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忆小西天校区的建设与成长

回忆小西天校区的建设与成长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慧颖陈德龄张瑞坤1956年,学校改制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建造了小西天校舍,我们当时都叫西院。小西天这边的宿舍盖好了以后我们就都搬过来了,就是现在的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和资料馆的位置。我们刚刚搬到小西天的时候电影学院就是个工地,空气里全是土,出门的时候,大家都会弄个纱巾把脑袋裹上。还有一个大操场,那时整个北二区都是电影学院的。

回忆小西天校区的建设与成长

李慧颖 陈德龄 张瑞坤

1956年,学校改制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建造了小西天校舍,我们当时都叫西院(在东院对面新街口外大街的西侧建了新教学区和校舍)。小西天这边的宿舍盖好了以后我们就都搬过来了,就是现在的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和资料馆的位置。

我们刚刚搬到小西天的时候电影学院就是个工地,空气里全是土,出门的时候,大家都会弄个纱巾把脑袋裹上。一开始西院第一期就建了一个中楼一个北楼,还有食堂,食堂前面有一个很小的排球场。1958年以后扩建了大剧场,东跨楼、西跨楼和摄影棚。还有一个大操场,那时整个北二区都是电影学院的。摄影系当时还搭了很多微型建筑作为拍摄的景观,有很多小炮楼、碉堡什么的。当年拍《麦子地》《高射炮》中那些阵地都是电影学院的。

1958年,学院扩建剧场和摄影棚,章泯院长和钟敬之副院长在未建好的剧场前(吴印咸摄)

黎莉莉、欧阳儒秋老师和57班部分学生,左起:王淑琰、欧阳儒秋、李宁、黎莉莉、曹昌焕、刘诗兵

黎莉莉老师给于福来、王淑琰、温光碧三位学生排戏

初建学院的时候很艰难,当时章泯院长接受院长这个任务后不久就生了病,但面临的一个情况是马上要招生了,可表演系却没有教师。石老娘胡同的表演训练班开设初衷是要为表演系的师资做准备的,很多大腕儿都在这儿学习。但大部分同学希望可以在一线创作,没有人愿意当老师。章泯院长躺在病床上,因找不到合适的老师非常焦急。

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位同志来到了电影学院,我觉得电影学院必须记住他们。一位是欧阳儒秋老师,当时她已经是一位很有名的演老太太的专业户,章泯院长找她谈话,她毅然决然为了教育事业放弃了名利。另一位黎莉莉老师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很有名望的女明星,在美国都出名。在表演艺术研究所毕业后她亲自告诉我说:“我不能不来,章泯院长病在床上找我谈话,我不来的话他手底下没人啊。虽然我教电影学院本科生是有困难的,但我边学边教,必须完成这个任务。”(当时国家没有培养过表演本科生,谁来教都是心里忐忑不安。)还有一位邸力老师,她也参加了很多片子的拍摄,是位老革命,她说国家需要办电影学院,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干了一辈子表演,应该为电影表演做点事情,也毅然决然地来了。最后一位是唐远之老师,他很有能力,为了教学也回来了。这几位老师还带了当时已经工作的一批助教,这些助教后来培养了马精武等一批教师,这么一批一批传承下来电影学院表演系才人才辈出。

表演系56班毕业照。前排老师左起:黎莉莉、欧阳儒秋、吴印咸、张昕、唐远之、邸力(www.xing528.com)

1977年,表演系演出独幕话剧《好榜样》。表演者左起:郑建初、刘国权、李苒苒、欧阳儒秋、黎莉莉

现在的表演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浥是1978年入学的,他很好地传承了前辈的精神。他当表演学院院长时每年正月初四都会给张昕老师拜年,他说表演系前辈老师就剩一位94岁的张昕老师了,自己不能忘了创始前辈,这样的学生目前不多了。

小西天西院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那里电影学院经历了从“电影学院”到“中央五七艺术大学”转变,许多人在风波中受尽磨难,许多珍贵资料在灾难中遗失殆尽,但是我们电影学院的这些老同志们还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保护那些资料,也是战斗一样的岁月。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感慨的。

作者简介

李慧颖,北京电影学院教授。1955年、1959年在表演系专修班、师资进修班学习,后留校任教。主要作品有《法庭内外》《最后一幕》《于无声处》《家庭问题》等。

陈德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1951年任表演艺术研究所教员,曾任表演系形体教研组组长,先后担任了17个班级的形体教学课程。曾经编写《电影演员形体教学与训练》教材。

张瑞坤,北京电影学院教授。1952年毕业于江苏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分配至北京电影学院从事录音教学。先后开设过“电影录音艺术”等课程。曾担任影片《沙鸥》《邻居》《鸳鸯楼》等10余部影片的录音艺术工作,先后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录音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录音奖评委提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