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成长支持与条件研究

高职学生成长支持与条件研究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像瑞士和德国那样,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以便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走上技能成才道路之后,学生要想成长为具有较高水平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还需要来自榜样、学校、学生家长、行业企业、政府等方面的支持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

高职学生成长支持与条件研究

提到“技术技能人才”,有的人会想到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过关斩将、光彩夺目的“成功者”,有的人会想到高职院校里“破罐子破摔”、混日子的“失败者”。这两类人都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动的“结晶”,前者幸运地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而后者则没有那么幸运。如何才能确保青年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通向技术技能人才的道路?我们可以像瑞士和德国那样,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以便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走上技能成才道路之后,学生要想成长为具有较高水平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还需要来自榜样、学校、学生家长、行业企业、政府等方面的支持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在高职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培养实践中,我们应该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积极发挥亲情在他们成长中的作用,在学生成长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各个环节与企业、政府等开展深度合作,并引导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注释】

[1]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7(10):21.

[2]李俊.德国职业教育的想象、现实与启示:再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原因[J].外国教育研究,2016(8):16.

[3]陈正.德国迎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春天”[J].世界教育信息,2017(11):75;杨佩昌.为何德国也出现了“技工荒”?[J].企业管理,2016(10):29;李俊.德国职业教育的想象、现实与启示:再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原因[J].外国教育研究,2016(8):16.

[4]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48-249.

[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

[6]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7(10):20.

[7]邓德艾,范毅强.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创新发展研究:以德国和日本转型期的发展特征为借鉴[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5):8-9.

[8]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382.

[9]黄志纯.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经验与启示[J].江苏高教,2010(2):148;王瑛.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94.

[10]刘德恩.日本人的职业精神从哪里来:日本职业学校的考察与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3):52-54.

[11]马歇尔,塔克.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与生存[M].顾建新,赵友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2.

[12]秋山利辉.匠人精神Ⅱ:追求极致的日式工作法[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67.

[13]李俊.德国职业教育哲学简析[J].职教论坛,2018(2):24.

[14]罗建河,陈梅.似而不同:瑞士、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学徒期制”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76.

[15]秋山利辉.匠人精神Ⅱ:追求极致的日式工作法[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86-87.

[16]秋山利辉.匠人精神Ⅱ:追求极致的日式工作法[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55.

[17]莫玉婉,贺艳芳.论双轨平行的教育体系与职业能力建设:德国职业教育专家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7(4):7.(www.xing528.com)

[18]刘淑云,祁占勇.德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及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17(6):107-108.

[19]吕维勇,裴延涛.德国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以高职电气类专业学生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0.

[20]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7(10):21;吕维勇,裴延涛.德国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以高职电气类专业学生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0.

[21]邓涛,陈婧.“德国制造”职业精神之历史文化溯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2-33.

[22]石伟平,付雪凌.职教师资培养体系须重新系统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8-04-24(9).

[23]陈利.瑞士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22.

[24]陈利.瑞士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22.

[25]陈利.瑞士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32-33.

[26]周谊.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发展的特征和趋势[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111.

[27]熊火金.德国人是怎样培养“工匠精神”的[N].解放日报,2016-07-15(10).

[28]秋山利辉.匠人精神Ⅱ:追求极致的日式工作法[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xxv.

[29]刘德恩.日本人的职业精神从哪里来:日本职业学校的考察与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3):52.

[30]陈佑清.反思学习:涵义、功能与过程[J].教育学术月刊,2010(5):6.

[31]秋山利辉.匠人精神Ⅱ:追求极致的日式工作法[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05-107.

[32]罗建河,陈梅.似而不同:瑞士、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学徒期制”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75.

[33]何应林.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要素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31.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