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减少教师提问,增加追问的有效教学方法

如何减少教师提问,增加追问的有效教学方法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1:紫藤萝的“花语”就是对生命的期待。“开放式”的提问,能更多地“生成”教学资源,也能减少教师的负担。不过,“提问”不等于“追问”,“追问”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与学生进一步探讨,活动的主体是双方,而“提问”则是教师处于“引领”地位,学生为了回答问题而进入课文寻找答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减少“提问”,增加“追问”。

如何减少教师提问,增加追问的有效教学方法

如果剥离掉教学活动的其他“外衣”,剩下的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这些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应该尽量做到保质控量,多抓住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不要把“预设”做得太满,导致课堂呆板、模式化。

曾文彦老师上的《紫藤萝瀑布》曾获2008年江苏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与其他教师不同,曾老师简简单单围绕紫藤萝的“花语”,设计了三个问题:紫藤萝的“花语”是什么?“花语”献给谁?“花语”的意义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也足以看出教师的“功力深厚”。很多教师在执教这篇散文时都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你觉得文章中描写紫藤萝的句子中最美的一句话画出来,并作赏析。这类教学活动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说。但是曾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紫藤萝的特点,把这个问题放在了“紫藤萝的‘花语’是什么?”的“下位”。

师:你听到紫藤萝的“花语”了吗?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来说说你的感觉

生1:紫藤萝的“花语”就是对生命的期待。

生2:一种生命的活力。

生3:生命的喜悦。

生4:梦幻。

师:我们在读过文章之后再来验证你们的感觉,现在大家开始读课文,把你觉得文章中描写紫藤萝的句子中最美的一句话画出来,为大家朗读、品析。你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可以用着重号标出来。

生1:第3自然段,“这里春红已谢……好不活泼热闹!”从“春红已谢”“盛开”“彼此推着挤着”这几个词语中,可以看出紫藤萝还保持着生命的活力。

师:把最具有生命活力的动词找出来。

生1:“推着挤着”。

师:前边还有一个“挨”,这些词好像不应该用来写花吧?

生1:这里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我觉得生机勃勃的感觉读得还不够。男生来读,把那种活泼的感觉读出来……

(男生读)

师:我想这浸透着旺盛生命活力的紫藤萝花语,你是读到了。接下来我们就把这生机勃勃的“花语”融进你的声音里,再来读一遍,就读大家喜欢的第2段吧。

(学生自由散读)

师:其实我觉得,平时我们看花、赏花,到这里早已足够,我所不明白的是,这么美的“花语”,这么生机勃勃的“花语”,是献给谁的呢?请同学们在第7、9、10这三个自然段大声、自由的朗读中来找找答案。

生1:总体来说,是献给不幸的人的;具体点来讲,是献给那些精神上得不到充分的宁静生活中并不充满喜悦的人。第7自然段“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紫藤萝像一条流动的瀑布,即使不是在春天,它依然能那么具有生命力,那么喜悦地开放,所以说,世界如此美妙,要珍惜生命。

生2:我觉得不仅仅是献给这些得不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的人,第7自然段“它带走了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实际上不仅仅是献给有“疾病的痛楚”的人,凡是在这世上遭遇痛苦的人,都在花语中得到了慰藉。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背后的背景……

师:再回过头去看,第7自然段,刚才同学找的一句,“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你怎么看?(www.xing528.com)

生3: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写给她自己的,因为在我们了解了背景以后,知道在那个时候,作者的小弟得了重病,作为姐姐,当然心中会有非常多的忧虑。但是当她看到这么茂盛的紫藤萝,并且是在她家门口败过、凋零过的紫藤萝,在这么多年后开得这么茂盛,于是作者想到,花遭到这样惨烈的重创都可以继续盛开,并且还开得这样茂盛,为什么人却不可以?所以她写这篇文章,也应该有鼓励自己的因素在里面。

教学中,曾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入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目的是帮助学生回答“紫藤萝花语献给谁?”这一问题。但是在笔者搜集的另外一些教案里,教师一开始就介绍了创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感受全文。这一设计意图明显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说出“文革”的创伤和“小弟”患了绝症给作者带来的伤痛,从而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入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这种“标签式”的导入,有意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什么。曾老师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在一步一步地引导中,让学生逐渐深入文本。同时,曾老师的提问多为“开放式”,并没有设置很多“划分段落大意”“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常见的封闭式问题。“开放式”的提问,能更多地“生成”教学资源,也能减少教师的负担。不过,“提问”不等于“追问”,“追问”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与学生进一步探讨,活动的主体是双方,而“提问”则是教师处于“引领”地位,学生为了回答问题而进入课文寻找答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减少“提问”,增加“追问”。当然,这也是有度的,具体还是要根据整个教学活动的设置做出调整。

程东文老师的《紫藤萝瀑布》一课,在“追问”方面做得就比较合理,同时也及时抓住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他“不依不饶”地追问,逼迫学生抛弃一知半解的“标准答案”,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说自己的话。

师:好,我们就来好好研究这个矛盾——一个焦虑悲痛的人怎会一下子变得“宁静”和“喜悦”。

生1:因为作者看见了美丽的紫藤萝花儿。

师:你是说,只要看见美丽的花儿,人们的悲痛之情就会缓解,甚至还会转悲为喜吗?

生2:不是,只有遇见紫藤萝花才会这样。(有学生露出疑惑沉思之色)

师:那么,如果我们在医院门口都栽种紫藤萝花儿,是不是心理诊所也都不需要了?栽种一些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就可以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了嘛!

生2: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见到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觉得花儿仿佛有了生命,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所以会带走焦虑和悲痛。

师:请原谅老师的不依不饶(众笑),为什么紫藤萝花儿就能够带走焦虑和悲痛呢?

生3:虽然这位姐姐很是焦虑悲痛,但文章后面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个体生命虽然有止境,人类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作者从花的生命力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

师:(有点意外)你的理解很深刻嘛!能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吗?

生3:(有点不好意思)我是从《新课程学案》这份资料里读到的。(有学生哄笑)

师:利用现有的资料,帮助我们读懂课文,这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办法,不过,我们自己在读的时候也要开动脑子多想想为什么。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还会影响到我们更深入的理解。

生3:(小声说)不管怎么说,我认为是作者触景生情。

师:说得好(板书:触景生情),我们已经知道触到什么景,又生了怎样的情,可为什么此景会生此情(板书:此景此情),值得研究。我们把相关段落再读一读吧。(学生大声朗读)

在深入探讨之后,有学生回答说“我也是从资料中了解了‘答案’,但是我没有明白为什么,现在我懂了”。这就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让学生真正读懂“答案”,学有所悟。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设置的目标应该具体、可行;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应该“开放”。同时,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要抓住“生成性”资源,让教学活动完整、有序、有层次。适当地减少“目标”,减少“提问”,减少“花样”,让学生在真正的对话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作者现为杭州师范大学201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注释】

[1]王君.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王君专业求索笔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