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历史

茶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历史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也被世界所公认。茶树的起源,一般认为可以根据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先找到茶树亲缘,继而追根溯源,找到它的祖先。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种群,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种,按此推算,茶树起源至少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了。考古材料亦印证,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茶学史上一提到有关茶名的最早文字记载,就会提及《诗经》。

茶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历史

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也被世界所公认。自古至今,中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虽然印度也曾发现野生茶树,但经考证,它们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只有中国才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树,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为“南方之嘉木也”宋文学家苏轼的《叶嘉传》用“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容貌如铁,资质刚劲”,赞颂“叶嘉”(茶);用“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歌颂茶的美和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品茶既是物质生活的享受,又是文化艺术的鉴赏,它既能促进人的健康,又能陶冶人的道德情操。

茶树的起源,一般认为可以根据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先找到茶树亲缘,继而追根溯源,找到它的祖先。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种群,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种,按此推算,茶树起源至少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了。但也有人认为,茶树是由宽叶木兰演化而来的,时间大约在100万年以前。中国的西南部,是中国保留古代茶树的主要集中地,至今仍保存着不少古代大茶树,还有成片、成林的古茶树林,主要集中在云南,如位于云南镇沅县原始森林中的千家寨野生型古茶树林,其中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的树龄在千年以上,树高达25.6米,基部干径1.2米以上;云南澜沧县原始森林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林中,最大的一株古茶树高达11.8米,基部干径1.14米。此外,还有位于云南勐海的巴达古茶树,树高23.6米,基部干径1米;位于云南凤庆的本山大茶树,树高15米,基部干径1.15米;位于云南龙陵的镇安老茶,树高13.2米,基部干径1.23米等,这些都是有代表性的古茶树。中国西南地区的茶树,不论从茶树的外形,还是从茶片的成分,都表明这里的茶树具有最原始的特征。考古材料亦印证,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如1975年,云南省博物馆提供了云南宾川羊树村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一块果实印痕标本,经专家鉴定,系茶树果实。相传在西周早期,四川的一些少数民族把巴蜀所产茶带到中原作礼物,并且谈到巴蜀“园有芳翦香茗”。《神农食经》有“茶茗生益州,三月三日采”的说法。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时期也有“武阳(今四川彭山)买茶”之说,又有汉昭帝(前86~前75)以茶为药的记载。说明在西南地区饮茶已经相当普遍,它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地方。其后向中原、江淮、江南发展。三国时(220~280),华佗的饮茶能“益思”,葛玄上天台山建“茗圃”,吴国宫廷开“茶宴”之风。与茶树同属山茶科的植物,在全世界有23个属380余种,在中国有15个属260余种,大部分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从地质的变迁、气候的演变等大量资料考证,中国的西南地区与周边地区不一样,最适合茶树生长和繁殖,特别是云南,当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树的存在必然早在人类发现和利用之前;而茶树的传播及至有文字记载,则远在茶树发现之后。据《神农本草经》中记录,中国古代神农口尝许多种草,遇到72种毒物,被茶解毒了的传说故事。此书为中药学书,是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可惜这部药物书原书已佚,只是世代相传罢了。此外,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中亦有类似记载。神农氏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或说即为炎帝。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长于江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集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也有类似记述。据《辞海》文献记载,说神农氏是中国农业和医药业最初的发明人,远古时代,先民过着采摘、捕鱼、打猎的生活,神农教给先民除草种地,从此得出结论,神农是先民的农业种植教导者。还有记载,说神农发现了很多中草药,教给先民用于治病。后来有传说,神农氏就是炎帝。臧励和等人编写的《中国名人大辞典》、李炳炎选注的《孟子文选》中,也都说有神农其人其事,都言及和兴农有关。(www.xing528.com)

在中国茶学史上一提到有关茶名的最早文字记载,就会提及《诗经》。在《诗·邶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个“荼”字指的是何种植物,后人众说纷纭。《神农本草经》上有“苦菜……名荼苦(草)”,其注释为“味苦寒,久服……聪察少卧……生山谷”。因此,陶弘景在整理《神农本草经》时,认为“苦菜”就是“茶”,但唐代苏敬等编写的《新修本草》又否认了陶弘景的说法。唐代颜师古在《匡误正俗·苦菜篇》中认为:“《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荼草,治疗疾病,功效极多,陶弘景误当为茗,茗岂有此效乎。”清代康熙字典》云:“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惟茶梗之荼,即今之茶也。”总之《诗经》中的“茶”,究竟是茶,是菜,是草,还是其他植物,或兼而有之?至今仍有争端。

明确表示有“茶”之意,并为史家所公认的,有史以来最早的文献记录是在《尔雅》中,此书成书于秦汉时期,大约公元前200年左右,其中写到:“损,苦茶。”晋代郭璞在《尔雅注》中指出:“树小如栀子,冬生(指常绿之意),叶可作羹饮,今呼早采为祭,晚取者为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荼,苦荼也。”北宋徐铉等对此书校定时也认为:“此即今之茶字。”此外,西汉时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王褒的《僮约》,三国魏张揖的《埤仓》、《杂字》、《广雅》,三国吴秦菁的《秦子》,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张华的《博物志》、郭义恭的《广志》、张载的《登成都楼诗》、孙楚的《孙楚歌句》、刘琨的《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杜育的《藓赋》等都有茶的记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谈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皆纳贡之”。这里,将有文字记载的中国茶叶的历史推前到周武王时期。按《史记·周本纪》所述,早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伐纣时,在中国的巴蜀一带已用茶作为贡品了。该志又谈到:当时“园有芳翦香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说明在巴蜀一带,远在3000年前,不但有人工栽培的茶园,而且四川的乐山和彭山,还是中国当时的名茶产地。其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山谦之的《吴兴记》、陈怀远的《南越志》、何法盛的《晋中兴记》,南朝梁任肪的《述异记》、陶弘景的《陶弘景新录》,后魏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隋陆法言等的《广韵》中,也都有关于茶事的记述。到了唐代,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一一陆羽《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及唐以前的茶事,说明饮茶自神农开始,渐成风俗,至唐代时,已非常盛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