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侗族古歌:祖先从广西迁徙至贵州

侗族古歌:祖先从广西迁徙至贵州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20首古歌中,有11首讲到侗族的祖先是从广西梧州直接迁徙到贵州的。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的《天府侗迁徙歌》有2句道:甲午年从那儿出发,乙未年才到这个地方。《侗族祖先迁徙歌》说:我们侗族的祖先,当初住在梧州、浔州,我们侗族的祖先,当初从梧州、浔州迁上来。

侗族古歌:祖先从广西迁徙至贵州

1981年底,笔者有幸到贵州省黎平县侗乡参加《侗族简史》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会,会议期间购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侗族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一书,当即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由于这些古歌是口头流传下来的,笔者有些担心地名的翻译有误,便向古歌翻译整理人之一的张民(侗族)询问,地名的翻译是否准确。他回答,肯定准确。

这本书共搜集了20首侗族古歌,都是叙述侗族祖先的迁徙,但歌名略有不同,如《侗族祖先哪里来》、《祖源歌》、《忆祖宗歌》、《祭祖歌》、《祖公上河》、《迁徙歌》、《落寨歌》、《祖宗来源歌》等。这些歌流传在现今贵州省从江、榕江、黎平等县的侗乡,靠近广西地界。

在这20首古歌中,有11首讲到侗族的祖先是从广西梧州直接迁徙到贵州的。有6首古歌叙述了侗族祖先原居住在江西吉安府,其中的2首说从江西出发,经过广西梧州,再迁往贵州;另外4首只讲他们的祖先从江西迁到贵州,未交代迁徙途中经过何处。有2首古歌只讲从广西某地迁入贵州,因是小地名,目前尚难考察出其地理位置,还有1首古歌未说明从何处迁来。由此可以看到,在这20首古歌中,有13首与梧州有关。

侗族非常崇敬自己的祖先,要把祖先艰苦创业的精神代代传下去,因而编成歌传颂后世,正如《天府侗迁徙歌》所唱的:“当儿孙的岂能忘记祖先?”又如《丈良丈美歌》唱的:“话有根,歌有源,后人兴旺靠祖先。祖先来历不忘记,世世代代永相传。”

这些祖源歌,在举行婚礼新娘进入新郎家屋时,要请一位能说善唱的中年男子唱,侗戏演出之前的序歌中也唱;孩子出生,老人去世,盖新房,迁新居,建鼓楼,遇传统节日,踩歌堂,姑娘们种棉花时,也要唱。因此,能长期保存下来,家喻户晓。

迁徙的原因,在这20首古歌中,反映是多种多样的,有1首讲是因与邻里不和睦而迁移的;有1首讲是因地理先生说,地势不好、人丁不旺而搬迁的;有2首说是因地少人多而离乡背井的;有2首说是因干旱歉收而外出的;有2首说是因灾荒与兵荒马乱迫使他们外逃的;有7首是讲原居住地田在高处,水在低处,不会造水车,无法引水灌溉,被迫迁移的;有5首未说明迁徙的原因。

在这20首古歌中,只有2首提到年代。流传于贵州省从江、黎平等县的《侗族祖先哪里来》有4句道:

戊戌年,落在平瑞、丙梅,

己亥年,落在解脚、岑抱,

甲午年,落在高增、平求、银良,

丁卯年,落在小黄、岜扒。

按干支纪年法始于汉代,60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戊戌年是第35年,己亥年是第36年,甲午年是第31年,丁卯年是第4年。那么,他们的迁徙经过了近30年时间。

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的《天府侗迁徙歌》有2句道:

甲午年从那儿出发,

乙未年才到这个地方。

甲午年和乙未年,仅相隔1年,也就是说迁移了1年时间。

那么,他们究竟是何时迁徙的,仍无法知道。另外18首古歌则没有讲任何年代。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古歌的内容来考证其迁徙的年代。

《侗族祖先哪里来》一书,印数较少,除贵州省以外,其他省、自治区不易见到,为方便读者,在此引述其中几首。

《侗族祖先哪里来》这首古歌道:

我们侗族祖先,

落在什么地方?

