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境内布依族的迁徙情况与优化方案

中国境内布依族的迁徙情况与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时期,布依族的先民已有足迹在贵州。1982年10月29日,《云南日报》正式公布云南省有布依族。学者刘达成曾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调查研究,他对笔者说,云南省的布依族原是壮族中自称布雅伊的沙人,不愿报壮族,改称为布依族。南笼起义是以布依族为主。由于这样的关系,壮族与布依族交往十分密切。傣族和布依族有二次葬的习俗。

中国境内布依族的迁徙情况与优化方案

秦汉时期,布依族的先民已有足迹贵州壮族先民曾经由广西向贵州迁移过。志书中记载,五代时(907—979年),楚王马殷从邕管(今广西南宁地区)率领一些壮人迁到贵州,有三种,一是布龙,二是卡龙,三是青仲,分布在贵州的贵阳、平越、都匀、安顺、南笼等地,有黄、罗、班、莫、柳、文、龙等姓。[1] 这些姓与壮族的相同。

明史》卷257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张鹤鸣言:“仲贼(布依族)乃粤西瑶僮种,流入黔中,自贵阳抵滇,人以三万计,砦以千四百七十计。”可见从广西迁入贵州的人数不少。这段记载还说明:(1)壮族与布依族有渊源关系;(2)壮族与布依族在明代已分化为不同的民族;(3)云南的壮族或布依族有一部分是从广西经贵州迁移去的。

布依族中对民族来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认为,是从山东白马街迁来的,与壮族的传说相同。另一种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北宋时期随狄青征讨侬智高起兵而来到岭南,之后,其中一部分岑、黄、王等姓从广西移居贵州。狄青的部下有少量留寓广西,后与当地壮族妇女婚配,再从广西迁入贵州。

布依族中还流传《调北征南》歌,记述了布依族从江西迁来的缘由和经过:

因为元朝那时代,

土司在这里闹事,

戎彝狄三个民族,

抗公粮不上,

时常抗皇粮不缴。

后来,明朝的“朱洪武”(1368—1398年)派遣官军来镇压,征战10多年才获胜,士兵们思乡要返回家乡,朝廷不允许,于是定居下来:

送布依族来这里新开垦土地,

布依族迫不得已丢原地而来。

无法才丢原地和家乡,

叫布依重新招亲,

丢那糖花在原地,

叫布依在此吃田地

丢那家屋在原处,

来别处安家,

放原处往他乡走。[2]

另一首《调北征南》歌说:

为了镇压苗和夷,

洪武强迫我们的前辈人,

远从江西那地方,(www.xing528.com)

来到贵州卖性命。

……

开辟新山区,

建造新竹楼,

繁衍众子孙,

扎根在贵州,

变成了水户。

…… [3]

前已述及,元明(1279—1644年)以前,布依族已定居贵州,这些只能说明,从江西来的汉族官军士兵融入布依族中,这是布依族的流而不是布依族的源。

贵州省罗斛县、册亨县有侬人。这两个县原属广西管辖,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才改归贵州领属,现在是布依族聚集区之一。清朝时,贵州荔波县有僮人,雍正十年(1732年)划归贵州管辖。

《南诏野史》中统称少数民族为苗类,再分为若干种。该书写道:“三苗之后,有九种,黔省最多,流入滇中者,惟仲家、花苗而已。”

康熙年间(1662—1722年)修的《广西府志》(广西府指今天云南省泸西、师宗、弥勒县)和雍正年间(1723—1735年)修的《师宗州志》卷下,都记载有仲家人。1949年后,云南省没有布依族。1982年10月29日,《云南日报》正式公布云南省有布依族。学者刘达成曾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调查研究,他对笔者说,云南省的布依族原是壮族中自称布雅伊的沙人,不愿报壮族,改称为布依族。

四川省的壮族,是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贵州南笼起义失败后,为避免遭屠杀,经云南逃往四川定居的。南笼起义是以布依族为主。

四川省的布依族,有的是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因剥削过重“弃田不耕”,而逐渐迁移到四川省会东、宁南等地,有一部分是南笼起义失败后,迁入四川省会东、宁南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黄慧领兵镇压马乃的反叛有功,于是从古磡峒(今广西凌云县)调往罗斛(今贵州省罗甸县)任土司,辖八甲零三亭。其子孙世袭其职,直至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改土归流”为止。此外,黄氏的子孙还任贞丰(今贵州贞丰县)的土司。[4]

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设置泗城州,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升为泗城府。泗城州辖今广西的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贵州的望谟、册亨、安龙、兴义、贞丰、罗甸等县。1727年,册亨等县划归贵州管辖,称“拔粤归黔”。由于这样的关系,壮族与布依族交往十分密切。

壮族和布依族都崇敬始祖布洛陀,民间故事有很多也相似。

北路壮剧与布依戏大体成型于200年前。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布依戏第四代戏师贵州册亨县乃言乡的王老益,与广西田林县央白的壮人有亲戚关系,曾到央白交流武戏一个多月。

光绪元年(1875年),北路壮戏戏师杨连、廖法轮到贵州册亨县的乃言乡演出。此后双方交往频繁。后来,由于布依戏地区更偏僻,经济文化闭塞,布依戏的发展受到影响。而壮戏地区,由于交通较方便,经济、文化较发展,因此,二者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虽有共同的基础,但风格有异,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 。

四川省米易、昭觉县等地发现的明代摆夷人(今傣族)的瓮棺葬,与惠水县摆金区布依族用金(经)坛为葬具,是相同的。傣族和布依族有二次葬的习俗。[6] 壮族也有此俗,可见壮、傣、布依关系之密切。

壮族和布依族能互相转化,表明他们有共同的基础,这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说明他们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