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善良纯真的儿童电影

打造善良纯真的儿童电影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儿童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如何见解不一,就广义的儿童影像而言,包括动画电影在内,还是有不少的小观众喜爱观看。以表现儿童为主的电影,似乎在当下众多电影中占据的市场分量微乎其微。)除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影响儿童看电影的时间,还有教育对于儿童影像的重视不足,都可能是儿童电影缺乏竞争的因素。在提出的中国电影文化表现缺失中,对于精神层面的善行意识的补救是当务之急。儿童电影首先应当倡行这一点。

打造善良纯真的儿童电影

——以第 29 届金鸡奖儿童电影为例证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儿童电影在常人眼里是比较简单的,但其实是最为复杂的创作对象。时势造就的儿童电影处在错位的认知状态中,至少包括以下现象:①行业外的判断者与行业内的谈论规律者时常错位;②孩童世界需要的新视野教育者诸多要求产生的局促感的错位;③成年人试图用自己获得的经验剥夺未成年人的某些经历以避免其重蹈覆辙的似乎合理却未必合理的安排,与孩子并不知情而期待去尝试的必要性之间的碰撞。这时突破困境的心态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心态放宽地面对现实,进行正向引导,而非过度强求,形成误区。

举一个时代观念变化的例子,在一个国家电影奖项评选中,人们对于《星星的孩子》产生了不同意见,分歧的核心是对妈妈带着孩子的悲苦生活的认知,该片其实是当年不错的表现智力障碍孩子的电影。但妈妈的过度凸显使孩子只能作为陪衬,以及妈妈的极端表现让有些评委不认同。这个例子是现代人对于儿童电影的观念的微妙变化,即不仅要看人物表现如何,还要看对于孩子表现的态度,这是一种对待孩子的品性感知。关于儿童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如何见解不一,就广义的儿童影像而言,包括动画电影在内,还是有不少的小观众喜爱观看。动画不仅是纯正的动画电影,其实真人儿童电影中也越来越多出现动画成分,甚至成年人的电影中也开始出现不少动画成分,这显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问题是,儿童电影在电影市场大发展的趋势中依然受冷落而不够景气与此形成一种反差。

就狭义的儿童电影即剧情片而论,剔除出包含动画电影的剧情片,每年 50 部左右占据全国产量的 7% 左右。以表现儿童为主的电影,似乎在当下众多电影中占据的市场分量微乎其微。这显然不仅证明儿童电影在大市场上缺乏创作和观赏,其受众的数量也不多。确定无疑的是,无论是就儿童电影拍摄需要国家的鼓励与扶持且在院线难得一见的状况,还是就儿童电影的口碑及名气而言,其都处在弱势地位。从儿童电影的生产数量发展态势看还可以,但在市场出现和孩子可以看到的却不多,叫好的也不多,这显然不正常。这是一个升学竞争和功利的年代,童真逐渐失去却无法改变。(想想取消小学外语考试的呼吁觉得可笑,不改变态势的设想都只是梦幻,而看电影似乎也可如是观。)

除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影响儿童看电影的时间,还有教育对于儿童影像的重视不足,都可能是儿童电影缺乏竞争的因素。但显然,儿童需要现代影像的熏染,天然容易接受电影的感化。儿童电影发展的制约因素,既有外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也有儿童电影自身的创作问题,使得受众吸引力、受众接受度、受众宽泛度都受到很大影响。儿童不愿意看影像吗?显然相反,在网络时代,影像的接受程度大大增强,这时儿童影像尤其是艺术文化主流形态的电影影像的阙如,是非正常现象。面对越来越多影像的孩子却越来越不能观赏大电影,这之间的矛盾值得深思。这里有一个时代现象:成年人电影的艺术创作得不到市场青睐,因此儿童电影的市场反响也难以改善,侯光明会长所谓的“市场放映消极”就是客观现实。

但必须提到关涉儿童电影市场上的两极呈现:低配儿童电影——低幼的儿童动画比较兴旺;高配少儿电影——青春成长题材电影处于市场边缘状态。前者说明孩子带上家长观赏的所谓“低配”屈就的市场现象,后者是孩子期望了解成长,对所谓“高配”的观赏欲望。这里的市场活力难以估量,也是目前受众宽泛度高的所谓儿童电影的市场得意状态。