就在梧州那里,

就在浔江河旁,

从那胆村一带走出,

来自名叫胆的村庄。

住在梧州那里,

……

地少人多难养活,

……

为寻生路离家乡。

《祖源歌》唱道:

当初我们侗族的祖先,

住在那梧州一带;

当初我们侗族的祖先,

住在那音州河旁。

……

田地都在高坎上,

引水不进田,

河水空流淌。

……

这个地方不能住,

另外去找幸福的村庄。

《忆祖宗歌》唱道:

我们祖宗本属侗家人,

老根生在木究见,

又到演究去安身。

……

那个地方

田在高山上,

水在低处流,

种棉长不出,

种稻无收成;

……

老家住不下,

要把生路寻,

祖公沿河往上走,

扶老携幼向前行。

《侗族祖先迁徙歌》说:

我们侗族的祖先,

当初住在梧州、浔州,

我们侗族的祖先,

当初从梧州、浔州迁上来。

《古邦祖公落寨歌》讲:

我们祖宗原是木究发,(www.xing528.com)

那里就是我们的老家,

……

逆水而上把船划,

祖公落脚演究;

不幸连年遭大旱,

只好又搬家。

据翻译整理者注释,木究见、木究,即广西的梧州,演究就是演州。看来是侗语的音译。

梧州从汉代至东晋南朝称苍梧郡广信县,隋代将广信县改称为苍梧县。梧州之名始于唐代,“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梧州,领苍梧、豪静、开江三县。贞观八年(634年),割藤州之孟陵、贺州之绥越来属。十三年(639年),废豪静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苍梧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梧州也。旧领县四,户三千八十四,口五千四百二十三。天宝领县三,户五千”[1] 。此后经历各代至今仍称梧州。

浔州之名也始于唐代,“贞观七年(633年)以燕州之桂平、大宾(浔州)置。十三年(639年)州废,县隶龚州,后复置。土贡:金、银。户二千五百,口六千八百三十六”[2] 。此后浔州之名沿用至民国初年。浔州即今广西桂平县。今还有浔州高中之名。

其中一首古歌说,“我们侗家祖先……就在浔江河旁”。郁江与黔江在桂平县县城合流,从桂平县县城至梧州的河段,称为浔江。浔州之名因浔江而得。

在这些古歌中,有2首提到音州,除前引《祖源歌》外,《祭祖歌》也说:

我们侗族祖先哪里来?

老人传,老人摆,

我们祖先从梧州、音州迁上来。

翻译整理者注释说,传说音州是梧州附近的一地名。

有4首古歌讲到演州,除前引《忆祖宗歌》和《古邦祖公落寨歌》之外,《岩洞祖宗迁徙歌》说:

我们祖宗原来住江下,

尼究、演究依山傍水美如画,

因为跟那李家不和气,

只好携儿带女含恨离开家。

翻译整理者注释,演究(州)是梧州附近的一个地名。

查阅一些地理志书籍,在梧州附近并无音州、演州的地名,但有燕州。用普通话念,燕,读为yān;演,读为yǎn;音,读为yin。燕与演的声韵相同,只是声调不同。燕、演与音的声韵调略有不同。如用白话(广东话)来读,燕、演都是yim,只是声调略有不同,i是长音。现代侗语单元音韵i也是长音,这里与白话相同。侗话1—10的数词,借自白话。一些老借词,也借自白话。现代梧州、桂平一带以白话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唐宋时期操白话的人已涌入桂东,此后有更多讲白话的人进入此地。当地人必然以白话读州名,燕读成yin,侗族的祖先也同样读此音,于是流传下来。现今把这些古歌翻译整理成汉文的人,按普通话来音译,由于各人的译法不同,有人译为“音州”,有人译成“演究”。按白话来读,音州、演州恐为燕州之近音译写。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德五年(622年)置燕州。贞观初年,桂平县属燕州。贞观七年(633年),改属浔州。前引《新唐书·地理志》也说,贞观七年以燕州之桂平、大宾置浔州。燕州包括桂平(今桂平县)、泰川(今平南县境)、大宾(今藤县境)、宁风(今藤县境)等县,治所在今平南县。浔州的治所桂平县,曾有短暂的一段时间属燕州。

