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叶清爽清澈,见证中国文化之精神

茶叶清爽清澈,见证中国文化之精神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清”字,揭示了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大碗喝茶,排除身体中的毒气,就像“洗心涤肺”那样清爽,后来作为饮料,它那青翠的色泽,清香的气味,解酒、解渴、醒脑、提神的功效,被人们不断概括、提升,终于,提炼出“清”的茶叶精神。南宋的著名诗人杨万里,为官清廉,他一生喜爱饮茶,并十分推崇茶叶清澈、淡泊的精神。这,就是一种普通的饮料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并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的精神因素所在。

茶叶清爽清澈,见证中国文化之精神

俗话说:酒浓茶清。一个“清”字,揭示了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我们的祖先,是非常勤于思考的,他们总想探寻宇宙的永恒真理——“道”。他们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遇所用,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借物寓情,借事喻义。比如,他们看到冬天许多树木花草都凋谢了,只有松树常青,就从松树岁寒而不凋的客观事实中,想到人也应该具有这种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勇敢的精神。他们看到竹子笔直向上,就赋于它“正直”的含义,后来,竹子就成为正直的象征。许多人间高尚的品格,都可以从植物中找到对应物。松树的坚强,柳树的轻柔随和,梅、菊的傲霜斗雪,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白杨的挺拔高大,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都是人们崇尚或倡导的品德、人格。

茶也不例外。从一开始,它的“解毒”的功效就使人们喜爱,它的微微带苦的滋味,使人受到“良药苦口”的启示。大碗喝茶,排除身体中的毒气,就像“洗心涤肺”那样清爽,后来作为饮料,它那青翠的色泽,清香的气味,解酒、解渴、醒脑、提神的功效,被人们不断概括、提升,终于,提炼出“清”的茶叶精神。

清,首先是清廉。西晋王朝是一个很腐败的王朝,不仅政治黑暗,而且社会风气很奢靡。宫廷里成日花天酒地不说,那些豪门贵族,还以“斗富”为乐。《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叫石崇的豪门贵族,与晋武帝的外甥王恺斗富,竞相用最豪华的珠宝装饰马车,用稀世之物制作冠服。王恺有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这在当时,真算是稀世珍宝了。他拿去向石崇炫耀,石崇竟挥手将它击碎,又吩咐家人搬出六七株更大的珊瑚树来。他在河南有一个名叫金谷涧的别墅,常常呼朋唤友,在那儿豪饮宴乐,十分排场。对于这种奢靡的风气,一些有识之士是很反感的。西晋灭亡后,晋王室迁到江南。因为西晋的教训,有些官员就有意识地提倡用茶代酒,用清茶来寓意过俭朴清廉的生活。当时,有个叫陆纳的吴兴太守,就立下规矩,家中上下只准饮茶,不许喝酒。一天,晋朝卫将军谢安路过吴兴,去拜访他。他吩咐上茶待客。他的侄儿觉得谢安是朝中大官,怕这样会得罪谢安,就叫家人准备了酒宴。他满以为会得到伯父的夸奖,谁知谢安走后,陆纳不仅没表扬他,反而打了他四十大板。陆纳教训他说:“你不能为我家增光,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弄脏我家的清廉名声?”南宋的著名诗人杨万里,为官清廉,他一生喜爱饮茶,并十分推崇茶叶清澈、淡泊的精神。他在诗中吟道:“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以茶来赞美另一个朋友的清廉。正因为茶寄寓了人们对政治清明、社会风气清廉的理想,饮茶的风气就更盛了。(www.xing528.com)

清,还寓有清高、脱俗之意。我们知道,佛教的传播对茶的普及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唐开元年间,佛教盛行,那些寺庙中的和尚们,为了解困提神,都喜欢上了喝茶。许多优质茶树,就是那些和尚们培植的。他们不仅自己喝茶,也煮了茶,在讲经做佛事时,供来听经的人们喝,民间喝茶成风,就是这时形成的。佛教讲究“悟”,许多佛理都是玄而又玄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传说赵州观音院有个从谂禅师,在接见新来的小和尚时,问:“你来过这儿吗?”一个和尚说:“来过。”从谂禅师就对他说:“吃茶去。”假如另一个和尚说:“从未来过。”从谂禅师还是对他说:“吃茶去。”吃茶,意味着平心静气地学习经文,领悟禅机。煮茶、饮茶都需要时间和耐心。那些成日忙碌,奔走利禄的人,是不会来参禅,也不会耐心地来吃茶的。由于佛教文化与茶的不解之缘,所以,茶也从此增添了“超凡脱俗”的清高意境

其实,茶并不因为文人、僧人的提倡,就一味地脱离凡俗。茶更大的优点,是能够雅俗共赏。文人饮茶,讲究程式,讲究茶叶、水、茶具、炉火等的配合,从中追求高雅的趣味,体味中国文化中“和”、“淡”的意境,所以又叫“品茶”。日本茶道,就是建立在这种意境上的。但在中国,更多的平民百姓喝茶,是很随意的。可以大碗地喝绿茶来解渴,也可以小口地啜功夫茶来解暑,可以在家中随倒随喝,也可以在茶馆中热热闹闹地喝。茶叶从野生、生嚼到制茶饼煮着喝,再到散茶泡着喝,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又从繁归简的过程,无论怎么喝茶,茶的“苦”、“清”的本色不会变。所以,在今天,饮茶还带有“不受污染”,“返朴归真”的意蕴。它与世界上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梦想正好吻合。

这,就是一种普通的饮料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并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的精神因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