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7:评课案例-三转变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案例7:评课案例-三转变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一英语备课组王海丁老师赛课后评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现在由我来为王海丁老师的课做一些点评及相关情况的汇报。同时,海丁老师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是本堂课的另一大亮点。[7]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2。

案例7:评课案例-三转变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高一英语备课组王海丁老师赛课后评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现在由我来为王海丁老师的课做一些点评及相关情况的汇报。

一、本堂课以及围绕本次课堂大赛磨课中海丁老师和高一英语备课组秉承的理念:(1)以激探导悟用、课堂三转变为根本核心。(2)围绕课程标准要求以及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

二、在接到学校赛课通知后,备课组研究确定了本次上课以及磨课的研究方向为:指导学生通过提问获取更多的文本信息以提高阅读效率。这一方向很好地切合了课程标准以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即注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一研究方向有难度,研究要求学生能够:(1)初步理解文本。(2)知道问题类型以及如何提问。这对高一新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同时,这一研究方向又特别有意义:学生在研究中将深入参加活动,符合教改理念,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空间很大。

三、王海丁老师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可见这一堂课的设计结构清晰、步骤流畅,目标明确、每一步可操作性强;同时这一个设计对教师要求极高:要求教师要能够极好的引导学生、教师要有极好的把控能力,否则教学目标很难在一堂课40分钟内达成。

四、本课的教学内容:课堂文本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既是教师要能够选择、运用好可为教学服务的资源;而本课的文本来自《21世纪英语报》,语言地道,难度适中,很适合高一学生阅读以及开展读后活动。

五、课堂:通过刚才的观课大家可见这是一堂充分体现了激探导悟用理念的课;海丁老师恰当的激和导,让学生积极充分地参与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地探、悟和用;关于课堂教学将由车老师进一步做点评。

六、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以及学生的展示即表明教学效果良好;从学生最后设计的问题的展示看,这堂课是达到了教学设计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输入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学生大量、充分的输入之后,才会有正确的输出。我们从学生阅读、讨论的情况看,本堂课中在王海丁老师恰当的引导之下,学生有充分的输入,从学生展示以及学生设计问题的深度及广度看,学生输出良好;由此表明,高一学生是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通过提问获取更多的文本信息以提高阅读效率的。

同时,海丁老师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是本堂课的另一大亮点。教师要有意识地主动承担起情感教育、德育的责任,时时抓住机会引导、教育学生。通过本堂课,学生至少感受到了父母亲的爱,明白了感恩、感恩的重要性。

七、磨课过程及备课组教师的成长。磨课的过程才是此次参加课堂大赛的重点所在,正是通过不断的磨课,才让参赛教师和本备课组教师一起成长。首先是课堂设计在不断地打磨中越来越精细化、简洁明了,其次,每一次磨课,教师的把控能力不断增强(如前所述,本课的设计就决定了其对教师掌握课堂能力的要求极高),上课教师由开始的未能将后面展示环节上完一步步到完成设计步骤,再到今天大赛中的精彩表现即说明上课教师在参赛过程中不断进步、成长。

与此同时,备课组全体教师通过一次次磨课也对激探导悟用的理念进行思考和内化,不断提出新的、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大家由最初认为“让高一学生挖掘文本、设计问题难度大、可操作性小”逐步认识到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是可以较好完成设计问题、进而更好理解文本的。大家充分理解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效果,充分认识到学校提倡的课堂三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深刻感受到了实效性。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课堂大赛,不仅上课教师,整个备课组所有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都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大家都受益匪浅。

【注释】

[1]Andy Hargreaves&.Michacl G.Fullan Underst 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New York:Teachers'College Press,1992:2~17.

[2]Andy Hargreaves.Development and Desire:A Postmodern Persective.Guskey,R.& Huberman,M.,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5:9~34

[3]Day C.Developing teac her:the chal lenge of life long lear ning.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9.

[4]Evans,L.What is te acher development?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2:28(01),123~137.

[5]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6(02):72。

[6]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6(6):19。(www.xing528.com)

[7]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

[8]肖丽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中国教育学刊》,2002(5):56~57。

[9]朱玉东:《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3(11):26~28。

[10]李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巢湖学院学报》,2006(8):151~155。

[11]叶澜、白益民、毛机、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12]郑开玲、汤智:《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内涵与趋向》,《教育探索》,2005(10)。

[13]Lee S.Shulman.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1~22。

[14]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及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5页。.

[15]刘义兵:《教师专业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63~66页。

[16]四川省科研资助金项目2015年度课题“课堂教学‘三转变’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17]卢家楣:《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心理学报》,2002,34(4):381。

[18]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0]王金华、李玲玲:《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2)。

[21]高晓晶:《基于校本资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教学与管理》,2018(11)。

[2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116页。

[23]王少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能为和应为》,《教育发展研究》,201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