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合一:1378-1414年

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合一:1378-1414年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皇和皇帝这两个普遍要求实行国家统治的主体中,前者无疑更强大。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被占领或被分裂,几乎不存在中央行政及司法管辖权。瓦卢瓦王朝的勃艮第公爵抢占一个又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引发了德意志一个新的、更加紧迫的危机。某种程度上,通过本人提名,查理四世获得罗马人的国王的地位,并且被教皇提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候选人。

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合一:1378-1414年

精彩看点

德意志君主制的衰落—德意志面临的危险—查理四世的政策—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返回罗马—1378年,乌尔班六世当选—克莱门特七世当选—1378年到1417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德意志城镇—城镇和贵族间的敌意—1387年到1389年城镇战争—1389年《埃格尔和约》—继承匈牙利和波兰—1387年西吉斯蒙德在匈牙利王国继承王位—瓦茨拉夫四世在德意志遭到反对—波希米亚问题—法兰西王国与天主教会大分裂—瓦茨拉夫四世与查理六世会谈—1400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天主教会大分裂—敌对罗马人民的国王—宗教会议的观点—两个教皇间的妥协—枢机主教抛弃教皇本尼狄克十三世—欧洲的态度—1409年比萨宗教会议—三位教皇分裂教会—教皇亚历山大五世—约翰二十三世当选—鲁珀特三世驾崩—西吉斯蒙德当选—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当选—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驾崩—西吉斯蒙德的第二次当选—西吉斯蒙德和约翰二十三世—康斯坦斯宗教会议召集令

1378年,德意志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旧的国家体制开始瓦解,新的国家体制不可避免地产生。1378年,中世纪世俗权力和教会权威的代表查理四世和格列高利十一世相继逝世。在教皇和皇帝这两个普遍要求实行国家统治的主体中,前者无疑更强大。教皇拥有巨大的财政收入和令人钦佩的管理制度;而皇帝两者都没有,他统治基督教世界的主张不再被承认。在意大利,即使帝国的宗主权被认为是一种合法的形式,但很少有人关注它。随着它依附的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权的消失,德意志君主制逐渐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被占领或被分裂,几乎不存在中央行政及司法管辖权。皇帝拥有的权力建立在独立王权之外的领土权力之上,名义上的封臣—神职人员、世俗诸侯、骑士和市民—享有实际的独立性。如果封臣彼此斗争,他们就会像独立的国家一样坚持斗争到底。如果皇帝介入争端,那么他就是一个党派而不是一个仲裁者。当时,德意志没有像英格兰王国那样能有效地表达各阶层利益的议会组织;也没有像法兰西王国百年战争那样的民族情感使德意志君主制获得优势,粉碎敌对势力的野心。

雅盖隆家族纹章

14、15世纪,德意志分裂日益严重,几乎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国家的一切特征。当德意志分崩离析时,外国势力会趁机占领这些“碎片”。在东南部,东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土耳其人逐渐建立自己的政权,并且扬言要向多瑙河流域上游推进,进入德意志南部的心脏地带。再往北,在波兰雅盖隆家族的控制下,一个强大的斯拉夫王国建立起来,似乎注定来消灭德意志人通过日耳曼骑士团的影响而取得的辉煌。在卢森堡家族的统治下,波希米亚的斯拉夫王国几乎成了德意志的统治中心,并且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的统治。胡斯派的胜利比任何其他事件都更清楚地表明,德意志现存制度腐朽且无用。在北方,卡尔马联盟把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置于同一君主的统治之下,并且威胁要剥夺德意志汉萨同盟在北方水域的优势地位。北方水域的优势是由吕贝克及其盟友战胜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三世而取得的。在南方,瑞士邦联倾向于摆脱对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依赖;斯瓦比亚和莱茵河上的其他联盟不太可能效仿瑞士邦联。在西方,德意志的衰弱已使法兰西王国可以吞下强大的阿尔勒古国的一部分,尽管法兰西王国与英格兰王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战争。瓦卢瓦王朝的勃艮第公爵抢占一个又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引发了德意志一个新的、更加紧迫的危机。勃艮第公爵曾一度沿着莱茵河成功地建立一个中央王国,削弱甚至阻碍了德意志对西欧发展的影响力。

作为14世纪英明的统治者,查理四世清楚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并且采取了补救措施。德意志要么将地方独立与为共同利益而采取的联合行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联邦,要么将如此大片的领土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单一家族,成为一个新领土君主国的核心。查理四世将这两种补救措施同时进行,把联合权力和特权授予选帝侯,从而为联邦组织奠定了基础。同时,查理四世使卢森堡家族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家族,并且使它能够像卡佩家族为法兰西王国做的那样为德意志服务。完全否认查理四世的政策是普遍犯的错误;他的权宜之计被证明是永久性的,最终目标却从未实现。因此,德意志领土上的君主政体并没有建立起来,其拥有的统一是联邦制的。15世纪到18世纪,真正使德意志团结起来的并不是联邦制度,而是由查理四世建立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权力。像卢森堡家族的继承人一样,在德意志,哈布斯堡家族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查理四世的政策产生了超乎想象的深远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由别人而不是他自己的后代建立的。

