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转变:理论与实践-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三转变:理论与实践-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老师讲得多,学生只顾听,学得少,于是课堂成为“讲堂”。下面将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这三个角度,阐述将“讲堂”变为“学堂”的具体措施。围绕“课堂教学三转变”的核心价值新主张,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课堂教学核心价值新主张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而这时,恰恰是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时机。

三转变:理论与实践-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课堂教学中,往往老师讲得多,学生只顾听,学得少,于是课堂成为“讲堂”。要变课堂为学堂,就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量与质上都能得到保证。下面将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这三个角度,阐述将“讲堂”变为“学堂”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方面

1.建立以班级制为核心的全覆盖新机制

完善教师发展学校章程,组建以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为主的专家型支持团队,充分发挥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家的作用,努力建构“以专家团队为支撑,以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专家型教师培养于一体的结合”的全覆盖新机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专业的发展。

2.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宽领域校本培训的课程体系

利用校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做好课程教学规划,逐步构建起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的培训课程体系,即新教师教学、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课改教学和教学艺术教学于一体的多元化教师培训课程教学体系,满足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不同的专业成长需求。

3.强化科研引领,以科研强发展

实现课程转变,教育科研是方向。围绕“课堂教学三转变”(即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听中学”为“做中学”,让学生会学习;变“个人学”为“大家学”,让学生学习增值)的核心价值新主张,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课堂教学核心价值新主张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4.对备课组、年级组、班级要分别实行积分管理

一个教师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更多的是团队的一员,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所在的团队的荣誉。因此,一个教师获奖或者为集体挣得荣誉就给所在团队挣得正分,反之则得负分。

可设置课改专项奖金。每个学月根据各个团队的奖励按照如下公式分配到教研组,年级组由备课组、年级组进行分配,差距最低的不能低于奖金总额的20%。每月奖金总额M元,所有备课组积分总分N分,备课组每月奖金=(0.5×M/N)×备课组积分。年级组、教研组的积分包括常规、课改、获奖、联考排名等。

5.力推改革,在破模、创模、超模中做好课堂改革

科学的态度,用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围绕“课堂教学三转变”核心价值主张,通过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引导全校的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让教师在敢于打破已有的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探寻建构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在新建模式的超越中,逐步摆脱课堂教学的种种羁绊,努力达到张弛有度、自由奔放、个性鲜明、尊崇生命、精彩高效的课改新境界,让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的深化研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教育境界,朝着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努力奋进。

6.开发校本课程,以特色引发展

开发校本课程,既是丰富拓展校本研修内涵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专家型教师、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路径。学校方面可以从打造特色学科、探索学生培养新途径入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和拓展校本研修内涵,以特色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成长奠好基、铺好路。

(二)教师方面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平时的教学活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因为种种原因,教师不愿或不敢让学生质疑。长此以往,学生更不想或不会质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更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征,应该放弃师道尊严,尽量做到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把教师当成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感到轻松,学习起来就会和教师的教学合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当中,多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需要讨论交流的?”“你想听一听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吗?”“你敢解这道答这道难题吗?”“(关于这道题、这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其实简单的几句话,在学生听来是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随之活泼生动起来。在这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高涨,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强烈。

(2)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布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前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遵循原则——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问题环境。学生因为知识的局限性与阅历的有限性,往往不知如何去提问。为使学生有问题可提,教师必须更注意这一点。

(3)指导提问技巧,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适时地指导学生提问,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一,课前,引导学生看到课题时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主体,在讲授完一节课,特别是新授课时,经常只急于传授知识,而忽略了他们想知道什么。而这时,恰恰是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每次出示课题时,有意训练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什么”之类的问题。长此以往,将培养学生一看到课题就想发问的习惯。

第二,课中,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质疑。

学生敢于提问,并不代表会问。有的学生爱提问,却并不一定能提到正点上。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提问,特别是与本节课联系并不紧密的问题,先适当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正确引导,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在讲解新课时,一方面要注意解决揭示课题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在重、难点处训练学生质疑。在训练的最初阶段,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个示范,教学生如何提问。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但他们在学习如何质疑后,非常愿意提问,也非常愿意在提问后解答它。这一部分学生对于带动其他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课后,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质疑。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可以采取看板书质疑,也可以看书质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很好解决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尽量做到表述清楚,观点明确。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在合探的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分工。例如上“统计”这一课时,要统计班里的同学都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就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www.xing528.com)

(3)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教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第一,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第二,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第三,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四,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4)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例如,我校专门成立了科创团队指导学生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技竞赛活动。刘思媛的“称量时间”、李文瑶的“提灯辐射”、方宇昊的“粉末的颜色”、唐翊铭的“方位与径向摆”等研究成果脱颖而出。最终,刘思媛的成果获国家级银奖、李文瑶的成果获国家级铜奖。另外,刘思媛同学还获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技竞赛活动网络展示全国十佳展板奖。

总之,合探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3.师徒结对,在同伴互助中深化课堂转变

继承深化“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的好传统,将教龄6年以下的青年教师纳入师徒结对活动的范围,让青年教师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名优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同伴互助,通过互相听课交流和指导,以“三三两两”闲聊式的教研形式,延伸校本教研的触角,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生为镜反观自照,主动实现教师自身“三转变”

(1)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有一种空杯心态:认识自己、自我更新;一种辩证思想:相辅相成、矛盾统一;一种游戏精神:审美情趣、体验快乐;一种行动勇气:实践探索、实证研究。

教师只有切实转变了观念,从旧的观念、经验和旧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注意学习和借鉴当代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提升课堂品质品位,彰显教学个性,形成教学风格,演绎出更加精彩的生命课堂,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教学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用自身的情感与态度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身上领悟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比如,语文课堂则需要教师注入情感。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甚至在讲授唐诗宋词的时候都让学生昏昏欲睡,那学生怎么会喜欢语文,语文课堂又怎么能够不再是沉默的课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使学生能够从语文课上体会到社会、生活、人生,又因此而如痴如醉,如沐春风。

(3)把握教学的艺术要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乐”“活”“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要能深入浅出,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风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从这个层面上讲,语文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和知识储备、经验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学生方面

1.优化组合,平等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是首要条件。唯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

(1)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个体特点等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

(2)小组人数要合理。

每一个合作小组一般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后进生,两名是中等生。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作相应的变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的人数组合使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效果明显。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协作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协作员在整个小组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当然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民主互动,体验合作

(1)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

小组发言中,往往会听到学生无奈地一句感慨:“唉!又是组长。”接着,这些学生的情绪马上从激昂变为冷漠,小组活动时,不与其他同学配合,只是做他自己的事。可见小组并没有很好地分工,学生参与度不够。那么,小组合作学习要怎样才能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呢?

首先,小组合作前要先确立活动目标,即针对具体的问题解决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小组中达成共识。

其次,有的放矢,明确分工,让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使每个成员都有愉快的学习体验。

4.主动参与,积极活跃

学生参与程度与积极性决定教学活动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勤思考善想象的智能型人才。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是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探索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仅获得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提高参与质量。所以,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才能造就有效课堂,推动课堂由“讲堂”向“学堂”的发展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