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转变理论的优化与应用

人口转变理论的优化与应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转变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西方,用于解释西欧20世纪初期的经济发展。兰德里将这三个阶段的人口变化过程称为人口转变。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在1945年发表了《人口—长远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人口转变理论”。根据人口转变的整个历史背景和动因,人口转变理论明确地阐述了人口变动的基本规律。但人口转变理论只研究了影响人口变动趋势的其中两个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这是远远不足以分析复杂人口变动的情况。

人口转变理论的优化与应用

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西方,用于解释西欧20世纪初期的经济发展。当时英国、法国、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非常的迅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人口发展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点,即人口死亡率出生率呈现持续下降的现象,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仅出现下降的趋势而且还在较低的水平保持稳定。1909年法国人经济学家兰德里(Adolphe Landry)基于欧洲人口统计资料,将人口发展变化的阶段进行经验性总结概括,并在《人口的三种主要理论》当中正式提出了人口转变的理论思想。这一理论思想依照生产与消费者偏好之间的关系将人口发展的进程分为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三个阶段,在《人口革命》中详细阐述了这三个阶段的思想。原始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拥有低水平的生产力,生活资料的供给短缺,医疗技术匮乏,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反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却非常低,即在这个阶段人口数量随着食品供应的增加而增加。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济增长较为迅速,生活方面的供给日渐充足,医疗技术能力和卫生水平均获得了“双提升”,因此生育率和死亡率逐年降低,死亡率的下降要先于出生率的下降,高自然增长率逐渐向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即在这个阶段人们都渴望追求更高的经济生活水平,因此人口规模不会大幅度的增加。现代阶段,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扩张加快,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生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兰德里(Adolphe Landry)将这三个阶段的人口变化过程称为人口转变。

汤普森(Warren Thompson)在1929年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高低这一人口增长模式将世界各国的人口结构发展从空间上划分为三类[85]。第一类包括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发展表现为出生率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死亡率出现缓慢的下降趋势,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第二类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死亡率和出生率均处于下降趋势,且死亡率下降幅度高于出生率的下降幅度,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平缓。第三类包括北欧、西欧和美国,其人口发展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这两个重要指标均处于低水平,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维持在低水平,人口增长停滞不前,但人口规模相对稳定。汤普森将兰德的人口转变思想进行了拓展,使人口转变三阶段论不仅可以解释法国的人口发展进程,还进一步普遍化运用到世界上的各个国家。

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rank Wallace Notestein)在1945年发表了《人口—长远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人口转变理论”。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口思想史正处于一种转变的过程中,这种转变建设性地将其与更广泛的科学历史人口思维领域重新整合,并且其依据人口发展的时间顺序将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阶段:人口高增长阶段、人口过渡阶段、人口增长趋缓阶段(Notestein,1945)[86]。并且其发现人口结构是由原始结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现代结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之后,其又阐述了经济因素与人口的重要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关系,表明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动态变化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变动的。因此,他把人口转变和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提出了人口转变的四阶段模型(1953)[87]:第一阶段是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也处于较高水平但略有波动,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第二阶段是出生率保持在高位水平,死亡率开始下降且呈加速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线逐渐上升趋势;第三阶段表现为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第四阶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到一个很低的状态,且在这低水平处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向世代更替水平处逼近,即人口增长率接近于零。戴维斯(Davis)用“人口爆炸”一词来形容诺特斯坦的过渡性增长,即一个国家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转变为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人口规模从高增长转变为初期下降,之后迅速增长。从长远来看,世界各地的人口就像一条长长的保险丝,缓慢地燃烧,直到最终爆炸。(www.xing528.com)

19世纪中期西欧发达国家人口结构变成负增长状态,英国人口经济学家查尔斯·布兰科在这种人口结构的背景下提出了人口转变论五阶段模型,将人口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高位静止阶段(High Stationary),是指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保持高位均衡,即在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落后经济体中,人口保持稳定;初期扩展阶段(Early Expanding),出生率仍然保持在高位水平,死亡率开始下降,最终导致人口规模扩大,且人口增长率在这个阶段大幅度上升并达到最大值,即由于更好的医疗设施和对流行病、饥荒、疾病的预防,使死亡率下降,结果总人口增长;后期扩展阶段(Late Expanding),出生率开始下降,并且死亡率下降速度更快,逐渐接近于最小值,因此人口增加的速度逐渐变缓;低位静止阶段(Low Stationary),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处于低水平状态,类似于高位静止阶段,即人口相对于保持稳定;减退阶段(Diminishing),出生率和死亡率仍均处于低位水平,但死亡率高于出生率,因此使人口处于减少的状态。

根据人口转变的整个历史背景和动因,人口转变理论明确地阐述了人口变动的基本规律。其认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解决了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的问题,医疗卫生水平也日益进步,大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健康状况,人们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也是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原因。该理论还将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增长率作为衡量人口发展过程的标准,并按照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将人口发展的阶段进行区分。但人口转变理论只研究了影响人口变动趋势的其中两个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这是远远不足以分析复杂人口变动的情况。维克斯(Weeks,2002)[88]认为人口转变不只是一个过程,而是将生育率转变、年龄结构转变、家庭转变、城市转变和流行病学转变这一系列转变交织融汇在一起的过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的变动作为研究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等各方面动态变化的基础,正是本书分析人口变动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