由于教皇都住在阿维尼翁,查理四世未能有效控制教会体系,这也是他统治力遭到削弱的一个明显根源。某种程度上,通过本人提名,查理四世获得罗马人的国王的地位,并且被教皇提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候选人。然而,查理四世发现,只要教皇对德意志的政治干涉仍受法兰西王国影响,就有必要抵制教皇干涉。显然,查理四世的职责和兴趣在于恢复罗马的教皇地位,因为只有在罗马他才能行使公正的权力。查理四世曾劝说教皇乌尔班五世将住处迁往罗马,但后来乌尔班五世迅速返回罗纳河岸阿维尼翁居所让他的希望落空。1377年,查理四世再次成功地说服了格列高利十一世离开阿维尼翁,前往永恒之城—罗马。

然而,教皇和枢机主教都觉得罗马太动荡了,不适合居住,又准备返回阿维尼翁。此时,格列高利十一世的去世,迫使在梵蒂冈举行秘密会议选举新教皇。暴徒包围了宫殿,要求选出罗马教皇。虽然大多数枢机主教都是法兰西人,但内部有分歧,害怕市民暴动。作为妥协,枢机主教选择了一位那不勒斯人—巴里大主教乌尔班六世。枢机主教对自己的决定几乎没有什么信心,开始纷纷乔装逃跑,并且将选举新教皇的消息散布出去。这一事实足以证明,选举并非完全是强制性的,只要民众表现出默许,枢机主教就会一致认可乌尔班六世。

不过,民众和枢机主教的短暂和平被打破了。乌尔班六世从来没有当过枢机主教;大多数选举人也不认识他。此外,乌尔班六世是个脾气暴躁、举止粗鲁的人,不顾反对或劝告,急于行使自己意外获得的教皇权力。枢机主教原本希望找到一个顺从和感恩的傀儡,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位宣布将与教会的主要神父一起开始改革的主人。乌尔班六世以最粗鲁的方式来平息抗议,并且宣布将永远不会回到阿维尼翁。许多枢机主教失望、愤怒地离开罗马,前往阿纳尼。在法兰西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的支持下,枢机主教宣布:因为受到暴民的恐吓,乌尔班六世的当选无效。1378年9月20日,枢机主教选举了一位激进的神职人员日内瓦的罗伯特接替枢机主教阿尔沃诺斯,成为意大利教皇军队的指挥官。反对乌尔班六世的人称日内瓦的罗伯特为克莱门特七世。克莱门特七世的当选,引发了持续四十年的教会大分裂。

在意大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目睹了天主教会大分裂的一系列事件,十分懊恼,毫不犹豫地支持教皇乌尔班六世,并且敦促欧洲各国抵制教会恢复法语书写的决定。然而,1378年11月29日,查理四世驾崩,一位原本可能阻止天主教会大分裂进程的政治家倒下了。查理四世的儿子和继承人瓦茨拉夫四世继承了父亲的政策,但他太年轻了,而且事实证明,他也没有能力发挥如同父亲那般的影响力。瓦茨拉夫四世威胁说,如果那不勒斯女王乔安娜一世不放弃支持克莱门特七世的事业,就封禁她的王权。瓦茨拉夫四世的威胁之所以更加可怕,是因为那不勒斯人自己也偏爱同乡乌尔班六世,这更加剧了教会的分裂。在那不勒斯已无容身之所,于是克莱门特七世和他的枢机主教离开意大利前往阿维尼翁。在阿维尼翁,克莱门特七世得到了法兰西人的支持,不久又得到了西班牙卡斯蒂尔王国、阿拉贡王国和纳瓦拉王国的承认。德意志、英格兰王国和大多数北方王国都效忠于乌尔班六世,并且效忠于继任者博尼法斯九世、因诺森特七世和1406年当选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克莱门特七世一直活到1394年,继任者是西班牙的彼得罗·弗朗切斯科·奥尔西尼,即本尼狄克十三世。

本尼狄克十三世

教会分裂并不是罗马人民的国王瓦茨拉夫四世必须面对的唯一困难。像其他国家一样,德意志封建体系中的社会和政治关系取决于土地所有权。德意志的城镇发展改变了封建制度。城镇的经济收益在于工业而不是农业,因此,城镇居民维护和平的渴望与贵族土地所有者的军事习惯、传统相矛盾。在英格兰王国和法兰西王国,君主通过接受新兴城镇的庇护和帮助及城镇自治发展,来获得自身的利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统治时期,德意志曾一度颁布过类似的政策。然而,因在意大利的经历,查理四世对城镇不信任,怀疑它们争取的独立并不能加强德意志的君主制政体。在《1356年金玺诏书》中,查理四世故意限制城镇发展,同时赋予选帝侯很大的权力。然而,在有生之年,查理四世限制城镇发展的政策并未完全取得成功。1370年,北方的汉萨同盟城镇已经发展到权力的顶峰。查理四世发现亲自去吕贝克安抚汉萨同盟城镇民众是明智之举。南方城镇则在乌尔姆的领导下成立了士瓦本联盟,打败了好战的维尔滕堡伯爵埃伯哈德,迫使查理四世恢复它们在《1356年金玺诏书》中被剥夺的联盟权利。

