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优化方法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社会性教育通常使用这样一些方法:1.讲解法教育者以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教育内容的方法。在与教育者,与同伴有来有往的讨论中,幼儿的认识得以深化,情感能够自然流露出来,因此,讨论法是社会性教育中常用的方法。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优化方法

所谓一般方法是指不仅适用于社会教育,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是众多教育领域普遍采用的方法。幼儿社会性教育通常使用这样一些方法:

1.讲解法

教育者以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教育内容的方法。通过语言告诉幼儿一些简单的知识、道理及规则,解答幼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在社会认知的教育中,常使用讲解法。

讲解法的优点在于:(1)面对面讲解,传递与接受语言信号所用时间少,快捷;(2)主题明确,易于幼儿直接接受;(3)反馈直接,教育者可从幼儿的状态中马上看到反馈,利于调整讲解的内容与方式。然而,讲解法也有不足:(1)单调,难以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保持;(2)难以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整齐划一地对待有差别的幼儿;(3)不易看到幼儿的行为反馈,讲解的最后目标不易控制,幼儿会出现听归听、做归做的反应。正因为如此,教育者在采用讲解法时必须考虑:

第一,讲解法的针对性。不是所有的教育内容都适用讲解法,讲解法也不能完成所有的教育内容。只有那些幼儿不知道的、无法实践与体验的、难以理解的内容适合教师的专门讲解。

第二,讲解的直观性。受幼儿对语言理解的制约,教育者在社会性教育中的讲解必须尽量具体、直观、简明。尤其对一些观念性的、概括性的内容,必须转化成幼儿能听懂的语言讲给幼儿,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第三,讲解的多样性。讲解主要依据口语进行说明,口语自身的多样性是很必要的。由于幼儿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难以长时间专心倾听单调的讲解,因此,教育者的讲解应在口气、语调、角色上富于变化,比如以玩具国“国王”的口气讲解游戏规则,引发幼儿注意。

2.谈话法

这是教育者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交流的一种教育方法。使用谈话法可以帮助幼儿明确、理解、加深原有的社会经验,在谈话过程中,教育者与幼儿的真实认识、感觉能相互影响、启发,同时,因为谈话仍是口语交流,也有利于幼儿口语的发展,使幼儿获得社会规范性语言,加速语言的理解性,促进人际交往。

谈话法可以一对一地个别进行,也可以面向小组和集体,无论以哪种形式使用谈话法,都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谈话的主题一定是幼儿熟悉的,只有幼儿熟悉的内容,幼儿才能参与到话题中来,成为交谈的一方,从交谈中获得新的知识,产生与教育者共鸣的情感,只有这样的谈话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2)教育者所提的谈话问题应是幼儿听得懂的具体问题,即教者的提问应是让幼儿听得懂的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这一问题才容易引发幼儿集中思考,在思考后参与交谈。社会性教育内容中的问题答案常常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体性,不必要求一样。比如“你想用钱干什么?”答案必定各式各样。

(3)提问后应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延时等待,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幼儿对谈话中一些问题需要思考的时间,对此教育者不应急于求成,要耐心等待。对幼儿提问与表达要给以足够的关注,不论幼儿说什么,教育者首先要耐心倾听。这不仅可以使谈话如愿地进行下去,而且也训练了幼儿交谈与倾听的能力。

(4)不能过分依赖谈话法。谈话法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虽然不可缺少,但一问一答式的谈话比较单调,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造成多数人游离于谈话主题,同时,过多地使用谈话法,会造成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忽视,将幼儿置于一时应答、被动反应的状态。

3.讨论法(www.xing528.com)

这是教育者指导幼儿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与上两种方法比较而言,讨论法给了幼儿更大的空间和主动性,幼儿可以对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可以自由地选择讨论伙伴和时间,甚至不必考虑自己意见的对错。在与教育者,与同伴有来有往的讨论中,幼儿的认识得以深化,情感能够自然流露出来,因此,讨论法是社会性教育中常用的方法。

对讨论法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讨论的主题是幼儿熟悉、理解的。

第二,幼儿应具备讨论的口语能力和经验储备,年龄很小的幼儿不可能运用讨论法。

第三,创设平等、宽松的讨论氛围,尤其不应对幼儿的意见轻易否定或表现出疑问。

第四,教育者对幼儿讨论的意见应有小结,一则强化讨论的主题,纠正一些偏颇;二则鼓励幼儿的讨论热情,以利以后的讨论。

4.演示法

这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向幼儿展示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实物、教具和情境,使幼儿认识、领会、体验和表现相应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方法。演示法借助于有效的媒体向幼儿呈现社会性的教育内容,具有形象性、真实性和直观性,符合幼儿思维形象性的特点。比如通过展示实物粮食(各种米面),使幼儿感受、认识粮食。

在社会性教育中常常使用情境演示法,即把社会生活的某些场景状态集中展现给幼儿。这种情景演示比较具有感染力,引人入胜,易于幼儿接受其中的教育内容。

演示法应该在社会性教育中被充分的挖掘运用,以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的活动。无论以什么方式运用演示法,教育者应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演示的教育主题要明确,即为什么而演示,欲达到什么目的,不能为了演示而演示。

第二,与其他教育方法协调使用,使幼儿的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而不只停留在感知观察上。

第三,掌握演示的节奏和重点,避免分散幼儿注意力。比如在“介绍鸟是人类的朋友”,在展示啄木鸟、燕子等标本时,如果将标本一直放在幼儿眼前,便会刺激幼儿摸一摸、动一动的冲动,影响后边的讨论和总结,不如先让每个幼儿看看摸摸,然后收起来再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