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问技巧的重要性及追问法

提问技巧的重要性及追问法

时间:2024-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开掘新闻事实的价值,使其报道的思想观点具体化、深刻化。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让双方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是访问中运用得最多的采访方法。[10]四、追问法追问也是记者的提问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手法。

提问技巧的重要性及追问法

第四节 提问的方法

在新闻事件的采访过程中,提问是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具体、深入的情况,必须使用提问的方式来让对方开口说话。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开掘新闻事实的价值,使其报道的思想观点具体化、深刻化。因此,熟练掌握各种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是记者访问获取成功的关键

一、正问法

正问法,就是记者从正面向采访对象提问,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问题提得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让双方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是访问中运用得最多的采访方法。

例如:

你赞成农民和城里人等赋税同福利吗?

你当时愿不愿意这么做?

对你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你满意吗?

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如:

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曾经有过让他遗憾至今的采访经历。那是1998年3月1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新任总理朱镕基举行记者招待会。陈强当时准备的问题是“:朱总理,听说您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并且认为政府应该受舆论监督。请问,您对我们新闻有何期望?”他想通过总理的公开答话给咱们新闻界鼓鼓劲、松松绑。

中午12点许,记者会结束,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的陈强不顾警卫的阻拦,绕过警戒线从第三排冲上前去,举着小录音机拼命往前挤,边挤边喊:“朱总理,您对我们新闻界有什么期望?”朱镕基总理居然转过身来,和他握了把手,轻声说“:少宣传我!”

“这个答案出乎意料,不是我想要的,但我当时确实有点得意忘形,毕竟得到了总理的回应。后来,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能够冷静一些,直截了当地追问: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舆论监督的,想必总理就不得不正面回答了。”[8]

陈强之所以遗憾,正是因为他没有正面提出自己的问题,采访对象朱镕基自然也不会正面回答。在面对有限的时间和特殊的采访对象时,正问法更能有效地表达记者的访问意图,从而达到记者访问的目的,保证采访的成功。

二、侧问法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被采访者并不愿意接受采访,即使出于无奈与记者会面,也会用沉默、少语等形式对待记者,使采访活动变得十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巧妙提问,才能将采访对象不愿说,或者想说而不能说,或者根本不想说的话引出来。但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

侧问法也叫“迂回法”,指记者提问时不便从正面直接提出问题,而从侧面入手,运用启发引导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绕个圈子,然后再回到记者要问的主题上。

2003年8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记者对“山西繁峙矿难”的采访。当时矿主殷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愿承认某一矿井事故与自己有关,记者就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对殷三进行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的提问:

记者:比如说出事的这个矿,王全全探矿,这个矿跟你是什么关系?

殷三:他们自己的矿。

记者:跟你有关系吗?

殷三:没有。

记者:他们不需要向你交什么承包费吗?

殷三:就是承包费,就是有这110万承包费。[9]

记者通过侧面提问,利用殷三收承包费这一事实,向受众揭示了出事矿井与殷三的关系,从而揭露了有关事实的真相,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三、反问法

反问法,即逆向提出问题,也称为激将法。一般用于采访对象出于某种原因对某个问题不愿回答,记者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迫使对方非答不可。这种方法在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中常常采用。

1969年9月,在利比亚发生了由卡扎菲一手操纵的“革命”,但其实质是一次政变。法拉奇在对他的采访中,就利用了反问法:

法拉奇:是吗?为什么到处都能而且也只能看到你的照片?全国上下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贴满了你穿军装的巨幅照片?(反问,抨击卡扎菲搞个人崇拜

卡扎菲:我有什么办法呢?我能阻止或者禁止他们吗?

法拉奇:可以!事实上你禁止过许多事情,严格地说除了禁止,你没有做过别的事。因为你愿意接受别人的赞美、歌功颂德,所以你就不去阻止。你见过那些举着拳头尖叫或狂吼“卡扎菲!”“卡扎菲!”的群众吗?(抨击卡扎菲搞法西斯专政)

卡扎菲:我能做什么呢?人民爱戴我。

法拉奇:既然人民这么爱戴你,为什么你还要那么多护卫呢?(反问)我足足被武装士兵从头到脚仔细搜查了三遍才来到这里的。而您住所的门口甚至还有一门大炮对准街面。(抨击卡扎菲搞军事独裁)(www.xing528.com)

卡扎菲:因为这里是军营。

法拉奇:既然人民那样爱戴你,你为什么还要住在军营呢?(反问)

卡扎菲:我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这里的。在你看来,这些防御措施是为什么?