查理四世驾崩和软弱任性的瓦茨拉夫四世即位,使各城镇得以采取更大胆的措施。1381年,在施派尔,莱茵河沿岸的城镇缔结了士瓦本联盟。联盟的目标不仅是共同防御,还要“鞭笞和惩罚共同的敌人”。士瓦本联盟包括七十二个城镇,可以提供一万个士兵的军事力量。这支部队绝不是士瓦本联盟唯一的或最有效的武器。通过修改公民身份的形式,士瓦本联盟吞并了附近的村庄,从而立即剥夺了领主的收入及其领土。土地所有者如果想要挽回损失,能做的只能是破坏自己的财产。难怪诸侯对一种似乎有可能与之匹敌的力量增长感到不满,但最直接受到城镇威胁的阶层是骑士。骑士的主要日常活动是战争和掠夺,但城镇坚决制止并破坏他们的上述活动。骑士单枪匹马,无力对抗平民的力量,被迫结成联盟以保护自己,如著名的狮子联盟。骑士和诸侯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但阶级偏见和社会关系往往会把他们拉拢,共同对付一个既憎恨又蔑视的敌人。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德意志的阶级大战。

瓦茨拉夫四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经验来处理这样的问题,他的大部分精力被与弟弟西吉斯蒙德的家族争端和教会争斗占据了。瓦茨拉夫四世唯一的权宜之计是成立包括诸侯和城镇在内的和平维护联盟。通过这种方法,瓦茨拉夫四世成功地推迟了战争,但并没有阻止战争。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三世与瑞士的争端使事态急剧恶化。瑞士邦联不同于士瓦本联盟或莱茵河城镇联盟,既包括城镇也包括村庄。1385年,有人提议与士瓦本联盟结盟,森林州最初拒绝参与此事,只有伯尔尼、苏黎世、楚格和卢塞恩等城镇加入了结盟。森帕赫战役的胜利主要是由农民赢得的;士瓦本联盟城镇没有提供任何援助。然而,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三世,这位皇权利益捍卫者的倒台,被士瓦本联盟城镇视为一场胜利,自然而然地助长了城镇的骄纵和自命不凡。1387年,一触即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了。实际的敌对行动中,除了战争规模,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贵族和一个过于强大的城镇之间过去经常发生的无数次争斗的同时爆发而已。只要城镇市民保持守势,就会胜利,贵族和骑士的军队就会被击退。在胜利的鼓舞下,城镇联盟决定离开各自的城池,入侵宿敌维尔滕堡伯爵埃伯哈德的领土。然而,德意志城镇没有阿尔卑斯山脉农民那样的士兵,也没有瑞士人那样的地理优势。在野外,士瓦本联盟城镇的部队被德意志封建骑兵打得片甲不留。1388年8月24日,在多芬根,士瓦本联盟军队惨败。士瓦本联盟军队的弱点已经显而易见,他们可以抵抗侵略,但不能进攻。在沃尔姆斯,士瓦本联盟军队也遭受惨败,损失严重。士瓦本联盟重要的新成员纽伦堡,被维尔滕堡伯爵埃伯哈德攻陷。

当然,在这场战争中,贵族的胜利是不彻底的。贵族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仍像以前一样无法进行围城行动。贵族的防御力量使城镇能够在平等的条件下缔结《埃格尔和约》。根据这项和约,双方所有联盟都将被废除;所有城镇和贵族之间的纠纷都将通过仲裁来解决。为此在士瓦本、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和莱茵河流域各省任命了四名专员处理此事。此外,每个委员会由四个贵族、四个公民和一个由皇帝任命的主席组成。显然,虽然城镇联盟被打败了,但它们并没有完全失败,而是与对手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实际上,战争的真正重要性在于给德意志君主制带来的耻辱。瓦茨拉夫四世既没能阻止战争,也没能影响战争的进程。和平维护联盟只是一个地方代表组织,因此中央集权只是名义上的。

当德意志内部因城镇战争而动荡不安时,卢森堡家族在东部取得了重要的领地。1382年,匈牙利国王兼波兰国王兼那不勒斯安茹家族统治者路易大帝驾崩,留下寡妇波斯尼亚伊丽莎白和两个女儿安茹的玛丽亚和安茹的雅德维加。尽管对女性统治存在天生的偏见,但生前路易大帝还是说服臣民承认了女儿安茹的玛丽亚和安茹的雅德维加的继承权。离路易大帝最近的男性继承人是杜拉佐的查理,他正与法兰西国王查理五世的弟弟、安茹公爵路易一世争夺那不勒斯王位。路易大帝女儿安茹的玛丽亚是查理四世次子西吉斯蒙德的未婚妻,得到匈牙利人的承认,但西吉斯蒙德急切地希望未来的妻子还能获得波兰王冠。波兰人越来越多地受斯拉夫民族情感的影响,不愿意继续与匈牙利联盟或接受德意志统治者,坚持要为安茹的玛丽亚的妹妹安茹的雅德维加选一个丈夫。1385年,安茹的雅德维加前往波兰。1386年,安茹的雅德维加嫁给了天主教名为瓦迪斯瓦夫的立陶宛大公雅盖沃,后称为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在雅盖隆家族的统治下,在德意志东北部,波兰和立陶宛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斯拉夫国家,导致日耳曼骑士团的衰落。因为日耳曼骑士团接受了基督教义,从此不能再宣称进行十字军远征了。

