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提升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地理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密切相关,高中地理课程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强化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地理品质,强化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和角度认识环境,欣赏与赞美环境的能力,为培养有思维、有情怀、有担当、有执行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

提升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老师教书育人的主战场,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顺利地完成地理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从事一线教学的地理教师必须明确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

地理学主要的研究问题是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高中地理学科既有自然属性又有人文属性,属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学好地理学,有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也利于其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地理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密切相关,高中地理课程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强化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地理品质,强化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和角度认识环境,欣赏与赞美环境的能力,为培养有思维、有情怀、有担当、有执行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地理课程教学坚持的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四部分组成。

(1)区域认知指运用空间方法和手段去认知地理环境的能力。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可以把它划分成不同功能、尺度和类型的区域加以理解。掌握“区域认知”素养可以帮助学生从区域的视角,理解与分析所在的地理环境。

(2)综合思维指运用综合的手段和视角认识地理环境的能力与品质。地理环境在不同空间与时间组合下,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相互影响与制约,综合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发生与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系统性、全面性理解与分析所在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保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最核心主题。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前提下,人类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分析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与推动者。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观察实验、户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能力与行动意识,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感悟、观察与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各项活动的关系,增强自然环境荣辱观和社会的责任感。

3.明确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坚持通过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教学方面来强化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目标如下:

(1)坚持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不同阶段性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树立正确对待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2)坚持地理环境各要素多方位联系的原则,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和多个方面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客观公正的辨析问题。

(3)培养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认识与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并运用多种区域分析方法认识、理解、对比区域,基本形成对区域现状和发展评价语综合的能力。

(4)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积极探究与思考,勇敢追求与探索,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和行动能力。

二、地理课的类型及上课流程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形式,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课型可以呈现不同的种类,根据教学的主要任务可以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大类。

新授课:主要是以传授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夯实双基为主要任务的课型。

复习课:以巩固已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课。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基本技巧一种重要课型,复习课一般分为阶段复习(单元、章节复习)、学段复习、总复习等。

讲评课:讲评课是在作业、测验、阶段性考评或其他各种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试题评讲、分析、归纳提升的课型,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型,能够帮助学生评价学习情况,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是对知识的综合、变革、灵活运用的过程,是师生分析解题切入点、整理解题思路、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培养并提高解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新授课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打造自主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是从自主预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检测反馈、总结回顾五个环节来展开,时间分配上,自主预习5分钟,独立思考5分钟,合作探究为20分钟、检测反馈5分钟,总结回顾5分钟左右。

在教学中首先坚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交流的基础。在自主预习中,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导学案等形式布置任务来驱动,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注意疑难问题,以方便接下来的交流讨论,老师督导学生,在教室内部巡视,对学生学习进行观察,掌握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学生独立思考阶段,重点去理解和消化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性与启发性,要提问合理,要具有梯度。学生可以自我反思,自我理解,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重点环节在合作探究部分,学生探究要围绕核心问题产生与展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积极,气氛活跃,老师能做到收放自如,学生敢于表达与质疑,参与面要广。合作探究中基础问题同位之间便可交流;主要问题交于小组讨论,核心问题全体参与,全体讨论;生成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教学方法应该保持新颖灵活,多种方式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来展开,要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反馈。

二、课堂结构与流程

1.一般的课堂结构

预习点拨、情境导入——目标引领、独立自学——小组交流、探究深化——检测巩固——感悟总结。

2.一般的操作流程

(1)新课导入、目标展示(2分钟)。

针对学习目标精心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激情探究。

(2)立足教材,独立自学(8分钟)。

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有明确的要求,有时间限制。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找出有疑问的地方,适当圈点勾画,准备讨论。

(3)小组交流、探究深化、重点点拨、重点归纳(20分钟)。针对学生的疑问,组织讨论。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再组织小组讨论,形成共同的结论。结论可以让学生以口头或者书面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其他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纠正或者点评,最后,老师点拨,给出参考答案,并共同总结归纳出解答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全班巡视,参与到学生讨论中,了解讨论情况,及时予以点拨,以免学生偏离方向。

(4)检测巩固(5分钟)。精心选择课堂练习,内容是本节课刚刚学习的知识,可以适当联系一下前面学习过的东西,试题要有层次性,借助这些练习题,对本节课的内容进一步深化理解。

