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最高建筑物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最高建筑物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05年访问柏林之后,这一区域就被称为亚历山大广场。亚历山大广场也总是成为表达民意的一个极佳场地。到了1989年11月4日,50万东德市民要聚集起来提出民主改革的要求,还是将聚集地选在了亚历山大广场。亚历山大广场还跃入了德布林的佳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这部长篇小说已经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描写大都市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在1920年出版,小说以“弗兰茨·比伯科尔的故事”为副标题。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最高建筑物

亚历山大广场在17世纪时还是一片水田,后来发展为重要的牲畜和棉麻市场。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05年访问柏林之后,这一区域就被称为亚历山大广场。

从1882年起,随着城市电车的修建和发展,此处成为柏林东城的交通枢纽,到20世纪初,又成为柏林最有活力的区域。

亚历山大广场也总是成为表达民意的一个极佳场地。1848年革命时,这里成为街巷战斗的中心。1918年,这里又是工人和警察冲突的重点地区。到了1989年11月4日,50万东德市民要聚集起来提出民主改革的要求,还是将聚集地选在了亚历山大广场。

位于广场上的柏林电视塔高368米,是柏林最高的建筑,在欧洲位列第二,它在1965年动工,3年后建成。在瑞典专家的帮助下,由德国建筑师迪特尔、弗兰克组成的一个创作小组集体设计。

塔上圆球形结构直径32米,重达4800顿,每59分钟自转一周,可望40公里开外。圆球形结构受到阳光照耀时,反射出的光芒形成一个巨大的十字,被西柏林人称为“教皇的复仇”,在东德领导人中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广场上的海神喷泉建于1891年,围绕着海神的4个妇女雕像象征着德国境内的四条河流:莱茵河、奥德尔河、威悉河、易北河。

位于广场北部的圣玛利亚教堂建于1270年,14世纪才全部完工。由于经历了战火,在1380年就不得不重建,并对原有状态进行了略微的改动。在15世纪又加入了一个前塔。

著名设计师朗汉斯在1790年又在塔上加了一个具有巴洛克式和新哥特式双重风格的圆塔顶,让教堂的高度达到了90米。

教堂内的哥特式洗礼盆在1437年完成,它由3条黑龙支撑,上有耶稣、圣母、耶稣门徒的图像作为装饰。

雪花石膏布道坛则是施吕特尔在1703年完成的,他用浅浮雕装饰反映了圣约翰施洗和第七级天使的化身。

教堂的管风琴也很有故事,巴赫曾于1747年用它为腓特烈大王演奏了曲目《赎罪十字架》。

圣玛利亚教堂中的惊世之作是壁画《死亡之舞》,它绘制于1469年。作为阿尔卑斯山以北仅存的中世纪有关死亡舞蹈的图像之一,如今它已经被封闭起来进行艰难的修复工作。

《死亡之舞》长22米,高2米,以28幅画面纪念了1484年流行的瘟疫尼采从这幅画上感到了柏林“对于死亡的隐形诉求”。歌德伏尔泰格林兄弟、契科夫、卡夫卡、德布林、君特·格拉斯等都来到圣玛利亚教堂仔细观赏过《死亡之舞》。

《死亡之舞》(局部)

而在亚历山大广场西南方向200多米外,尼古拉教堂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它建于1230年,纺锤状的双子尖塔成为它特别容易识别的形象。(www.xing528.com)

亚历山大广场还跃入了德布林的佳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这部长篇小说已经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描写大都市的小说。

亚历山大广场被德布林形容为“一座大都市震颤的心脏”。

德布林在1878年出生于波美拉尼亚的施特廷,该地现在位于波兰境内。他的父母均是犹太人,10岁那年,开裁缝店的父亲抛弃家庭,和店里一名年轻的女工一起私奔去了美国。母亲只好拖着一身的债务和一群孩子离开家乡去到柏林,靠做苦工和亲戚的接济勉强维持生活

在舅舅和大哥的帮助下,德布林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学习,先后在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攻读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德布林成了一名精神病医师,又先后在雷格斯堡和柏林东部的工人区开设自己的诊所

德布林在1912年结识了瓦尔登,由此进入了柏林的文艺圈。他与瓦尔登合办《风暴》。

长篇小说是德布林的专长,他面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长篇小说《骏马飞腾》,在荷尔德林和克莱斯特的影响下,他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表现了渴望人与自然融合的主题。《黑窗帘》首先发表在《风暴》上,小说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引导下,讲述了一个青年性虐待狂最后杀死自己的情人的故事。德布林的中短篇小说集《谋杀蒲公英》在1913年出版,内容主要展示的也是人的精神病态和倒错现象。

德布林的长篇小说《王伦三跳》是他在文学史获得的第一次巨大成功,他因之拿到了克莱斯特奖和冯塔纳奖。德布林这样谈到过这部小说的成因:“我看到,这个世界就像从人们身上碾过的沉重的坦克,我的第一部大部头小说的主人公王伦所经历的正是这些。”

《王伦三跳》有一个副标题是“中国小说”,它以中国乾隆年间为历史背景,展现了中国各社会阶层的生活,尤其是介绍了道教思想及其消极处世的主张,讨论了无为而生的种种可行性。

为了写作《王伦三跳》,德布林阅读了很多德国作家写作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书籍,还钻研了《老子》《庄子》《列子》等中国经典思想古籍。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在1920年出版,小说以“弗兰茨·比伯科尔的故事”为副标题。

弗兰茨是一个弱小人物,一直被周围的罪恶力量所控制,直到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应该抛弃旧我,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智。德布林立足于表现主义的基本立场,将长篇的内心独白、蒙太奇意识流等文学方法运用自如,从社会底层的角度将柏林20世纪20年代的复杂生活给予了充分的披露、剖析和批判。

纳粹上台执政后,身为犹太人的德布林起初避难瑞士,而后流亡法国,在法国也沦陷之后,再逃往美国,在好莱坞做过一段时间的编剧。在美国的最后几年里,他的物质生活几乎濒临赤贫的边缘,他的次子沃尔夫冈作为法国军队的一员也在反抗德军的战斗中牺牲。但他并未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当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的消息传来之后,他旋即返回德国参加重建工作,为法国军事政府部门工作,还参与创办了美因茨大学和美因茨科学与文学研究院,并出任了美因茨科学与文学研究院副院长。

德布林被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奉为恩师。为了彰显德布林的价值,格拉斯在1978年5月拿出了他的《比目鱼》的部分稿酬,在柏林艺术科学院设立了“德布林奖”,以奖掖在文学上做出成就的青年作家。这个奖项也是联邦德国作家设立的第一个文学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