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成第一名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成第一名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念平“电影学院开始招研究生了。摄影系郑国恩导师,只招一名。”关键是这次是电影学院有史以来第一次招硕士研究生。1984年的初夏有些热了,经过一系列各种严格考试终于拿到了那张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生录取通知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成第一名

曾念平(76级摄影

电影学院开始招研究生了。摄影系郑国恩导师,只招一名。”消息是在1983年冬天听到的。

那几年事情挺多。1981年和导演系同学拍了学校第一部电视剧《我们的角落》后,1982年又和78班的几个同学一起完成了毕业作业故事片《红象》。学校开始安排我给摄影系81班上摄像课,给表演系81班同学拍教学片……。虽然经过电影学院学习和几部影视片的历练,但工作中仍然觉得底蕴不足,特别想趁着年轻再深造一下,能上电影学院摄影系的研究生无疑是最好的机会。但要想考上谈何容易。

曾念平

曾念平硕士研究生论文《论摄影物质材料的美学功能》

师生参加卡罗维伐利国际学生电影节

我自认为专业课学得还比较扎实,复习一下就没多大问题。关键是这次是电影学院有史以来第一次招硕士研究生。教育部要求外语、政治两门必须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达到及格以上水平,否则不予核准。这一条,尤其是外语,直到今天恐怕都是非外语专业考生难以逾越的障碍。没办法,只有把英语突击一下。刚好那时候周传基老师课外每个星期有一两个晚上给学院的年轻教师上专业英语课。记得参加的录音系学生比较多。穆小澄、孙立、孙欣、吴昊、孔凌、马耀文……摄影的有巩如梅和我,屈建伟也去过。还有几个校外的。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愿来的。可见那时学习氛围真的很好。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儿,想通过外语借鉴更多的欧美电影的经验,把“文革”十年中国电影损失的时间补回来。

1984年的初夏有些热了,经过一系列各种严格考试终于拿到了那张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生录取通知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当我正准备在学业上一展宏图的时候,导演系的张暖忻老师和她丈夫李陀老师找到了我,他们准备把张曼菱的小说《青春祭》搬上银幕,因为我在云南拍过《红象》,那种风格他们喜欢,所以想约我做摄影师。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知道,那时候的年轻人要独立做摄影师有多不容易。何况能碰上这么好的导演。我当时就一口答应了。连蹦带跳地去找我的导师郑国恩。边走边想,去年(1983年)导演系的郑洞天老师约我去拍《黑骏马》,都去内蒙古东乌旗草原选景了,但因种种原因没拍成,这次机会不能再失去了……郑国恩老师也觉得是好事,但他说还没开学就去拍戏,那么多课程怎么办?我们学校是第一次招研究生,不好开这个先例,和教育部没法交代,以后要拍戏我们会安排……我沮丧地把结果告诉了张老师,问她可不可以找摄影系别的老师,并向她郑重地推荐了留校的穆德远……《青春祭》最后很成功,向他们表示祝贺的同时,自己心里知道损失了一次好机会。

研究生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专业课基本都学过,主要是加强美学、文学历史的修养。除了单独授课,学校还安排我去北师大文学系和当时大一的同学一起上古典文学课,一起考试。这对我这个“大龄学生”真是个考验。北师大的同学听说我是电影学院来的都觉得很稀奇,问这问那……后来听说那个班的一个女生考上了我们学校的研究生。

那个年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改革开放使世界当代的各种理论、各种思潮都介绍进了中国,系统论信息论符号学……使封闭了多年的理论界文化艺术界掀起了波澜。那时这些新的理论知识对我来说是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另一番天地。为了学到新知识我经常跑到北大、北师大、人大去听各种讲座,真是有种如饥似渴的感觉,这些对我后来的研究生论文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给我们开阔眼界,1985年郑国恩老师、王伟国老师还带着我和导演系、录音系的两个同学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卡罗维伐利国际学生电影节。记得一下飞机就看到有人在用16mm拍摄我们中国代表团,等我们刚到礼堂开会,银幕上就看到我们自己了,在那个年代真不可想象,有点像现在的现场直播

大学时代的曾念平(www.xing528.com)

1986年,作为研究生期间的实习作业,郑老师让我参加了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行窃大师》拍摄,导演是韩小磊老师,我曾在影片《樱》中做摄影助理时和他有过合作,演员是马精武老师和梁丹妮,这多少从心理上弥补了上次错失的遗憾。

转眼快到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了,郑老师问我怎么打算?是否可以写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摄影师研究?确实那个年代的苏联电影我是很喜欢的,像《雁南飞》《士兵之歌》《一个人的遭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我都反复看了多遍。那时要拍一个长镜头,同学们都说要来个“乌卢谢夫斯基”式的,郑老师又是留俄的,手里的资料会给我很大支持,对我完成学业无疑会很便利。可心里又在想:我是学院第一个研究生,论文是不是应该新颖些?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才好?学校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学习了那么多新知识、新理论,是不是应该为中国电影找出某种新的研究方向?我把自己的想法谨慎地告诉了郑老师,说这几年学习和拍片中深切地感悟到电影技术进步对电影艺术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比如高感光胶片和大光孔镜头的出现带来了摄影风格真实性的改变……能不能用系统论、信息论、符号学的方法指出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关系?他直着眼看了我半天,最后说,你可想好了,这样做会很不容易……

毕业实习作业《红象》拍摄现场,从左自右:冯小宁、张建亚、田壮壮、张艺谋、侯咏、吕乐、曾念平

毕业论文答辩现场

大话说出去了,可现实可没喊豪言壮语那么简单。记得那年的整个冬天都把自己关在屋里看书,写笔记,推公式,总结答案。每当想清楚一个结果都兴奋不已,最后论文题目定为《论摄影物质材料的美学功能》。

我保持着和郑老师沟通的同时,把初稿拿给李陀、周传基、孔都、倪震等当时电影理论界比较活跃的老师看,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指点。论文顺利通过后,《当代电影》给予了三期连载,还登了一篇专题讨论纪要。

毕业了,我本该留校。可我很想去电影制片厂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运用一下,郑老师同意了,他指着刚刚盖好的电影学院大楼对我说:“记住,摄影系办公室永远有你一张桌子。”我心里顿时暖暖的。

几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每当接到学校各种活动的通知,我只要不忙,必去参加,其实就是想去,不为什么……也许心底里早已把学校当成家了。

去年在金鸡奖颁奖典礼上,我后面坐着教过的81班学生戈日图、依呼和,还有给他上过课的03级研究生董越……相信台上台下大部分人都是我电影学院的校友,他们是北京电影学院多年严谨治学的成果,是未来中国电影的希望。

作者简介

曾念平,1976级摄影系校友,1982级摄影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中国最早采用电影数字拍摄技术与全数字流程(DI)的电影创作人,现为中影集团一级摄影师。主要作品有《红象》《银蛇谋杀案》《四十不惑》《红粉》《雷雨》《人间四月天》《大明宫词》《红楼梦》《我们》等。曾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效果银熊奖、新加坡亚洲电视节最佳摄影奖、金鹰奖最佳摄影奖、视觉效果奖,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等奖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