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俗”是相对于“雅”来讲的,襄阳花鼓戏这种戏曲音乐在本质上属于民间音乐,属于“俗文化”的范畴。这种属性使它与歌剧、交响乐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毋庸置疑,戏曲音乐也是有其技巧性的,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也是需要有一段很长时间的专业训练的,但这并不影响其本质,它还是属于民间音乐范畴。因为它仍然带有“俗音乐”的典型特征。“俗文化”始终是属于大众的文化,新的历史条件下,唯一不能变的是襄阳花鼓戏根植于人民大众的本质。
1.襄阳花鼓戏内容的“俗”
襄阳花鼓戏最初源于生产劳动,反映劳动者的生产劳动、思想情绪等。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感情紧密相连,其内容主要反映底层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段,常常从侧面着手,挖掘生活中具有喜剧色彩的生活美,如《卖白布》《卖京货》《讨学钱》;或是讴歌自由的爱情与婚姻,表现对封建礼教的深恶痛绝,如《站花墙》《桑园会》《梁祝姻缘》;还有些嘲弄、讥讽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剥削者,如《铳老爷看稞》。戏剧人物上的民间性,使作品内容充满了泥土气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味,使老百姓看花鼓戏的时候如同看自己的日常劳动、起居,易于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2.襄阳花鼓戏语言的“俗”(www.xing528.com)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为了大众,力求易懂。” 襄阳花鼓戏通俗易懂的戏剧语言让观众有直接可感性,通晓明了,没有语义上的阻隔,语汇取自地方方言,很少进行华而不实的文字雕琢,自然能够激起观众的强烈反响。比如在《卖翠花》中郭大相唱:“大步往前走(哇),小步往前行(哪呀喂哟),正行(哪)抬头看(哪),来到了一庄村(哪呀喂哟)。”再如《卖绒线》中货郎唱:“货郎本姓樊(哪),家住在河南(哪)。身背着筐箱儿,四乡(哪)卖绒线(哪衣呀嗨)。”襄阳花鼓戏说到底是一种地方戏曲,它独特而又强烈的地方特色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方言,这些乡音土语正是花鼓戏被广大百姓接受的重要原因。
3.襄阳花鼓戏创作的集体性
襄阳花鼓戏是民间音乐发展的产物,是世代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而成的,而不是像歌剧一样由某一个或几个作曲家创作出来的。它是在人口流动、世代传承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民间艺人或者艺术家加工、润色而成,故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既然是口头流传,在传唱过程中由于语言的不同及每个人的嗓音、生活经历和艺术表现力的不同,其音乐就充满了不固定性和可变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