但其他常态儿童电影如何在市场上生存是问题所在,更严重的还在于孩子能看到的影像性质显然偏向成人形态。无论是就市场呈现还是表现形态,儿童影像被接受情况都未必乐观。正因为市场状态的不佳,所以需要贴近大众视觉趋向,屈就现实的结果是,儿童电影创作又呈现出一些屈就市场的表现:打斗、情感纠葛、常人情态的折射等,更加疏离儿童需要。《西游降魔篇》有暴力因素,却在儿童市场大卖,既是缺乏分级制度的矛盾,也折射出儿童选择电影受到诸如电子游戏等暴力因素影响。而最为可怕的是现代孩子从 5 岁开始就已经依赖移动媒体游戏,这种依赖对于影像产生的偏移性不可低估。我们提出儿童电影或者儿童影像的善行品质问题正是要害所在。为善的品德缺失比起观赏的缺失更令人担忧。这是站在电影给予孩子根本意义的角度上提出的问题。

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儿童电影既要顾及时代情境的变化,更要遵循儿童身心需要的特点,这是题材创作的存在前提;我们既要按照不同年龄段的需要对电影进行区分表现,又要有把握电影妥当地跨越生理年龄的人本基础感知,这是当下儿童电影超越以往概念的所在,即必须具有复杂性把握而非传统单一把握。但无论如何,精神美好和向善追求是当务之急。笔者看到一个动人的皮克斯动画,动人图景中的情味,让我们知道皮克斯经典动画引领世界动画电影潮流绝非单纯依靠技术,也不只是营销,而是一种美好的心地构造。那份暖到人心深处的爱是动人之极的所在。于是提到儿童电影又有两个命题需要思考:不能不要既贴近成人气质又适合儿童观赏的交织性电影,即涉及青春题材的“泛众电影”;但还要坚持罔顾成人市场的纯净性电影。这时想想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受到欢迎自有其理由,但显然并非良策,因为在精神世界上不“对味”。

展开说必须提到现代受众包括孩子对于成年人电影的接受度很高,在没有分级制的背景下,多数电影是“大小齐看共观”而非单一受众。但值得深思的是,基本是成人性质的电影被孩子观赏,而理想状态应当是孩子可以观赏的电影成人也有兴趣观看;然而事实是儿童电影多数既不被孩子看好更别说老少通吃。究其实质,是创作普泛性接受原则的缺乏,一味求取奇异夺目的市场争夺,结果无论是儿童电影还是成年人电影都难以被接受。在提出的中国电影文化表现缺失中,对于精神层面的善行意识的补救是当务之急。《我的导盲犬》《小鞋子》之所以动人正是这个道理:具有善行品格,能给人向上、向善的导引熏染。(www.xing528.com)

善行品质是什么?是养成纯洁的眼光和对人对事的真挚情感,是关怀他人的真挚追求,是保护天真心性而无邪的生存,是不与暴力和丑恶为伍的人性培育。有人说:“心怀良知璞玉,方能敦行致远。”何止是孩子,成人也理当如此。儿童电影首先应当倡行这一点。

下面具体围绕第 29 届金鸡奖入围影片进行观点阐发分析。

儿童电影首先自然要给予美好的期望,让孩子具有对于纯洁的向往。这并不减损认知丑恶的判断力。《星空》有忧伤,也有社会家庭的矛盾,但到了对孩子心灵的表现,却是美好的期望,对于老人的怀想。少男少女之间似乎也有情愫的接近,但那都是彼此正义的贴近和善良心性的吸引。无论是触及家庭危机还是学校里的霸道行径,都不能抵挡影片主要表现的孩子对于拼接星空的美丽渴望和对于萤火虫飞扬的梦幻怀想。在美好的气息中的感受是具有情感虚拟的成分,但与以前虚构的主观教化的美好不同,这不是遮蔽问题,而是进行善意的美好熏陶。而我们的一些儿童电影依然习惯培育教化意识的所谓“斗士”,看似个性十足其实却工具概念性凸显。