另外,藤州境也有个燕州,“废燕州,在县(藤县)河东五里。得隽坊风土记云:今广法寺前是其故址也”[3] 。

在民间,一般用州名来称其治所。那么,浔州即今桂平县,燕州(音州)即今平南县,梧州即今梧州,此三州均在浔江畔,燕州居中,与古歌所述相符。

在这些古歌中,我们只见到梧州、音州相并提的,没有见到音州、演州相并提的,从此也可看出音州与演州实为一个州,只是译写字不同而已。

燕州的建制和州名,出现于唐代武德、贞观年间,即618—649年。古歌中出现梧州、浔州之名,梧州于武德四年(621年)置,浔州于贞观七年(633年)置。如从这些地名的出现来考察,侗族的迁徙只会在武德、贞观年间或稍后不久的时间。燕州之名使用的时间不长,废燕州之后,民间不会仍长期使用旧名。

侗族祖先从梧州、燕州、浔州迁徙时,究竟有多少人口呢?这些古歌中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有的古歌笼统地说人很多,唯有《古邦祖公落寨歌》中说,他们的祖先乘船:

到了小河船只撑不上,

只好忍心把那船丢下;

扶老携幼上了岸,

看着船儿顺水淌走心中乱如麻。

几百人口坐满河沙坝,

人人都把怨气发。

在这里道出了较具体的数字,如果我们假设有500人,按前引《旧唐书·地理志》的人口数字,占梧州总人口的1/11;按《新唐书·地理志》的人口数字,占浔州总人口的1/3。排除饥荒、医药卫生条件差、战争等原因造成较多人死亡之外,在正常的年景,每年人口增长8‰来计算,经过1000年,人口可发展到100万。如果他们是公元600年后开始迁徙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人口的发展数字,与现今侗族的人口数差不多。

在这些古歌中,有的说,他们的祖先“砍倒枫木做成船”,溯浔江—黔江—柳江—融江—都柳江迁徙;有的说,梧州这个地方,江大能撑船。这说明他们祖先搬迁的年代生产力已比较发展,已能造船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反叛,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划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4]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前往镇压交趾征侧、征贰的反叛,于合浦造船,由海路出击。

今贵港市,旧称贵县,古称贵州,与桂平县(古浔州)相毗邻。在贵县罗泊湾发现的西汉铜鼓,饰有船纹,划船竞渡。

这些都说明,早在汉代,在广西,在浔江岸畔,已能制造船了。如果上述侗族祖先是唐代从广西迁到贵州省的推断是正确的话,利用船迁徙是可能的,不是后人添加的。

有些古歌说,侗族祖先在梧州、音(燕)州时:

茫茫大地棉不好,

宽宽田坎禾不旺。

梧州大塘一号汉墓中,出土器物中有一座铜仓模型,仓内还残存有谷物。[5] 贵港市罗泊湾一号西汉墓中,出土的植物种子中就有稻。同时出土的《从器志》木牍中记载:“仓种及米厨物五十八囊。”[6] 贵港市北郊出土有手握杵舂米、用簸箕簸米的陶俑形象。[7] 这些都已表明,在汉代,在浔江一带已种植水稻

棉的种植,据南朝宋沈怀远著《南越志》载:“桂州(今桂林一带)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毳,核如珠询,治出其核约为丝棉,染为斑布。”由此看来,唐代在梧州、燕州已能植棉是可信的。

《祖源歌》中说,侗族祖先乘船迁徙:

