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阳花鼓戏:流变与包容的文化特色

襄阳花鼓戏:流变与包容的文化特色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他戏曲相较,襄阳花鼓戏似乎显得特色不那么鲜明,甚至没有什么特色,而这种无特色,正是襄阳艺术的特色。总的看,襄阳花鼓的唱腔在发展过程中,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要大一些,主流是北方风格。由此可见,襄阳花鼓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人文精神,更是一个流变、包容、吸收的概念和文化系统。

襄阳花鼓戏:流变与包容的文化特色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襄阳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道,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襄阳的艺术自然而然地带有南北交融的特点。与其他戏曲相较,襄阳花鼓戏似乎显得特色不那么鲜明,甚至没有什么特色,而这种无特色,正是襄阳艺术的特色。

襄阳在历史上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戏曲艺术传统,发达的交通和繁荣的经济,营造了襄阳优越的戏曲文化生长环境,使襄阳成为南北戏窝子,如形成京剧皮黄腔的西皮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西部的西曲,入陕后变成土腔小调,后重返襄阳,在本地发展为楚调。因商路就是戏路的关系,加上“军戏”带来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在襄阳地区的流传,本地楚调又与秦腔、越调、清戏等融合,从而形成了“襄阳腔”,又称“西皮”。“西皮”在武汉与二黄糅合而成汉剧,在北京与徽戏等糅合而成京剧,从这条声腔剧种形成的脉络,基本上可以看出“襄阳腔”的形成过程及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南北商人在把他们的建筑艺术带到襄阳的同时,也把他们的戏剧艺术、曲艺艺术和其他艺术带到了襄阳。明清以来,襄阳民间早有“一清(清戏,即高腔)、二黄(汉戏)、三越调;梆子、花鼓、梁山调”的说法。汉戏、梁山调、豫剧曲剧及越调皮影、汉戏皮影等上十个剧种,同时出现在襄阳城区,其场面的热闹可想而知。总的看,襄阳花鼓的唱腔在发展过程中,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要大一些,主流是北方风格。但是由于襄阳艺术的根基是楚文化,在后来的艺术交流中又不断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清同治年间编印的《襄阳府志》说“襄阳民,多近秦音,俗尚楚歌”,这个概括基本是准确的。所以襄阳花鼓戏唱腔在吸取了北方唱腔的高亢奔放外,又多了些细腻,多了些阴柔,多了些妩媚,多了些委婉细腻、明快活泼。由此可见,襄阳花鼓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人文精神,更是一个流变、包容、吸收的概念和文化系统。它不仅把诸多传统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而且在文化上很好地解决了“新”与“旧”、继承与创新的矛盾。(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