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内因与外因的影响,襄阳花鼓戏亦不例外。
(一)襄阳花鼓戏发展困境的内因分析
1.襄阳花鼓戏专业演员的流失
首先,从根源上说,农村是襄阳花鼓戏专业院校的主要生源地,而较为昂贵的学费却把一部分农家子弟拒之门外。由于从事戏曲表演是比较清苦的,一般家境较好的孩子又不愿意进戏曲班,这样无形中就制约了襄阳花鼓戏专业演员的培养。
其次,襄阳花鼓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讲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襄阳花鼓戏演员,除了较好的先天条件外,也需要自身的刻苦努力,即使是学成之后,专业花鼓戏演员的收入也是较低的,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投资”无形中也使这门艺术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再次,襄阳花鼓戏老一辈的艺术家相继离世,而新一辈的艺术家还需要成长,这就形成了资源断层,在并不太好的市场条件下,愿意全身心投入襄阳花鼓戏的演员也就相对较少,这就使襄阳花鼓戏人才出现了流失和断层。
2.襄阳花鼓戏专业剧团落后的管理模式
根据笔者的调查,襄阳花鼓戏剧团,虽然在近些年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是基本还是沿用老一套的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
首先,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所有制结构。目前,大多数剧团仍然实行档案工资制。所谓“档案工资制”,是指用人单位按国家规定的标准为员工的劳动能力所作出的定级工资,它不包含劳动福利,一般较低。这种分配制度不利于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同时,靠关系评职称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出现一线演员罢演的现象,有的演员甚至心灰意冷,另谋出路。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基本上是靠国家和地方政府养,没有竞争机制,使剧团面临很多的问题。剧团所有制改革以及工资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
其次,落后的传承方式。襄阳花鼓戏是一个地方戏种,其传承方式也是从老一辈艺术家那里流传下来的,基本都是师傅带徒弟的那种口传心授的模式。虽然剧团一直在对外招收学员,也准备和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专门的花鼓戏演员,但由于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花鼓戏,剧团也拿不出特别有吸引力的条件去吸引学员,所以传承方式也就只能是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在老一辈艺术家不断逝世、新一代艺术家难以培养的局面下是极其不合理的,将加大襄阳花鼓戏人才的流失和断层。(www.xing528.com)
第三,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戏曲的题材和内容都是以人们的生产生活现实为依据的,本应该是广泛的。时代的不同,题材和内容也应相应不同。由于襄阳花鼓戏是根植于农村的,因此对农业和农民情有独钟,观众可以在欣赏戏曲的同时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对照。近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的农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旧戏中的陈词滥调在现代市场中已经很难符合人们的欣赏趣味了。
第四,对襄阳花鼓戏的宣传不够重视。笔者通过观察一些戏剧团的日常工作安排发现,剧团一般忙于完成上级安排的演出任务,或参加一些企事业单位邀请的演出,而在宣传方面几乎是空白状态。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以及一些专门的戏曲节目中,襄阳花鼓戏的身影基本没有出现,就是在襄阳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所排演的大型花鼓戏《长山壮歌》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后,也很少在媒体上看到有关襄阳花鼓戏的报道。于是,很多年老的观众听不到自己想听的襄阳花鼓戏,而年轻一代人又很少接触到襄阳花鼓戏,从而流失了大量观众。
(二)襄阳花鼓戏发展困境的外因分析
1.新时代人们欣赏观念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娱乐活动更新速度之快,内容形式之多,使人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襄阳花鼓戏这种古老的娱乐活动与现代人们的欣赏观念显得很是不合,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将很难得到当代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2.政府扶持襄阳花鼓戏的力度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文化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对襄阳鼓戏的规划与资金支持不够。2004年,在宜城花鼓剧团接连排演出《宋玉传奇》等大型花鼓戏,襄阳花鼓戏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情况下,上级主管部门只是将宜城花鼓剧团改名为襄阳花鼓剧团,而对其所隶属的关系、资金以及人员编制都没有进行改革。我们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才是强有力的后盾。近年来,在中央、省市不断出台关于加强中国传统戏曲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拨出专项资金对传统戏曲进行扶持,对戏曲人才进行保护,但是这种资金扶持及政策上的保护还远远不能保证襄阳花鼓戏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