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堪察加半岛外海的蹲守:间谍的定位与跟踪挑战

堪察加半岛外海的蹲守:间谍的定位与跟踪挑战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小时左右,这架飞机就会抵达约450千米外的堪察加半岛外海,开始在该海域北端盘旋。然而,对守候在弹道末端的“间谍”来说,定位、锁定和跟踪这些弹头,永远只有数秒时间。正在进行的核裁军谈判中,前苏联正极力否认研制了多弹头的Mod-4型SS-9“悬崖”洲际弹道导弹,美国情报机关一直怀疑却无从证实。▲阿拉斯加州(上)及今日谢米亚岛(下)地图▲“眼镜蛇球”人工跟踪员▲“眼镜蛇球”在谢米亚基地▲“眼镜蛇球”人工跟踪员的视野

堪察加半岛外海的蹲守:间谍的定位与跟踪挑战

冷战初期,RC-135C主要监视前苏联北方、西方和南方等侧翼,到1975年共飞行5500架次,每次任务持续24~28小时。20世纪60年代中期,RC-135M监视的范围从堪察加半岛北部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直至中国的上海。20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民众反对等原因,太平洋地区的美军电子侦察机集中到嘉手纳基地,同时在阿拉斯加部署RC-135D和RC-135S,监视前苏联鄂霍茨克海的导弹试验。越战中,这些机型连续4年侦察越南北方,战后又恢复了对中国和前苏联的日常监视。

太平洋最北端的白令海隔开了亚洲和美洲,而阿留申群岛又像一串项链,似乎要将它们连起来。不过这只是表面,对冷战中的东西方而言,这里都是各自世界的尽头,是一个针锋相对之地。

▲谢米亚岛跑道

▲谢米亚岛

▲谢米亚岛跑道尽头

在阿留申群岛西端,有个方圆仅3千米×6千米的谢米亚岛。这里有长达半年的冬天,还有不知疲倦的狂风,风速近50千米/小时,然而它却是美国军事机器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RC-135D

▲RC-135S“眼镜蛇球”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谢米亚岛破旧的木机库和唯一一条3000米跑道上,经常响起恐怖的汽笛警报,十几名机组人员应声冲向一架RC-135。哪怕有人来不及换衣服,穿着牛仔或汗衫,飞机也必须紧急起飞。有时他们就穿着飞行服睡在机上。

一个小时左右,这架飞机就会抵达约450千米外的堪察加半岛外海,开始在该海域北端盘旋。这架飞机的前段顶部,有一个奇怪的玻璃罩,一名军官如同船上的瞭望哨一样对整个天空一览无余。

飞着飞着,他突然像打了兴奋剂一样一边大叫“煤气灯”,一边在自己的瞄准具上忙碌起来。这架飞机右侧10个大舷窗内就会有一排摄像机跟着他的十字线一齐开拍。16毫米、35毫米、70毫米,广角、长焦、自动跟踪,红外、黑白、彩色、高速摄影机,比任何好莱坞大片拍摄的现场都齐全得多。

这一切聚焦的对象,是天边的一道火光,不过这不是天文观测,这道火光来自前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后抛掉的火箭燃料箱的爆炸,这名军官要找的真正目标,是紧接着从这道火光中迸出的更小、更快,也更暗淡的“流星”,那才是导弹的弹头。

▲▲“万达·贝利”1969年在谢米亚岛坠毁

不管是从前苏联普列谢茨克、卡普斯丁亚尔还是丘拉坦(后来的拜科努尔)发射,这些导弹的归宿都是堪察加半岛上的库拉导弹靶场。然而,对守候在弹道末端的“间谍”来说,定位、锁定和跟踪这些弹头,永远只有数秒时间。如果没跟上,得到的就是一堆无用的胶片和数据。这也能解释他们疲于奔命的原因,因为是前苏联人在安排时间,美国人只能提前几个小时得到情报。

此时,这架飞机也开始向南,与前苏联海岸平行稳定平飞。在此之前,机上的4名电子战军官早已忙着识别、分析和记录前苏联地面跟踪雷达和导弹遥测信号空军安全局的俄语专家则监听着语音通信,随时提防米格机前来。

▲1968年“眼镜蛇球”某机组在谢米亚基地

▲RC-135E“铆钉琥珀”的座舱(www.xing528.com)

▲RC-135E“铆钉琥珀”

这架RC-135E“铆钉琥珀”是1961年12月31日开始部署到谢米亚的,装有史上最强大、也最复杂的机载雷达,重达16吨,功率达7兆瓦。为使机组避免被它的辐射所伤,该机雷达舱的前后都封着厚厚的铅板,就连前苏联截击机也敬而远之,以防被“烤熟”。右翼内侧还增加了一台莱科明T55-L5发动机,以保证雷达供电,另一侧同样位置则安装着专为它散热用的换热器

1963年10月,由JKC-135A改装而成的RC-135S也部署到谢米亚,1967年改装后称“铆钉球”。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空军,RC-135E和RC-135S分别列在最重要的一类飞机的第17和18位。

▲RC-135E“铆钉琥珀”内部

▲RC-135E“铆钉琥珀”的机组

▲RC-135E“铆钉琥珀”

不过,如此昂贵的飞机住在谢米亚却很可惜,这里在侧风和大雪中起降是常事,机库门上就写着“风速超过80千米/小时勿开门”,跑道一头是悬崖,一头是大海,能在这里起降堪与舰载机媲美。有时天气实在恶劣,也可能在空中等一个钟头或备降阿拉斯加的埃尔森机场。

▲RC-135W“铆钉”2003年在米尔登霍

这种风险最终还是断送了一架RC-135S。1969年1月13日夜00:30,该机接地后才发现跑道全是烂泥。全凭运气,他们虽然冲出跑道,折断了机身,但既没有跌入12米深的沟,也没有起火和撞上电线杆。坠毁约6小时,前苏联的两架图-16侦察机就低空高速掠过。唯一一架RC-135E更倒霉,1969年6月5日从谢米亚飞往埃尔森途中干脆失踪,渺无音讯。

▲RC-135W“铆钉”在加拿大

为保证体力,谢米亚基地从1967年起每架飞机配两套机组,机组隔一周到2200千米外的埃尔森岛上休假一周,除了饱览绚丽的极光,他们没有任何事能向在阿拉斯加偏僻的基地过得像拓荒者一样的随军妻子夸耀。

1968年10月4日,1491号RC-135S的人工跟踪员罗伯特·布朗就中了头彩。当他将瞄准线压住燃烧的燃料箱前方时,突然发现出现了3个,而不是一个弹头。正在进行的核裁军谈判中,前苏联正极力否认研制了多弹头的Mod-4型SS-9“悬崖”洲际弹道导弹,美国情报机关一直怀疑却无从证实。1970年5月4日,这张彩色照片发表在《新闻周刊》上。

▲阿拉斯加州(上)及今日谢米亚岛(下)地图

▲“眼镜蛇球”人工跟踪员

▲“眼镜蛇球”在谢米亚基地

▲“眼镜蛇球”人工跟踪员的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