撑了一滩又一滩,

划了一塘又一塘。

这里的塘,如当水池来解,这句子就无法理解了。塘也可译为潭,侗族认为河流有滩必有深潭。此外,塘,广西的地方用语,用于计算里程,5公里为1塘,现今广西较多地方还保存着一塘、二塘、三塘……的地名。

很有趣的是,古歌《走在祖先走过的路上》,歌词中唱道:

后生家乡在古州,

姑娘家乡在梧州,

表妹嫁给表哥,

从梧州嫁到古州。

古州为宋代所置,即今贵州省榕江、黎平县一带。这首歌记述了远嫁到古州的姑娘,长途跋涉,回梧州娘家探亲途中所见景况。歌中说,走了30天才到娘家梧州。这是一个约数,表示走过很长的路程,并非确指30天。这首歌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侗族祖先从梧州迁徙到古州的原因,印证前面的迁徙歌内容是可信的。从中出现古州地名来判断,这首歌只能在宋代以后出现。

清人顾亭林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苍梧县有瑶人、侗人。但现今梧州、平南、桂平等地已无侗族。由此看来,侗族祖先迁徙到贵州时,仍留下少数人居住在原地,由于人口少,经过长时间的民族交往,与其他民族融合了。

在这20首古歌中,有6首是讲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江西吉安府,有的还说在泰和县,有的更具体,说是在朱始巷或白沙井的珠子街。其中1首讲,由江西吉安府迁到梧州。1首讲,从江西吉安府经广东的佛山,再到梧州。1首讲,自江西吉安府迁到广西的胆村。古歌的翻译整理者注释不同,一说胆村“位于梧州一带,浔江上游”;另一种说胆村是“汉时的潭中县,即今广西柳江县”。由于胆村是个小地名,笔者无从查考其地理位置。另外3首没有记述从江西吉安府迁徙后,途经何地,只讲他们从吉安府迁到贵州省。

江西迁徙说是否可信?应该如何理解呢?

无独有偶,广西壮族也有相同的传说。有的壮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江西吉安府珠玑巷迁来的,有的更说得有鼻子有眼,是从珠玑巷多少号门牌迁来的,使人确信无疑。过去,曾有人前往江西探访过,并无珠玑巷的地名。看来珠玑巷与朱始巷、珠子街是同名异写。

清人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卷2说,珠玑巷得名始于唐代张昌,其先祖是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因孝义著称,唐代敬宗皇帝李湛于宝历元年(825年)赐珠玑等物,因而改所居地为珠玑巷。南雄在今广东省,还有珠玑的地名。南雄州置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

封建社会,由于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少数民族是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能上学读书,不能当官,甚至向官府纳粮都要隐瞒民族成分,“然僮人虽以征抚附籍,而不能自至官,粮则寄托于在邑之民,僮借民为业主,民借僮为佃丁。”[8] 这里所说的民,指的是汉族,因此,有不少人伪造族谱,把自己的祖先说成是汉人,从而隐瞒民族成分。

侗族的情况与壮族相似。1982年,贵州省曾派人到江西了解情况,并未发现朱始巷或珠子街的地名。

明代,侗族地区有些土司是江西人,甚至有些封建官员是江西泰和县人,从而成为穿凿附会的依据。当然,也可能,这些江西人与侗族通婚,时日久远,被同化为侗族。

还使人感兴趣的是,《侗族祖先哪里来》这本书还搜集了1首叙事长诗,内容是讲雷婆发大水,洪水滔天。有兄妹俩,因救雷婆出铁笼,雷婆感恩,给兄妹俩1颗瓜种,结出硕大的瓜。涨洪水时,兄妹俩躲进瓜里,随波漂流,洪水消退后,世上只剩下这兄妹俩,他们结成夫妻,繁衍人类。这类故事诸多民族都有,但侗族的这则故事与壮族的《卜伯的故事》在情节上更相近。这一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