理由吗?”那么,学生不仅会领悟到明明的一段话最令人感动,还会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露无遗。教学的目标指向不仅会立即归结到感受盲童明明的心灵之美,探究明明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感动这一主旋律上来,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体语言与课文语言有机融合。可惜,教师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按预设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其不予理睬,白白错过了一个生成的契机。长此以往,僵化的教学程式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预设将不会“邂逅”生成,“邂逅”精彩,学生的心灵也很难得到放飞。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明显过于考虑到自己备课中的预设,被其囿住而没能呈现精彩,很是可惜。因此,新课改理念下的备课,并非是写出一份详细的、固定的教案,而应是课前的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一直处于自我完善、自我否定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这对教师是不小的智慧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