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阳花鼓戏创作:解放思想,追求艺术规律

襄阳花鼓戏创作:解放思想,追求艺术规律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襄阳花鼓戏要摆脱现在的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艺术工作者要特别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所以笔者认为,襄阳花鼓戏的创作主要途径应该是从高档化回到通俗化、民族化和大众化,回到民族的、现实的血肉生活中来。

襄阳花鼓戏创作:解放思想,追求艺术规律

襄阳花鼓戏要摆脱现在的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艺术工作者要特别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我们都明白,一个剧种的生存情况怎样,最主要是靠剧目来体现的。创作出一部符合时代的有影响的好戏,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当时销匿已久的昆曲就是凭借“一出戏”被救活的,还留下了 “一出戏(《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从理论上说,强化“生产自救” 的意识,就从生产什么产品、如何组织生产出发来变革我们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并发展我们的艺术生产力。实际上也就是襄阳花鼓戏的艺术工作者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通过协调合作,创作、导演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优秀作品,这样也就实现了艺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保护的是剧种,是剧种仍能在今天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就是说,不能实现“生产自救”,创造文化价值的剧团,也未必能在“工程”的资助下胜任剧种的保护,从而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孟繁树在《精英戏曲 通俗戏曲 民间戏曲》一文中把戏曲分为精英戏曲、通俗戏曲、民间戏曲三类。精英戏曲主要指昆曲和被雅化了的京剧,是为了满足文化精英的审美需要而生产的作品。通俗戏曲如豫剧评剧、越剧和粤剧地方戏,是为了满足城乡中“受过一半教育”的人们的审美需要而生产的作品,其题材更贴近广大劳动群众,其立意浅显易懂,即使是具有较深刻思想的题材也是深入浅出,能够为劳动阶层所理解。而民间戏曲如东北二人转,山西一带的锣鼓杂戏、赛戏,长江流域一带的傩戏、花灯戏等,则完全按照农民的文化层次、审美结构而构建,并带有鲜明的自娱性质,具有俚俗性、灵活性和原始的生命力。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戏曲创作工作者也应该考虑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审美需要。现在各级文化部门奖励的都是所谓的“高档化”的剧目,不去考虑观众喜不喜欢看,其结果就是把作品和观众分离开来,只能使戏曲越来越脱离广大的观众。(www.xing528.com)

所以笔者认为,襄阳花鼓戏的创作主要途径应该是从高档化回到通俗化、民族化和大众化,回到民族的、现实的血肉生活中来。同时,襄阳花鼓戏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借鉴其他剧种甚至是国外现代艺术的表演观念和表演形式,通过那些新的艺术手段,创作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被人们接受和喜爱。襄阳花鼓戏的艺术工作者断不可“闭门造车”,一种艺术形式只有经受住了人民群众的检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才能花开不败,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