我们需要改变超越孩子基本观念的斗争哲学的培育,以往的意识形态已经创作了很多斗争故事,也有似乎表现不错的创作,如《红孩子》《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而《小小飞虎队》自然是这一类题材中不错的作品,但就斗争而言,并没有脱开习惯的战斗牺牲,这本质上是成年人的生活故事,且不说多少有点激励未成年人打斗的出格,就是成为英雄的条件之一是进行激愤残酷的战斗,都似乎不是时代需要倡导的方向。单就主流形态的推崇斗争而非平和生活而论,拔高战争的正义感,鼓励成为斗争英雄都是不值得大加赞赏的。想想以往歌咏赖宁小小年纪救火牺牲,就已经造成了后来因为不切实际导致的孩子殉难事件,而人们已经改变观念,不允许推动忽视自我保护而超越年龄的牺牲。

“暴力的美化”是儿童英雄电影的一种明显弊端,无论是为了什么都不应该灌输“斗士”的情绪。复杂性表现的《小鬼当家》,所涉及的斗争却尽显机智和巧妙,整个故事充满欢悦,儿童电影的好坏关键看是否有正能量的向上认知,是不是符合孩子心性。看看符合孩子脾性的《狮子王》和《猫和老鼠》,那种深入骨子里的精神培育和游戏欢悦,都是我们所缺乏的。一些儿童电影包括动画片以展现成人争斗的残酷风行显然缺乏善行的锤炼。

儿童电影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表现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关系。主体性是我们判断儿童电影和成年人电影的因素,但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儿童被感动的比例有多少,而是儿童可以理解的情趣如何。《孙子从美国来》《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相反的例子。《孙子从美国来》表现不得已要照顾且厌烦混血孙子的爷爷与孩子之间逐渐融合与不可割舍的关系,孩子的情感个性、老人的情绪与心性都大不相同,难以分清表现孩子与老人的比重如何,平分秋色的情节却将孩子与成人的关系表现得真切生动。这应该是老少都能够接受的好电影,有类似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的意味。而《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几乎是实录般的孩子的故事,自然流水一般的进程,让两个孩子的个性纤毫毕现。也许有自然化缺陷,但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我的神马查干》对于孩子生活质感记录一般的表现也是如此,似乎过于流水一样的生活不事雕琢,其实却表现出态度的真实。

《我的影子在奔跑》在寻求孩子和成人的平衡点上是一个独特作品。在表现妈妈对于具有精神残疾的孩子的培育时,既没有拔高其劳累和无奈,又恰当表现为孩子做出牺牲的分寸。而孩子的成长之真切与母亲生活遭遇的困境之真实,构成了故事的双重真实意味。关键是孩子的神奇表现使得儿童性得到良好体现,至少本片在对成人艰辛和孩子异常之间的各自品性的展现处理得到位,印证了儿童电影最为重要的是对于生活情态的真诚细致表现。怀抱善念而表现善举的精神具有多么美好的意义。人们念念不忘的伊朗电影《小鞋子》之所以动人心扉,是因为其为善的精神牵拉着我们的心。

带着善良之心去表现,则无论是成人故事还是孩子生活,都足以让儿童得到善性的熏染而获得身心愉悦。上面提到的《我们天上见》的艺术精神就值得推崇。苦难不是不能表现,但是不是具有深植其中的善性的情感和精神才是电影的关键。这里需要强调,其一,当下电影受众的所谓观影经验的成熟性决定了不要过于限定孩子的思考精神,法国高考始终把萨特等人的哲学作为考题,让孩子在那个自以为什么都能做的年龄段进行认真思考;其二,在网络时代什么都能超前看到甚至达到麻木的程度时,成人惊恐的忧虑有时让他们自己都觉得很可笑,如何进行自然引导而不是说教或者强化狭隘的意识,是微妙的问题;其三,坚持美好的熏染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低下身姿或者模仿牙牙学语般的俯就,同样是尊重孩子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