路易大帝驾崩

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

在波兰没有讨到任何便宜的西吉斯蒙德,也差点失去了匈牙利王国。已故国王路易大帝的遗孀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不愿将权力交给野心勃勃的未来女婿西吉斯蒙德,试图解除安茹的玛丽亚与西吉斯蒙德的婚约,并且让安茹的玛丽亚与一位法兰西王子结婚。然而,匈牙利贵族突然反对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的计划,把王位让给了在那不勒斯即位的杜拉佐的查理。杜拉佐的查理接受了这个提议,并且于1385年在达尔马提亚登陆。突如其来的危险迫使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向西吉斯蒙德求助。1385年10月,西吉斯蒙德匆匆举行了拖延已久的婚礼,然后急忙召集军队保卫妻子安茹的玛丽亚的匈牙利王冠。为了筹钱,西吉斯蒙德把勃兰登堡的大部分财产典当给了堂哥[1]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匈牙利王国发生的事件瞬息万变。1386年2月,在稳固了王权后,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三世[2]被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的使者暗杀。以女儿安茹的玛丽亚的名义,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恢复了威信,不再需要女婿西吉斯蒙德的帮助,立刻与女婿反目。克罗地亚贵族决心为查理三世报仇,抓住了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和安茹的玛丽亚,将她们带到了诺维格勒要塞。当要塞被包围时,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被处死,安茹的玛利亚也面临着同样被处死的命运。在普遍的无政府状态下,匈牙利贵族决定将王位授予西吉斯蒙德。1387年,西吉斯蒙德加冕,成为匈牙利国王。不久,西吉斯蒙德释放了妻子安茹的玛利亚。西吉斯蒙德的即位为卢森堡家族增加了一个新的省,同时建立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亚之间至今仍存在的家族联系。

安茹的玛丽亚

波斯尼亚的伊丽莎白和安茹的玛丽亚被捕

占领匈牙利非但丝毫没有巩固卢森堡家族在德意志的地位,反倒增加了人们对其急速扩张领土的嫉妒。最初代表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和士瓦本等德意志公国的西方诸侯,憎恨把权力移交给一个财产主要集中在东方、甚至有些完全不在德意志的王朝。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手中,查理四世夺走了皇权。这是引起德意志西部的诸侯对东部的瓦茨拉夫四世强烈抗议的罪魁祸首,而不满者也并非没有更实质的抗议理由,那就是瓦茨拉夫四世对天主教会大分裂的不作为。在城镇战争中,瓦茨拉夫四世优柔寡断的做法让诸侯十分厌恶。埃格尔和谈之后,瓦茨拉夫四世实际上已经退出了德意志政坛。德意志陷入无政府状态。即使在德意志东部,瓦茨拉夫四世也遭受了重大的困难和屈辱。

与继任者瓦茨拉夫四世相比,查理四世拥有这两种支持力量:第一是波希米亚人的热情忠诚;第二是卢森堡家族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两个弟弟卢森堡伯爵瓦茨拉夫一世和摩拉维亚藩侯约翰·亨利从来没有冒险违背过查理四世的意愿。然而,在瓦茨拉夫四世的统治下,波希米亚既没有查理四世那般深受臣民爱戴的威望,也没有臣民拥戴的好政府。人们越来越感到,由一位德意志王子用德意志的方法来统治一个斯拉夫民族是极其可耻的。尽管波兰王国与德意志有着长期且亲密的联系,但在雅盖沃的领导下,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民族感情,在波希米亚王国开始变得强烈起来。瓦茨拉夫四世本人并非不受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那粗鲁的举止和鲁莽的性格,逐渐转变为暴食和酗酒,在下层阶级中似乎引起了某种程度上的支持。然而,不顾后果的放纵导致瓦茨拉夫四世犯下严重的政治错误:毫不掩饰地蔑视、疏远神职人员,以及对宠臣的偏袒激怒了贵族。1387年,各处相继发生多次起义。瓦茨拉夫四世的亲戚非但没有帮助他,反倒让他处境更加艰难。卢森堡家族的邪恶天才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是瓦茨拉夫四世的堂哥,以自私、狡诈和对道德准则的完全漠视出名,影响了15世纪的意大利人。利用西吉斯蒙德的财政困难,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取得了勃兰登堡的领土,但他还希望通过败坏瓦茨拉夫四世的名声,进一步为自己赢得波希米亚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1394年,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领导了一场贵族起义,抓捕了瓦茨拉夫四世,并且将其监禁。卢森堡家族忠诚的成员格尔利茨的约翰成功解救了瓦茨拉夫四世,却被瓦茨拉夫四世以极其忘恩负义的方式于1396年毒害。虽然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但西吉斯蒙德不像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那样愤世嫉俗、自私自利,对自己家族的尊严和利益或多或少地还是有些尊重。然而,为了保卫自己的匈牙利王国不受土耳其人侵犯,西吉斯蒙德没有给瓦茨拉夫四世任何真正的帮助或指导。1396年,在尼哥波利,瓦茨拉夫四世率领的一支庞大的十字军被巴雅泽一世的军队打得落荒而逃。如果不是帖木儿统治下的鞑靼人的推进,东欧可能将会由获胜的土耳其苏丹[3]统治。

