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生与学生:教育如何影响学生成长

考生与学生:教育如何影响学生成长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好坏、学校优劣、教师强弱的唯一标准,对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这充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如果一味为考而教,考试将会变相捆绑学生的潜能和主动。当听到收音机播放此消息,钱伟长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造飞机大炮。”所以,教育的过程中应看到学生角色的两重性,他是考生,更是学生。

考生与学生:教育如何影响学生成长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列车进入21世纪,教育的过程仍然裹挟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遗风。教师对学生实行“我讲你听”“我考你背”“我写你看”的命令式教学方式还是普遍存在。诚然,在工业社会思想的冲击下,工具主义又掩盖了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日显式微,教育的“为人”本义被扭曲,个体素养的评价变得前所未有的片面、肤浅和急进。“不论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迁移至教育领域,“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等“唯分数论”思想充斥教育之中,所以出现“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一切以分数为本的雷语,只重视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学力的培养现象,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把教育教学任务仅仅放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面,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处在冷漠的环境中。学校成为训练场,学生成为考生,考高分成为学生的终极目标。学生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好坏、学校优劣、教师强弱的唯一标准,对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

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应有超越世俗的功用目的,要把精神陶冶作为教育的中心价值。他甚至认为教育是一个精神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过程。今天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未来教育”的学生绝对不能再停留在“考生”的角色,“未来教育”一定要突破“知识本位”走向“生命本位”,摒除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容器”的做法,而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价值应该决定教育价值和分类,人的价值至少包括个体性价值、生产劳动价值、社会生活价值。知识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不是成长的充分条件。仅通过考什么就教什么,或教什么考什么的方式教育学生,只会把学生异化为教育的精神主子,教师异化为教育的精神奴隶,让学生的主体性被应考吞噬,教育的本义被分数淹没,这就会消解生命的价值和降低生命的质量。

追溯历史求学之人,为什么叫学生呢?教学的地方,为什么叫学堂和学校呢?这充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教师正确主导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是过程,学力的提高是核心。教师可以主宰考生的发展,但为考而教就是画地为牢。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的内容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教育一定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应考方式,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促进者、服务者。教育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实现教师评选目标的过程。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唯考、唯背、唯分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责应为孩子的成长创建适切的环境,点燃其学习的激情,达到和而自育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在论及创造的儿童教育和民主教育时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冲开思想的牢笼,使学生会想;解放双手,冲开行动的禁忌,使学生变得能干;解放眼睛,冲开视野的狭隘,使学生能看;解放嘴巴,冲开语言的忌讳,使学生变得会说;解放空间,冲开活动的桎梏,使学生学习回归自然;解放时间,冲开学业负担的压迫,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如果一味为考而教,考试将会变相捆绑学生的潜能和主动。所以,教学不能囿于试卷之考,应关注实践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等。教育不能以传统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人生不是锦标赛,而是马拉松比赛,每个人在不同的时空和项目表现的水平都不同。而且,对学生学习方面影响深远的因素在于其求学钻劲和志趣,而考试充其量只能考评到其对该学科的钻劲和学分,无法实质代表其个人整体存在的综合素养。对此,日常出现的偏才就是最好的诠释。例如,在获得诺贝尔奖的90多位物理学家中,还没有一位在学校里经常考第一,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倒有几位。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的小柴昌俊说:“我是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的,但东京大学却接受我当了讲师、教授,我非常感谢东大的知遇之恩。”2010年去世的著名力学之父钱伟长,18岁那年以中文、历史两个100分,物理5分,数学化学共20分,英语0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历史系。然而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当听到收音机播放此消息,钱伟长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造飞机大炮。”此后,中国少了一个历史学家,多了一个著名力学大师。可见,人的综合素养是全面发展的,而不是片面静止的。

进入21世纪的市场经济时代,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相信每位学生是独特而丰饶的个体,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信念,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巨大潜能。只有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全体学生创设普惠共适、激情引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将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亚研究”“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教师从“传授课本知识”走向“点燃学习激情”,教育才能返璞归真,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为学之生。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看成是教学的容器,偏重书本知识,学生始终都是处在被动学习的位置,学习要求异化为“唯命是从”,学习内容异化为“背多分”,学习过程异化为“100分万岁”,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忽略了学生的发展主体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里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

倡导有德性的教育就是应该尊重、包容、相信每一个生命,对学生多一分理解、多一些鼓励、多一分宽容,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渴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实践机会和更大的惬意成长空间,促进其自主学习,防止把教学生管理异化为管制,以及用教师的个人意志将学生精神捆绑的现象发生。当然,宽容绝不是无原则的宠爱和放纵,宽容应该有度、有序,是严爱相济、宽严有法的辩证统一。其目的在教育过程创设“和”的环境,推进教育功能从“纤绳”向“航灯”转变。(www.xing528.com)

所以,教育的过程中应看到学生角色的两重性,他是考生,更是学生。作为教育者一定要主动迎接教育的变革,自觉践履教学本真的教学改革“突围战”。推进教学实现五个转变:教学目标,从培养知识人才转变为综合人才;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转变为自主探究;评价方式,从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教学内容,从书本为上转变为全息浸润;教师主体,从教师为主转向“双主”共生。考生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求知生存方式,学生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求知生存方式。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孩子的生命更是如此,只有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断淡化“考”的功利,强调“学”的追求,促进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考试追分与人生意义和合发展,才能让生命更加丰饶。

【注释】

[1]班华.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4(4).

[2](英)菲利普·阿迪,贾斯廷·狄龙,主编.糟糕的教育[M].杨光富,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