(5)感悟总结(5分钟)。老师简单总结后,学生自己总结、感悟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尽可能建立与完善知识树,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6)作业布置:给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上交时间,难度较课堂检测的题目可适当提高。

三、特别注意

(1)新课导入不拘形式,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导入形式,如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转入新知识;上节课重点问题复习导入,承上启下;情景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事新闻导入,贴近生活;数据导入,有理有据;乡土地理导入,通俗易懂。

(2)无论是板书还是多媒体课件都要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本节课有几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下又有几个小问题,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问题设计:一节课有了好的设计的问题就有了成功的基础,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即简单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归纳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尽可能本土化,并且要贴近学生的知识储备区,贴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

(4)问题处理:①对于不同层次的问题要安排不同的处理方式,简单问题是学生直接从教材上得出答案的问题,学生自己处理,教师不用讲解分析。思考问题是学生获取答案不是太直接,要通过阅读教材,经过一定的思考组织,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处理时要给学生少量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回答,一般情况这类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的很好,教师适当点拨即可。探究和归纳性问题是不能在教材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是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是需要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的问题,是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在讨论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交流时间,要有组织、有分工、有记录、有代表发言等。②学生问题展示也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情况如提问、上台展示、投影仪展示讲解等。③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重点的点拨、分析、指导。每个知识学习完成后根据情况要有方法规律的总结,知识要点的概况,并且要用文字形式展示出来,把重点突出出来,引起学生的重视。

(5)多媒体的使用:原则是多媒体图片的数量尽可能的少,主要内容是拓展知识、方法规律、说不清楚讲不明白的知识等。

(6)教材的使用:新授课学习一定要重视教材,并且课堂上根据情况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标划重点,另外教材的使用要全面包括大小文字、图表、活动题与思考题等。(www.xing528.com)

(7)板书:该环节一定要有,随讲课内容跟进,并且板书形式尽可能网络化,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

(8)课堂小结:每一个知识完成后要有小结,一节课完成后也要有小结,小结内容主要是依据板书进行,突出重难点,有方法规律的总结,包含知识点的归纳以及情感素养的提升等内容。

复习课

复习课是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在单元学习或章节学习结束之后,对整个单元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是最能反映教师了解学情、驾驭教材的水平和能力的课型。成功的复习课,应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再认识过程,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化和提升,对基本规律和原理进行归纳总结,成为实现学生地理素养螺旋式上升的关键。复习课要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强地理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升地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环节来展开:

第一环节:明确课标要求和知识考点。

教师用1—2分钟的时间,明确本课或本框课标要求(包括“内容目标”和“提示与建议”)和知识考点,制定复习方向,确立合理的复习目标,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复习要求,

第二环节:设计预习学案,梳理教材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

依据课标和考点梳理教材基本知识,是基础知识复习课的主要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一般可包括如下步骤(几个步骤也可进行适当整合,穿插使用)。

(1)梳理、识记、理解。教师利用学案“考点梳理”栏目(含填空和简答),让学生读书、记忆、填写。问题设计的角度、难度和深度要区别于新授课,要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体现学生学情、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同时让学生自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2)检查提问,落实知识。教师通过学生自查、同位互查、教师抽查、集体默写、板演等多种方式督促检查,发现问题。

(3)点拨重点,规范知识。教师通过检查提问,发现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然后对重点、难点、疑点、模糊点、易错点、易混点和联系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点拨,让学生规范把握知识,并形成本节课内容的基本知识体系。这个环节要强调四个字,即精讲、点拨。

第三环节:例题精选、情境探究。

(1)教师紧扣教材基本知识,以近年高考典型试题为例,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感悟高考、体验高考,了解高考对本节课知识点考查的形式,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2)引用社会热点、生活中的案例,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把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明确知识的运用方向,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当堂练习,评价矫正。

选择具有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训练,教师在了解学生做题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点评。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巩固练习,教师、学生自己或其他同学对学习和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对于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因此要精心设置题目,要关注题目的变式和系列化,避免重复的机械性的练习,避免无效题目,反对题海战术,要少而精。

第五环节:有效总结。

课堂总结是整节课课堂内容高度的系统的总结和概括,是本节教学活动的精华和归宿。应该包括:(1)根据不同阶段复习目标和要求,完整地系统地归纳概括复习内容。(2)概括总结知识技能、过程方法。(3)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易错点,要进行纠正和强调,同时配备高质量的针对性例题等。