尼哥波利战役

波希米亚丑闻和卢森堡诸侯间的争斗似乎使德意志西部的诸侯相信,瓦茨拉夫四世并不值得重视,也不值得尊敬。1395年,瓦茨拉夫四世授予意大利北部勇猛的皇帝派领袖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米兰公爵头衔,让西方诸侯更加不满。1398年,诸侯终于找到机会,借由瓦茨拉夫四世对天主教会大分裂不作为而不再效忠。当时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巴黎大学反对天主教会大分裂。起初,法兰西政府让巴黎大学保持沉默,但渐渐地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也开始同意巴黎大学的观点,因为支持一个分裂的罗马教会的教皇代价很大。除了法兰西人提供的维持自己及其教廷的开销外,教皇几乎一无所有。当西班牙人彼得罗·弗朗切斯科·奥尔西尼被选为教皇克莱门特七世的继任者时,公众的热情慢慢降温。在巴黎大学校长皮埃尔德阿伊、让·热尔松的指导下,查理六世及其大臣决心通过中立的方式来结束天主教会大分裂,即通过不再效忠的方式迫使两个敌对教皇放弃职位,然后重新选举一位教皇来统一教会。为了实施这一计划,罗马教皇博尼法斯九世的支持者必须同时采取行动,其中最尊贵的是罗马人民的国王鲁普雷希特三世。

皮埃尔德阿伊

让·热尔松

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

瓦茨拉夫四世似乎继承了卢森堡家族对法兰西一贯的依赖,曾与博尼法斯九世就任命美因茨大主教一事发生过争斗。1398年,在兰斯,瓦茨拉夫四世与查理六世会面,讨论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其中一位是酒鬼,另一位则精神错乱。两人的私人交往可能会有一定的启发性。有一次,受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的邀请,瓦茨拉夫四世前去参加宴会。当勃艮第公爵、伯利公爵去迎接瓦茨拉夫四世时,发现他已经吃完饭,正醉醺醺地躺在桌子下面。会谈的结果是,双方基本达成了一项正式协议:查理六世应敦促本尼狄克十三世辞职,而瓦茨拉夫四世则必须要求博尼法斯九世辞职。(www.xing528.com)

博尼法斯九世

帕拉廷选帝侯警告道,如果瓦茨拉夫四世拒绝支持为他加冕的教皇博尼法斯九世,那么臣民将不再受其约束。兰斯会见促使一项深思熟虑的计划得以迅速实施。尽管博尼法斯九世小心翼翼地避免激怒密谋反对他的诸侯,但他并非不愿意支持瓦茨拉夫四世在德意志的对手,从而将瓦茨拉夫四世置于死地。七名选帝侯中有两名属于卢森堡家族,分别代表波希米亚和勃兰登堡,而萨克森公爵则置身事外。1400年,在兰施泰因,其他四位领地在莱茵河接壤的选帝侯会面,下令废除瓦茨拉夫四世的王位,选举他们中的一位—帕拉廷选帝侯鲁珀特三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然而,和1378年执拗的枢机主教一样,莱茵河选帝侯没有权力执行罢免令。这一行动的唯一结果就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与教会内部制造了分裂。

与瓦茨拉夫四世相比,鲁珀特三世是一位聪明、英明的统治者。如果再具备一些军事能力,那么鲁珀特三世也许就会获得彻底的胜利。瓦茨拉夫四世继续与家族中的亲戚争斗不休。匈牙利的一次叛乱中,瓦茨拉夫四世的手下将西吉斯蒙德囚禁了五个月。如果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拉斯没有和安茹家族的路易二世竞争的话,那么鲁珀特三世或许可以像父亲在1385年做的那样,把杜拉佐家族强制收归匈牙利王国。然而,卢森堡诸侯面临的困境还不足以让鲁珀特三世从中获利。鲁珀特三世入侵波希米亚王国,实际上到达了布拉格,在那里得到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和不满的贵族的大力支持。然而,遭遇了第一次轻微的挫折后,鲁珀特三世就放弃侵略波希米亚。当西吉斯蒙德从囚禁中逃脱,并且接替他无能的哥哥瓦茨拉夫四世管理波希米亚王国时,鲁珀特三世失去了良机。后来,鲁珀特三世试图通过击败瓦茨拉夫四世的支持者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来取得间接胜利。因此,鲁珀特三世希望恢复德意志在意大利的影响力,也希望从博尼法斯九世那里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虽然佛罗伦萨共和国和所有反对这位米兰暴君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的人都答应提供人手和资金,但鲁珀特三世入侵意大利比入侵波希米亚王国还失败。1401年10月21日,在布雷西亚城下,鲁珀特三世的军队被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的雇佣兵彻底击溃,退回德意志。这成为欧洲的笑柄。鲁珀特三世的失败促使瓦茨拉夫四世计划前往意大利,为推迟已久的加冕礼做准备。西吉斯蒙德答应护送瓦茨拉夫四世前往。为了挫败这一阴谋,博尼法斯九世敦促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拉斯入侵匈牙利,但没能成功。1402年9月3日,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驾崩的消息传出后,瓦茨拉夫四世不得不放弃前往意大利的加冕计划。从这时起,敌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不再互相攻击,而是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各自服从各自的教皇。德意志人习惯了消极地行使皇权,因此,鲁珀特三世和瓦茨拉夫四世两位皇帝造成的帝国分裂几乎没有引起德意志的兴趣,也没有带来什么不便。

