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Z老师通过艰苦探索,从教学和老师本身总结出这4个主要原因,他相信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只要解决这5大问题,一定能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展开讨论,综合本小组各成员的想法和原因,整理后记录下来,然后各组派一名成员到黑板上一一列举。即便老师千方百计避免单干,但是如果学生阅读效率低、理解能力差,教学效果就会减弱。

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Z老师通过艰苦探索,从教学和老师本身总结出这4个主要原因,他相信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只要解决这5大问题,一定能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于是信心满满的Z老师决定先借A班上一堂以“鲁迅笔下的女人们”为议题的群文阅读课。老师准备的篇目为《祝福》《伤逝》《明天》这3篇小说。课前,Z老师早已备足了课,将课堂所有环节都装进了自己的脑海里,恨不得早早将一切全部向A班的同学们展现,似乎这已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仗。

然而事与愿违,一切并没有按照Z老师的想法进行,虽然这次课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按单篇阅读教学的流程来进行,对学生来说貌似是一堂真正的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课。Z老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阐述文本的大意,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体悟作者的感情,后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学生一起建构,达成共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随着课堂的推进而有所增加,课堂气氛还是一如往常的平淡。这让Z老师十分郁闷,但课还得继续上。就这样,Z老师还是按照原计划上完了这堂课,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

从学生分享的作业情况看,学生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收获的,阅读诗歌时能够有意识地品味语言、把握言语形式及其思想感情,这让Z老师多少有些欣慰,但这依然不是Z老师想要的结果。

Z老师希望学生对群文阅读教学这一模式产生兴趣,大家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互动,在愉悦的情绪中学习,而不是老师单向传授,学生纯粹为了分数而学习。作业表明Z老师前期努力没有白费,但是他认为挖掘不够深。仔细琢磨各个教学环节,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再从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最后是思想感情,这样的模式似乎与以往的阅读教学不同,虽然学生参与其中,但兴趣不大,还需要继续寻找原因。几日下来,Z老师一直没有找到问题所在。

某天,Z老师发现坐在墙角最后一排的一名男同学正津津有味地看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Z老师用群文阅读教学法授课的时候,那名男同学并不感兴趣,现在又自己拿起了宋词来看,Z老师觉得很奇怪,于是在晚自习时找到这名同学询问情况。谈话中Z老师得知原来班上大部分同学都爱读诗词,有的上课看,有的下课看,有的同学熬夜也要看诗歌讲解。这名男同学说,那天Z老师运用多篇诗歌教学,其实一开始大部分同学很感兴趣,但由于课中Z老师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就又产生厌学情绪。Z老师知道后,决心弄清楚到底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群文阅读教学诗歌的方式而喜欢自己看书上的诗词讲解。

Z老师决定在本周五的语文课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一上课,Z老师就抛出了今天的主题:“你是否真的喜欢语文,为什么?欢迎大家畅所欲言。”Z老师想让全班同学谈谈对语文的真实想法。

问题抛出后,班上没有一个同学出声,全都埋着头,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左顾右盼,有的相视窃笑。Z老师也经历过学生时代,他深知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心目中相当于是个“坑”,谁要是不顺着老师的想法发言,敢说出真话,那就只有等着挨批,所以大家都学乖了不少,各自在心底里嘶吼着对学习的怨恨,而教室里依旧鸦雀无声。

Z老师明确告诉大家:“今天只是做一个小调查,大家不必担心有什么负面影响,老师只是想了解同学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只有知道你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老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我们处于平等的地位,所以大家不必顾虑,尽管畅所欲言。”

这番话让学生们开始相信即使说出真话也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一些学生开始跃跃欲试,大多数学生依旧半信半疑。终于,班上胆子最大的一名男同学站起来说道:“我就是不喜欢学语文,语文课上一直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说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一点儿语文味都没有。”其他同学都用惊恐的眼神看了看他,又看了看Z老师,似乎都在等待可能存在的严厉批评。出人意料的是,Z老师说话算数,不但没有呵斥这位男生,还拿出笔记本认真记下男孩的话,这让学生们完全相信了Z老师的承诺。寂静的教室瞬间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Z老师终于可以和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这也许是经验丰富的老老师都未必有的经历。(www.xing528.com)

为了调查能够顺利地进行,Z老师将全班划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5分钟的时间就“你是否真的喜欢语文,为什么?”展开讨论,综合本小组各成员的想法和原因,整理后记录下来,然后各组派一名成员到黑板上一一列举。很快就有了答案:大多数同学不喜欢语文的原因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本上的知识自己不感兴趣;

(2)课本所选文章时代久远;

(3)课文内容大多数与自己的生活无关;

(4)老师上课没有吸引力

(5)老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未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这次班会课Z老师收获良多,学生的心里话让他发现了老师们的通病,那就是老师对课堂上的每一秒都进行了预设,何时该提问,学生该怎样回答,某处应该有掌声、笑声还是叹息,哪个环节学生该做何种反应等,完全没有考虑学生需不需要,想不想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模子倒出来的蜜罐,一股脑地往里倒入同样分量的蜜,却不顾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愿意接受。

除此之外,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是单篇阅读教学的补充,老师一味着眼于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一直在做文学欣赏,挖掘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却忽略了文本价值。即便老师千方百计避免单干,但是如果学生阅读效率低、理解能力差,教学效果就会减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如果高中语文教学还是以老师的讲为主,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无法得到全面提高。

Z老师是年轻老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思想上深受新课标的影响,崇尚“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师生在教学中处于平等地位”的教学原则,然而还是不免受到惯性思维影响,一人控制着整个课堂。

Z老师决定再次出击,在A班再上一堂以“我以明月抒情怀”为议题的群文阅读课。老师准备以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来上这堂课,因此Z老师紧扣议题选择了以《赤壁赋》为主的一组文本,其他篇目为《永遇乐》《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醉落魄·离京口作》《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这次课前不制定教学目标,而是先问学生:“你们希望这堂课怎么上?”师生双方共同来制定教学目标,这使学生更有参与感,使教学更满足学生需求,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教学。同时解读文本之余还要集体建构,最后师生一起达成共识,使学生有学习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