法拉奇:你害怕被谋杀。因为有些人曾经多次企图谋杀你。(揭示真相,后发制人)

法拉奇一连串直逼要害的反问,犀利得犹如讨伐卡扎菲的战斗檄文,明为采访,实为抨击卡扎菲在利比亚所搞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法西斯式的军事独裁,而卡扎菲或支吾或躲闪或辩解的回答,又无一不是对这篇檄文的生动注脚。

但是,需要注意是,运用反问法,记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是否得当,刺激的强度是否适当,谈话的氛围是合适。这种提问要让采访对象既受到激发,又感到自然、合乎情理。如果采访对象听了感到别扭,甚至反感,那么就会适得其反了。例如:

2005年12月14日,著名导演陈凯歌精心打造的影片《无极》将公开上映。在12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某电视台的一位女记者向陈凯歌提出了一个问题:“陈导,你说‘我的电影永远和我的尊严有关’,这句话是不是说,如果《无敌》票房完蛋,那你的尊严也没了?”

陈凯歌一听这个问题,非常生气。他厉声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很不友好。影片还有三天就要上映了,你问我这样的问题,很伤我的自尊。这好比我为孩子摆满月酒,你却问我如果孩子夭折了怎么办?你这个问题太过分了。”

这时,现场的气氛十分尴尬。女记者不得不含泪离去,陈凯歌也好长时间都没法从怒火中走出,一直面色铁青。[10]

四、追问法

追问也是记者的提问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手法。记者针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就某些问题“追究”提问,追问细小的事实,了解本质的原因。

在记者寻根究底的采访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事前料想不到的新线索,一个富有经验的记者能够抓住这些线索,将采访引向深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在2003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记者王志对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的采访提问就是如此:

王 志: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要搞国际协作?

钟南山:这个病,本身的病原搞不清楚,我们需要两个层面的协作:流行病学的协作、国际上的大协作,需要综合各国的优秀的科技成果才能解决问题。

王 志:现在看起来你说的协作是对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提出来是很有压力的,而且对你来说有非议,你知道吗?

钟南山:当时我们首先跟香港大学合作、协作的时候,有一些人是反对的,当然并没有直接地责备我。

王 志:那这种批评和压力对你没有影响吗?

钟南山:有影响,但我不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我是在做一些学术上的互相支持,同时我希望把这个病更快地搞清,这没有什么错。

王志提的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并且都能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找出新的线索,特别是钟南山说自己曾经遭遇过反对,王志就马上追问这种“反对”对他有没有影响。钟南山的回答,为记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工作作风

五、错问法

错问法是一种质疑性提问,是记者在采访对象不愿说出真相时使用的一种提问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借用一些不准确的传闻,甚至明知是错误的信息,故意激起对方解释、辩解的冲动。记者错问时往往故意将事实说错,或把责任归咎于采访对象,这种手法的运用常使采访对象的态度从“要我谈”变成“我要谈”。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前往陕北采访的路上,碰到一个要去四川老家的青年。那个青年说家乡附近有土匪活动,担心能不能顺利到家。斯诺问他:

“你是说红军吗?”

“哦,不,不是红军。虽然四川也有红军,我是说土匪。”

“可是红军不也就是土匪吗?”我出于好奇心问他“,报纸上总是把他们称为‘赤匪’或‘共匪’的。”

“啊,可是你一定知道,报纸编辑不能不把他们称作土匪,因为南京命令他们这样做……”

“但是在四川,大家害怕红军不是像害怕土匪一样吗?”

“这个么,就要看情况了。有钱人是怕他们的……可是农民并不怕他们,有时候还欢迎他们呢。”[11]

在这次访问中,斯诺利用错问法从青年人那里了解了红军,获得了红军不是土匪、农民欢迎红军的生动材料。

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列举比较常用的。记者可以根据采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利用。这些方法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叉、交替使用。一个记者掌握了各种方法的要领,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在访问中运用自如,提高访问的效率和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