对欧洲来说,教会的分裂更加重要,尽管分裂者并不比皇帝更有气势。教皇的地位必然会因本尼狄克十三世与博尼法斯九世的争斗而动摇,两人都声称有权行使神圣的教皇权威,但人类的暴躁易怒让他们互相咒骂。对这样的景象,不信教的人被嘲笑、被讽刺,宗教人士感到震惊。当时的评论认为,很长一段时间,基督徒有一位世俗的神,原谅了人类犯下的罪。然而,现在人类有两位这样的神,如果一位神不原谅他们犯下的罪,他们就去信奉另一位。这场旷日持久的丑闻迫使人们改变了对教皇权力的看法,并且认为这种权力的存在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整个教会。如果这种权力被严重滥用,教会就有义务为受难的信徒伸张主张。因此,“和解”的思想产生,并且在15世纪上半叶支配着其他所有教会观念。“以总议会为代表的教会权力高于教皇,正如全体教会高于任何个体成员一样”,这一想法得到了各大学的鼎力支持,尤其是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布拉格大学。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巴黎大学的突出地位,使法兰西王国在敦促召开宗教会议以结束教会无政府状态方面处于核心地位。1398年,法兰西王国采取了中立政策,包围阿维尼翁,并且监禁了本尼狄克十三世。然而,当没有其他国家效仿法兰西王国的做法时,反对勃艮第公爵约翰的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开始支持本尼狄克十三世的事业,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反抗。1402年,令巴黎大学大为懊恼的是,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释放并重新支持本尼狄克十三世。查理六世前往普罗旺斯海岸,在罗马城与对手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谈判。最后,两位罗马教皇因诺森特七世和格列高利十二世当选的条件是:一旦对方辞职,另一方也必须退出。

格列高利十二世与本尼狄克十三世达成协议,两位教皇承诺不再任命新的枢机主教,并且于1407年在萨沃纳再次会面。对格列高利十二世来说,协议可能言不由衷,因为有强大的势力在阻止协议的执行。格列高利十二世年事已高,也许没有什么野心,但他的亲戚急于从他的地位上升中得到好处,而他又太软弱,不能不顾及那些亲戚的意愿。此外,在因诺森特七世的支持下,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拉斯几乎成了罗马城的最高统治者。因此,拉迪斯拉斯乐于维持分裂。因在阿维尼翁存在政敌,罗马教皇因诺森特七世一定会支持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拉斯反对安茹家族占有那不勒斯;不过,在萨沃纳,受法兰西王国影响选出的新教皇格列高利十二世则一定会支持安茹公爵路易二世。欧洲王公不希望法兰西王国恢复1305年到1378年在教会事务上的优势地位,但如果允许法兰西王国带头结束教会分裂的话,肯定就会是这种结果。因此,两位教皇之间的谈判仍然是荒诞且徒劳的。格列高利十二世的统治范围北至卢卡,本尼狄克十三世南至斯佩齐亚,但两人仍未能达成会面。莱奥纳尔多·布鲁尼形象地说:“一个像陆地动物一样,拒绝接近大海;另一个则像一只水兽,不肯离开海岸。”

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被暗杀

然而,欧洲诸侯不会让自己的利益因两位年老教皇的自私拖延而牺牲。1407年,在法兰西王国,本尼狄克十三世的主要支持者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被暗杀。随后,在大学派的劝说下,查理六世收回了对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的支持。在巴黎大学的建议下,本尼狄克十三世颁布诏令将法兰西主教逐出教会,但诏书被烧毁了。这一大胆举动使本尼狄克十三世下定决心不再信任法兰西王国了,于是逃到了家乡鲁西永的佩皮尼昂。与此同时,意大利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因支持的教皇固执地拒绝履行曾许下的誓言,枢机主教普遍感到厌恶。虽然与教皇素未谋面,但枢机主教之间走动频繁,经常一起商议重大事情。因此,大多数枢机主教抛弃了教皇本尼狄克十三世,把自己置于佛罗伦萨共和国的保护之下,并且在比萨召开了一次全体宗教会议。

枢机主教派代表前往比萨寻求欧洲各国的支持,得到法兰西王国和英格兰王国的大力支持。西班牙王国仍然被动地效忠于本尼狄克十三世,而德意志当时则处于分裂状态。瓦茨拉夫四世从未做过任何事情来执行1398年向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承诺的中立政策,但他同意支持全体宗教会议,前提是自己作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的头衔得到正式承认。鲁珀特三世仍然顽固地效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二世,尽管他的许多主要支持者倾向于支持枢机主教的事业。在意大利国内,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拉斯表明了决心,并且派军队占领罗马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遭到普遍背弃,两位教皇各自召集宗教会议以安抚民意,但很少有教士参加。与这些安抚民意的会议相比,比萨宗教会议显得尤为重要。

