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应该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体能”不应该用标准化的达标方式来界定,而应该是各人根据自己原有的体能基础,不断通过体育锻炼自觉改善的渐进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一)体育健康课程的基本性质

20 世纪50年代,我国的体育理论主要是以凯洛夫教育学、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学科基础,从教育学、生物学和哲学三个维度来认识体育,把体育看作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些理论思想重视体育的认知过程,即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而对身体和情感意志的发展认识重视不够。这种对体育属性的认识促成了我国从20 世纪50年代开始对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体育课程学科性质的理解。

20 世纪80年代,我国对体育产生了综合性认识,“从体育的研究对象来看,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从体育对象即从事体育的人来看,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因此它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这使得以完善人为目标的体育具备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双重属性。从此以后,体育被视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因此,从宏观视角上来看,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学科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是以体育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托,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体育与健康科学的内容(体育科学理论、健康知识和体育运动实践)依据教学理论加以适当的选择和排列,组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这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综合课程的性质,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性质:

1.基础性

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学生应该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不是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必要”两字的理解在新旧课程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20 世纪指导体育教学实施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对“必要”的定义是学会大纲中所规定的全部完整内容,“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成绩和身心发展情况”“教学大纲和教材,它决定育人的方向”;而“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和“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置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

(2)不同的基础性。

课程的基础就是课程的立足点,基础决定了课程的质量。两者对课程的基础也有不同的认识。原体育教学大纲强调:“身体锻炼是本学科的鲜明特点,只有在身体锻炼中才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身体锻炼要通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完成,只有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大纲的基础是“知识、技术、技能”即“三基”;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基础的认识有四条基本理念:健康、兴趣、发展和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提出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的要求,相比之下,这就是课程的发展与进步。

2.实践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了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体育锻炼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反映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性。

(1)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

这里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学习概念,泛指体育课堂学习的多种形式,如技能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学习。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因此,就有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探究式的方法学习和合作式的互助学习等。

(2)体育锻炼。

这里的体育锻炼是指课堂以外的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课外小型多样体育活动,甚至还应包括向课外延伸的一切体育活动,如家庭体育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和拓展体育活动等。

(3)行为养成。

行为养成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个人进入社会的重要条件,如遵守规则、帮助他人、安全意识、饮食卫生、与人交往等。体育与健康课程非常重视这些方面的目标培养,特别是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3.健身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了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反映出课程的自然性特点。

(1)适宜负荷。(www.xing528.com)

在以体育教学大纲为指导的体育教学中,非常强调运动负荷,并通过对学生心率曲线、运动强度和密度控制,达到对一节课运动量的认定。而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适宜负荷,课程基本理念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感受,各人参与的活动量与他获得的效果应该是匹配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式教学。

(2)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

一个人的体能状态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生活习惯、饮食起居、体育锻炼、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会对体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体能状态是否良好,其含义对一个学习压力很大的学生和一个登山运动员或者是一个家庭主妇来讲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体能状态是不能抽象定义的理想状态,而是取决于他们的体格和运动的情况,取决于学习或工作的特殊要求和环境特殊的条件,简而言之,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体能”不应该用标准化的达标方式来界定,而应该是各人根据自己原有的体能基础,不断通过体育锻炼自觉改善的渐进过程。运动技能水平同样也是如此,运动技能是一个人对已掌握的运动技术应用能力的表现。这种运动技能的可比性也应该只限于和自己比较,有了多少进步,特别是这种已被学生各自掌握的运动技术是否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健身的效果才是最为重要的,并不是“技术掌握得好坏决定应该获得多少评分”这样的一个错误概念,所以才叫“健身性”而不叫“技术性”,它们强调的目标不一样。

4.综合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这是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考虑学生的健康,这是就体育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地位而言的。但是,作为具体的一门学科,体育是一门“技艺性”的学科。科学与技艺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的思维是以求同思维为主,其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能得出相同的结论。技艺的思维就不一样,它是以求异思维为主,可以探索不同的道路,实现不同的结果。科学主要通过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究真理,而技能在发展人的情感和意志上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在当前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全面教育改革的事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承认体育课程的技艺性,就承认了体育课程的多种风格;但是该课程同时又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必须提高课程的人文精神,其“自然性”“人文性”和“情意性”是兼备的。因此,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差异性”五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既要反映这类课程与基础教育的一般文化课的区别,又要与以获得优异成绩为目标的运动训练过程有区别。[1]

1.技艺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因此,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一切文化类课程的显著特点。

体育实践类课程与运动训练有很大的区别。从事身体练习是两者共同的特征,但是,运动训练过程重视的身体练习按照专项的要求形成了严密的结构程序,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身体练习内容多种多样,具有较大的可替换性;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身体练习强度较高,其负荷要求直至极限,而体育实践类课程中的身体练习达到与本人能力相适应的负荷即可,有时还会出现负荷极小的养生锻炼。体育实践类课程的“技艺性”学科性质以及从事身体练习的学科特点,意味着体育课程的多种风格,这为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情意性[2]

自然科学课程学习的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这些规律是必然且有序的。情意类课程是指通过课程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其中就有很多偶然的、无序的因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感觉、知觉形成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通过思维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人的主观世界是通过人类生活的体验,在一系列的情感冲突中不断升华的。这些情感的升华,又会对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正是情意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情意发展依赖的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人的情感在体验中培养,在冲突中升华。

体育学习不论是身体认知过程(技能掌握)还是一般的认知过程(概念掌握),它们均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而体育课程和其他类文化课程相比较,由于体育课程有直接的经验体验与身体体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因此,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这是其他文化课程无法比拟的。

3.自然性

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类文化课程的重要特征,因为在体育课程中,只有学生身体承受一定的负荷,才能对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体能、增进健康的目的。体育课程中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与以夺标取胜为目的的运动训练中所承受的负荷,是有显著区别的;体育课程运用不同的运动负荷,实现不同的健身目的,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运动负荷强调高强度,甚至会达到身体极限。

4.人文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人的身体发展规律来指导学校体育的一切具体工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健康第一”成为指导整个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更为全面地反映了体育的人文精神

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堂情景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与一般文化课程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沟通更加畅通,学生学习条件的变化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变化多端,这一切均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这种人文环境有利于在体育课程中加速个体的社会适应。

5.差异性[3]

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迥异,学生个人禀性、身体、心理、兴趣爱好、认识水平的状况都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和后天环境、心理发展逻辑的必然状态,是人客观存在的。体育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和性别的制约更为显著,更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并且地理、气候、办学条件、体育传统等因素都会对课程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相比以室内教学为主的课程更为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