第五环节: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分层次的课后训练。根据学生情况分层设置习题,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也可以适当设置探究性作业,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必要的再复习,再提高,再巩固。

三是教材中“活动”题、“思考”题、研究性问题、阅读材料的使用等。

几点注意:

(1)由于每节教材处理的难易程度不同,每节课不可能每个环节面面俱到,有些环节是可以省略的,视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酌情而定。

(2)探究式学习是课改下行之有效的一种新型课堂,但不是每节课都适合使用,探究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要依据学情,根据知识特点和阶段学习性质和要求合理使用,比如高三学生需要的是围绕考点实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不是个别知识点、名词、原理的深入探究。

(3)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思图,甚至绘图,人文地理记忆内容较多且琐碎,多看地图了解区域的基本地理概况十分有必要。

(4)复习课要强化对课代表的培养。如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带领大家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或者展示预习情况,或者绘制地图和思维导图等并进行成果展示;课前3分钟去老师办公室领取本节复习内容及要求,按老师要求布置复习内容;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作业的检查,定期收取错题本整理本等。

讲评课

习题讲评前不能只是单纯展示答案,或者简单讲述解题思路,而是要对试卷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易错易误点的分析、解题的切入点、信息的解读和提取、解题思路的形成、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全面把控和提升,以培养学科素养、提高解决为题的能力。在讲评课中要坚持五讲五评。五讲:讲试题的适当变化、讲问题的引申拓展、讲相似地理事物的比较、讲试题的优化深入、讲地理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五评:评学生的审题能力、评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评解题的方法技巧、评临场经验、评心理素质。具体上课流程如下:

第一步:试卷评析、展示答案。

教师概述试卷难度、效度、区分度。课下教师需对试卷、作业等认真深入批改,统计典型题型、考向、以及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在评讲过程中一一向学生展示,同时要注意表扬和激励表现较好的学生,让学生和标准答案或优秀答卷做个对比,寻找差距和不足,以便于改正和提高。

第二步:参照答案,自查自纠。

学生对照标准答案,查找错误、改正错误并总结错因,要求学生详细分析错因,有必要的话可以逐题对应并做记录。对于错题,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为什么错,如何纠正。如果仅仅对一遍答案或简单讲解一遍,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并且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同样的错误还会再犯。老师们经常感慨“做过几遍了怎么还做错?”怎么有效改善呢?自查自纠是个好方法。要求学生分析错因之后,要对试题再分析再研究,可以提交小组讨论,通过同学之间交流、探讨,集思广益,让大家都能深刻认识错因,吸取教训,改正提高。

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首先进行自我分析、自己思考,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提交小组解决。实际教学中,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稍长些,视题目情况而定,一定让学生分析透彻。

第三步:未解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开展合作学习,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并在讨论中突破思维局限,启发思路,最终解决问题。可以由个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分析探讨和争辩。同学之间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同时,教师不断巡视,及时调控讨论情况,掌控学生思维的脉搏,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点拨。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小组讨论。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带来的思维和成绩上的进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深入度。在开始组织时可以给学生指定角色,明确责任,如谁是发言人、谁是记录员等,不定期的轮换角色,学生便越来越积极。

第四步:展示问题 教师点拨。

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各组统计整理后上报。汇报后,先让其他组的同学解决。解决不了的,或者大部分同学认识错误的,教师进行点拨指导,从错因分析入手,从情景设置、设问的变化性和提取题干和材料的关键信息方面,从对概念、规律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应用方面,从解题过程的规范性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点突破,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五步:梳理巩固,反思消化。

此环节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试题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错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模板,并能够试题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试题创设学习新知识,完成高分卷。真正的高分卷,不仅仅要求学生完美解决试题,还要能够充分挖掘试卷上所承载内容。然后,进一步反思,回顾总结。

第六步:错题改编,补偿训练。

对于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小组内或小组间合作亦不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思维或语言表述等方面容易犯错的典型性问题,应该及时让学生做补偿性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错题集,一段时间过后,把出错率高、涉及重要考点、典型性的题目进行“错题重做”,以期彻底解决、落实。

第七步:布置作业,拓展迁移。

这是整个评价试题环节进一步巩固、提高和深化。教师要抓住重难点,抓住试卷的再生点,抓住学生的薄弱点,结合抓住高考考点、主干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布置跟踪练习题、或拓展延伸题、或印发相关材料,要求学生课下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