1409年3月25日,比萨宗教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可分为两派:大多数人,包括召集会议的枢机主教在内,希望结束分裂,恢复教会的原有组织;另一些,如皮埃尔德阿伊、让·热尔松等开明神职人员希望利用这个特殊的机会对教会进行改革,使类似的丑闻不再发生。因此,比萨宗教会议的方案可简单地总结为团结和改革。大家一致同意先解决更紧迫的团结问题,但为了安抚改革者,同意在对教会进行全面改革之前,不应该再有分裂。此后,事情进展缓慢下来,两派的意见也没有产生任何冲突。比萨宗教会议还起草、公开宣读了对两位教皇的指控,并且传唤格列高利十二世和本尼狄克十三世到会申辩。第三次传讯未到之后,比萨宗教会议宣布两位教皇不听教会命令,并且剥夺了他们的教会职位和权力。值得注意的是,教皇不是仅仅因为公共利益,或者因为未通过正式选举产生而被废黜;而是对两位教皇提出了不同的指控,并且比萨宗教会议声称有权对他们进行取证和惩罚。对欧洲来说,宪法政府的原则在教会中得到了应用,就像英格兰王国在爱德华二世和理查德二世事件中实施的那样,这是一个新奇的景象。经过十一天的商议,1409年6月26日,枢机主教决定选举米兰大主教亚历山大五世为教皇。教会改革问题则被巧妙地推迟到1412年召开的新宗教会议中审议。1409年8月7日,比萨宗教会议宣布解散。

无论如何,在完成教会改革方案最重要的部分后,比萨宗教会议解散了,但教会的分裂还远未结束。格列高利十二世和本尼狄克十三世都不承认比萨宗教会议及其程序的合法性。的确,质疑革命性的、没有先例的程序合法性并不困难。比萨宗教会议并没有强制执行命令的权力,只要教皇能找到愿意支持他们的诸侯,就能坚持自己的头衔。比萨宗教会议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前有两位相互竞争的教皇,现在变成了三位。

亚历山大五世

教皇亚历山大五世的任期只持续了十个月。在此期间,从拉迪斯拉斯手中,亚历山大五世成功地夺回了罗马,所用的办法是承认路易二世对那不勒斯的主权而使内战重新打响。亚历山大五世唯一的措施是颁布试图解决一场支持托钵修会旧争端的诏令。亚历山大五世本人是方济各会修士,承认修士有接受忏悔和主持圣礼的全部权利。这份诏令引起了教区神职人员和巴黎大学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的权利被这些修士侵犯了。与方济各会矛盾根深蒂固的巴黎大学一开始还对亚历山大五世的当选表示欢迎,现在却驱逐了所有方济各会修士,并且要求修士放弃诏令授予的特权。

约翰二十三世

1410年5月,在普遍的反对声中,亚历山大五世去世了。枢机主教推选神父雇佣兵巴尔达萨雷·科萨为继任者,即约翰二十三世。在保护宗教会议和恢复罗马城秩序方面,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做出了巨大贡献,似乎是抵抗那不勒斯的拉迪斯拉斯威胁唯一可信任的人。然而,约翰二十三世并不自视甚高,甚至也并不受人尊敬。把一个放纵的士兵提升到教会的最高地位,这本身就是基督教界的丑闻,几乎和天主教会大分裂一样荒诞。

比萨宗教会议的明显失败似乎给它的支持者带来了耻辱,并且使那些本来无动于衷的人有理由采取行动。然而,鲁珀特三世的立场不会改变。亚历山大五世去世没几天,鲁珀特三世就于1410年5月18日驾崩了。鲁珀特三世的驾崩迫使西方选民进行新的皇帝选举。十年的选举经历让选民相信推翻卢森堡家族十分困难。如果没有其他候选人,卢森堡家族似乎也可以被接受。现在,卢森堡还有三位候选人:瓦茨拉夫四世,仍然声称自己是罗马人民的国王;西吉斯蒙德,最近在匈牙利的成功统治为其赢得了很大的声誉;还有雄心勃勃的约布斯特,在摩拉维亚继承了勃兰登堡和劳西茨。在关于教会的重大问题上,三位候选人的立场截然相反:瓦茨拉夫四世和约布斯特承认比萨宗教会议,但西吉斯蒙德从未放弃支持格列高利十二世。四位支持过鲁珀特三世的莱茵河选帝侯对教会问题也存在分歧。特里尔大主教和帕拉廷选帝侯都是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二世的拥护者,而美因茨大主教和科恩大主教则支持亚历山大五世及其继任者。对教会问题的分歧影响选举的投票情况。1400年,四位莱茵河选帝侯中,没有人支持瓦茨拉夫四世,美因茨大主教和科恩大主教支持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而另外两人则支持西吉斯蒙德。

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一世

西吉斯蒙德有很多地方值得支持:他成为波斯尼亚的真正统治者,让塞尔维亚人承认匈牙利的宗主权;还削弱了达尔马提亚的大部分势力,并且倾向于立一位那不勒斯国王。因此,西吉斯蒙德可以为德意志提供最有效的保护,使其免受土耳其人的侵扰。作为波希米亚王位的继承者,西吉斯蒙德似乎是日耳曼和斯拉夫日益增长的敌意的唯一调解者。由于不能亲自前往德意志,西吉斯蒙德把自己的事业托付给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一世。在尼哥波利战役中,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一世救过西吉斯蒙德的命,后来成为西吉斯蒙德最亲密的顾问。尽管西吉斯蒙德名声显赫,但如果只获得两张选票,当选的机会依然很小,况且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很可能投自己一票。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西吉斯蒙德决定拒绝接受在勃兰登堡向堂哥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作的承诺,要求行使投票权。西吉斯蒙德任命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一世为自己的代理人。1410年9月1日,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一世与四位莱茵河选帝侯一起出现在法兰克福。西吉斯蒙德的最后一步让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措手不及。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决心支持瓦茨拉夫四世的事业,这样可以在瓦茨拉夫四世驾崩后确保自己的选举权。因此,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和萨克森伯爵鲁道夫三世以没有空缺为由拒绝参加会议。选帝侯美因茨大主教和科恩大主教竭尽全力拖延选举。然而,1410年9月20日,帕拉廷选帝侯和特里尔大主教拒绝再等下去,严格地完成了所有惯例形式,审查并批准了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一世的代理人权力,并且宣布西吉斯蒙德通过选举。根据《1356年金玺诏书》的规定,这次选举毫无疑问是合法的。

