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育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知识育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知识的育德价值而言,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最为经典。但是,就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而言,目前,在探讨知识的育德价值时,人们关注最多、批评最多的却是德育的内容与形式、认知与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割裂问题,即将更多的目光用来打量“知识德育”的实际效用问题。其实,苏格拉底对“知识德育”的恶果早有阐释。

知识育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知识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具有丰富的道德因素,体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品质。就知识的育德价值而言,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最为经典。在他看来,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人的一切品德,包括勇敢、公正、正义等,如果没有真知识,都可能是恶的。他主张用知识去照料人的心魄、改善人的灵魂,强调通过知识去除人生的愚昧与遮蔽,达成善的品性和高贵的精神。不仅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科尔伯格等教育家都或明或暗地认同这种观点,并分别对此做过相关论述。但是,就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而言,目前,在探讨知识的育德价值时,人们关注最多、批评最多的却是德育的内容与形式、认知与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割裂问题,即将更多的目光用来打量“知识德育”的实际效用问题。

所谓“知识德育”,是指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来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方法上偏重于理论说教与灌输,将认知、概念、记忆、机械训练等贯穿于德育过程。这种德育模式在实践中极易造就明知故犯、言行脱节的空头“道德家”,造成受教育者有理想而缺行动、有知识而缺修养、有文化而缺能力、有理论而缺实践。其实,苏格拉底对“知识德育”的恶果早有阐释。在他看来,“明知故犯”只是表象,实际上是“不知不应犯而犯”。譬如,一个人之所以盗窃,是因为他认为盗窃是好的,能给他带来好处,尽管在法庭上他也会说出“盗窃不好,不道德”之类的话,但这只是敷衍之词。如果他真的认识到了盗窃不好、不道德,就根本不会去盗窃了。对此恶果我们并不否认,也不否认应该把德育的中心引向学生,引向生活,引向生活中的学生。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仅德育不可能摆脱关于知识的认知性教育,而且关于知识的认知性教育本身就是德育的基本形式、基本载体和前提条件。

在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道德认知的提升对道德过程的良性推动具有关键意义。道德认知规导道德情感,没有理性的规导,情感的发展会步入盲目之境;道德认知是道德意志实现的基础,有没有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是判断个体的行为是否成其为真正的道德行为的重要依据之一。(www.xing528.com)

总之,道德是人的一种社会规定性,知识是德育的必要条件,知识教育对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知识镌刻着人类探索真理的艰辛、科学精神的奥义以及勤奋刻苦的意志,包含着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崇尚真理、热爱生活、追求人生幸福的道德情感。学习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趣味。知识的精神化育价值表现在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而且是人类道德理想、精神品质的体现,人类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尊重事实、依据事实、反映事实、敢于冲破教条的束缚、批判谬误、破除迷信的科学精神,为人类自由和解放、为维护真理而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谦虚诚实的品格,以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对于知识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深刻的、能够触及心灵的精神化育作用。一句话,知识能够充实人生,克服无知和偏见,完善道德人格,而无知必然造成精神的空虚、思想的偏见和人格的堕落。更进一步说,所有的知识,不管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都是包含道德意义的知识,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道德是蕴含在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倾向,是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性。这是道德教育所以存在的知识论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