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皇同盟:欧洲东南部纷争解决与紧张关系

三皇同盟:欧洲东南部纷争解决与紧张关系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三皇同盟”成立。其次,三国同意协调解决欧洲东南部未来可能出现的纷争。事实上,“三皇同盟”是“神圣同盟”的翻版。1873年7月,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全部撤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时间,德意志帝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关系紧张,战争迫在眉睫。

三皇同盟:欧洲东南部纷争解决与紧张关系

在普鲁士王国法兰西战争结束后的四十五年里,德意志帝国是欧洲政治的主要力量[1],但其地位极不稳定。“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建立的德意志帝国要得到巩固,就要避免受到两个威胁。其中一个威胁是恢复实力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尤其是如果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俄罗斯帝国一旦达成同盟条约,那么德意志帝国可能会失去新得到的两个省。另一个威胁是德意志帝国存在的地方主义,即德意志帝国境内各个邦国希望保护自己的存在及保持自己的独立。在巴伐利亚王国,这种情绪尤其强烈。巴伐利亚王国主张拥护教皇的宗教政策,反对普鲁士王国的世俗政策。正是为阻止和粉碎这种地方主义,才会有奥托·冯·俾斯麦与教皇间所谓的“文化斗争”[2],但这不是外交问题。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奥托·冯·俾斯麦阻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复兴的政策。

奥托·冯·俾斯麦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与奥匈帝国达成某种协议,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的下台为奥托·冯·俾斯麦达到这一目的给予了极大帮助。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是奥匈帝国唯一的政治家,虽然在阻止与德意志帝国达成协议方面,他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但他是奥匈帝国政府唯一强硬反对奥托·冯·俾斯麦的人。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的下台或许是因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放弃了与德意志帝国进行斗争的一切希望。为从与普鲁士王国的战争失利中得到安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完全接受了久洛·安德拉希伯爵把奥匈帝国的注意力全面引向巴尔干半岛的政策。因此,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成为奥匈帝国驻英国大使,得以体面地下台。1871年11月,久洛·安德拉希伯爵担任奥匈帝国外交大臣。

久洛·安德拉希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接见久洛·安德拉希(www.xing528.com)

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下台前,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友好。1871年8月,在巴德伊舍,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拜访了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加斯坦,弗里德里希·斐迪南·冯·博伊斯特伯爵与奥托·冯·俾斯麦也有过友好的交谈。1872年9月,在久洛·安德拉希伯爵的陪同下,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访问柏林。由于担心被孤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也急忙与年迈的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前往柏林。由此,“三皇同盟”成立。严格地说,这不是同盟,而是现在所谓的协约国。首先,三国首相交换了文书,并且一致同意维持以往通过外交协商达成的对欧洲各国领土的划分。其次,三国同意协调解决欧洲东南部未来可能出现的纷争。第三,三国共同遏制革命力量[3]。事实上,“三皇同盟”是“神圣同盟”的翻版。

1875年的奥托·冯·俾斯麦

与此同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出乎意料的速度迅速复兴,这使奥托·冯·俾斯麦深感不安。1872年,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发放的公债认购额增长了十四倍,因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付清了对德意志帝国的所有赔款。1873年7月,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全部撤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很少轻举妄动的奥托·冯·俾斯麦突然失去镇静,开始盲目驱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进入战争。一位疯狂的比利时人给巴黎大主教写了一封信,主动提出愿意谋杀奥托·冯·俾斯麦。巴黎大主教将这封信转交给奥托·冯·俾斯麦,奥托·冯·俾斯麦企图抓住这次机会制造一场外交事件。他假装发现了一个阴谋,但这个阴谋不是针对自己,而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企图破坏比利时王国的中立。随后,德意志帝国各报纸开始猛烈攻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时间,德意志帝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关系紧张,战争迫在眉睫。1875年4月,被奥托·冯·俾斯麦寄予厚望的俄罗斯帝国政府及外交事务不再受威廉·尤尔特·格拉德斯通指挥的英国政府都派特使前往柏林,俄罗斯帝国与英国的特使都明确表示他们不可能向德意志帝国政府提供任何支持。“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立刻改口说,利用战争解决国与国间的分歧是荒唐的。后来见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驻德意志帝国大使时,奥托·冯·俾斯麦十分自然地说:“有人一直企图陷害我们。”对英国,奥托·冯·俾斯麦没有恶意,并且如果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1875年5月没有发表多余的通告,称维护欧洲和平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责任,那么奥托·冯·俾斯麦或许也不会对俄罗斯帝国产生恶意。克里米亚战争后,为俄罗斯帝国的和平复兴立下汗马功劳的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写道:“俄罗斯帝国并不是在生气,而是在积蓄力量。”[4]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认为,1875年5月不合时宜的通告是德意志帝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了结”,也标志着俄罗斯帝国“韬光养晦”时期的终结及其积极外交政策的开始。对此,奥托·冯·俾斯麦虽然什么也没说,但从没有忘记这次耻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