西吉斯蒙德昔日的许多对手急于弥补曾犯下的错误,纷纷讨好西吉斯蒙德。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承认瓦茨拉夫四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为回报,瓦茨拉夫四世承认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拥有勃兰登堡,并且承诺让波希米亚人推选约布斯特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10年10月,法兰克福举行了新一轮选举。五名选帝侯亲自或委托代理人投票支持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因此,罗马人民的国王选举事件第二次步教会事件的后尘:罗马教皇选举的分裂之后,紧接着是罗马人民的国王选举的分裂。1409年,第三位教皇约翰二十三世被选出。1410年,出现了非常独特的景象:同一家族的三位候选人约布斯特、西吉斯蒙德、瓦茨拉夫四世都声称拥有世界上最高的世俗权力。这清楚地证明中世纪的观念与15世纪欧洲的情况已不相适应。

然而,出现三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只是暂时的。西吉斯蒙德正准备攻击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时,1411年1月18日,约布斯特突然驾崩。他的两个弟弟摩拉维亚的约翰·索比斯劳和摩拉维亚的普罗科普与瓦茨拉夫四世、西吉斯蒙德之间达成协议。西吉斯蒙德夺回了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继承的勃兰登堡封地,并且把它的管理权交给了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一世。摩拉维亚臣服于波希米亚王国,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与之分离过。至于帝国皇帝选举,瓦茨拉夫四世同意把自己的选票投给西吉斯蒙德,条件是其头衔必须得到承认,而且拥有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优先权。

通过改变对教会问题的态度和放弃支持格列高利十二世的事业,西吉斯蒙德换取了美因茨大主教和科恩大主教的支持。1411年7月21日,第三次选举在法兰克福举行,原计划投给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的五张选票全都投给了西吉斯蒙德。帕拉廷选帝侯和特里尔大主教没有参与此事,因为他们拒绝诋毁之前选举的合法性。

菲利波·马里亚·维斯孔蒂

事实上,西吉斯蒙德现在是罗马人民唯一的国王,因为瓦茨拉夫四世除了波希米亚事务,什么也不想做。在新职位上,西吉斯蒙德表现出一贯的作风:雷厉风行,随时准备从一个远大的计划转向另一个远大的计划。西吉斯蒙德首先向入侵达尔马提亚的威尼斯人宣战,1413年休战后又进入意大利,从维斯孔蒂家族手中重新征服伦巴第。然而,西吉斯蒙德发现菲利波·马里亚·维斯孔蒂的势力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不易推翻。约翰二十三世继续前任教皇亚历山大五世与路易二世的联盟及与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拉斯的战争。1411年5月19日,在罗卡-塞卡,那不勒斯国王拉迪斯拉斯战败,迫使西吉斯蒙德签订了一项条约,放弃支持格列高利十二世;约翰二十三世也放弃支持安茹家族的事业。然而,拉迪斯拉斯有更远大的目标,不仅要保住自己那不勒斯国王的头衔,还要统一意大利。因此,拉迪斯拉斯要占领夹在那不勒斯和北方公国、共和国之间的教皇国。约翰二十三世一解散雇佣兵,拉迪斯拉斯就恢复了敌意,占领了罗马,并且迫使约翰二十三世到佛罗伦萨避难。在这一困境中,约翰二十三世急切地四处寻找支持。约翰二十三世最明显的盟友是西吉斯蒙德,因为西吉斯蒙德有自己的理由阻止拉迪斯拉斯的扩张,但前提是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在德意志某个城市召集宗教会议以结束天主教会大分裂。约翰二十三世清楚地意识到这样做对自己的地位是十分危险的,努力想把会议地点改到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某个小镇。

康斯坦斯宗教会议

面对西吉斯蒙德坚定的立场和自己迫在眉睫的危险,教皇约翰二十三世最终发出1414年11月1日在康斯坦斯举行宗教会议的召集令。在这个可怕的日子到来之前,1414年8月6日拉迪斯拉斯驾崩使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从当前困境中解脱出来,并且对自己过于草率地默许西吉斯蒙德而感到后悔。显然,西吉斯蒙德取得了重大胜利,把法兰西君主从欧洲教会改革运动的领导地位上赶了下来。如果西吉斯蒙德能把康斯坦斯宗教会议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将为恢复神圣罗马帝国尊严和德意志王权的威望做出很大贡献。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早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大帝和亨利三世,两位帝王曾同时统治过教会和国家。

【注释】

[1]西吉斯蒙德父亲查理四世是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父亲摩拉维亚藩侯约翰·亨利哥哥,所以摩拉维亚的约布斯特是西吉斯蒙德的堂哥。—译者注

[2]即上文提到的杜拉佐的查理。—译者注

[3]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