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士族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士族的特征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门第婚姻成为士族维持高贵地位的辅助手段。唐朝政府为打击旧士族,规定婚姻财礼的数量,限制旧士族的受财。士族具有特定的风范、门风,以表现其独特身份。这种优雅闲适风度是士族的必备条件。五是士族为特权等级、高尚宗族,具体情形下详。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士族的特征

笔者的中古历史知识贫乏,仅就所知,认为中古士族有五项特征:

一为高级官宦世代相承的血缘群体。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下诏定姓族,规定汉人士族的“郡姓”层级:“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称为“四姓”[11]。成为士族的条件是连续三代有高中级官员;因需要三代连续任职,所以成为世代簪缨之族,又由于士族拥有恩荫权,起家官清贵,品秩高,甚至以六品为起点,比较容易保持世代为高官。

二是门第婚姻成为士族维持高贵地位的辅助手段。士族门第高贵,婚姻讲求门当户对,而其高门第为人羡慕,向往与之联姻以提高社会地位者甚多,到南北朝后期衰微中的士族靠卖婚维持生计,作为维持士族地位的一种手段,要卖婚又要拿架子,往往让新贵碰钉子。唐朝政府为打击旧士族,规定婚姻财礼的数量,限制旧士族的受财。唐高宗(649—683在位)限制超级士族间的通婚,下令禁止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清河崔宗伯等七姓十家不得互相嫁娶,但是这种禁止反倒提高了旧士族的身价,因此收效有限。唐文宗(826—840在位)要把公主嫁给士族,还怕人家不乐意,因而愤恨不平地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员而为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12]

三是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并有着优异的文化学术成就。唯有重视文化教育,提高成员文化品质,才能累世出仕。生活在膏粱之族的琅琊王僧虔(426—485)说:“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书数百卷耳”。[13]深知士族保持长盛不衰就在于读书掌握文化。琅琊王氏之度支尚书王筠认为有文化,代代有文章传世,是王氏家风,要求子弟“仰观堂构,思各努力”[14]。《南史》作者李延寿总结王氏历史,称其先世“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亏文雅之风。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15]说到陈郡谢氏,李延寿云:“自晋以降,雅道相传……人各有能,兹言乃信。”[16]高度重视文化,“王谢”之家才能出现王导(276—339)、谢安(320—385)、谢玄(343—388)、谢灵运(385—433)、谢道韫、王羲之(303—361)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成为书圣、山水诗创造者。(www.xing528.com)

四是为人仰慕的优雅闲适的生活方式。士族具有特定的风范、门风,以表现其独特身份。南北朝末年颜之推(531—约591)说,当时南方士人穿着香料熏过的衣服,在光脸上搽红粉,乘坐长辕车,脚登高靴,坐在织有方格图纹的绫罗垫上,倚在多种颜色丝线织成的靠枕上,周围陈列古玩珍宝,从容出入,神采飘逸的姿态简直像神仙。[17]卫玠(286—312)被“看杀”的故事,适足反映士族的丰采。《晋书》说他五岁“风神秀丽”,七八岁时在京都洛阳)“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他是有名玄学家,“好言玄理”,有见识,在永嘉之乱前说服母兄,奉母南迁。为人道德高尚,理解与原谅他人,“常以为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色”。卫玠不仅人长得秀丽,为人风雅有识量,受人仰慕。他到建邺(南京),“京中人士闻其姿荣,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312)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王导说他“风流名士,海内所瞻”[18],道出他被“看杀”的客观原因。这种优雅闲适风度是士族的必备条件。士人讲究穿着、仪容、气度、语言饮食,否则就不配做士族。

五是士族为特权等级、高尚宗族,具体情形下详。

总之,士族拥有食邑与依附民,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贵族性,它是以文为主的高官、高等级、高层群体联姻的三位一体血缘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