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的比较与优劣

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的比较与优劣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兰西王国及大多数欧洲国家同意加入神圣同盟。同日,英国、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签订《四国同盟》。《四国同盟》正式重申《肖蒙条约》中规定的原则。因此,与《神圣同盟宣言》相比,英国提出的《四国同盟》更加具体和实际。1815年11月20日签订的《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宣言》完全不同。

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的比较与优劣

战争结束后,通过签订一系列条约,欧洲问题得以解决,政治家们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一方案能持久发生作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计划已经完成,即各国君主承诺以基督教的仁爱精神彼此相待。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这一计划可以追溯到1804年。毫无疑问,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是诚恳的[13]。他是一位利己主义者,多愁善感,富有同情心,极易冲动。神圣同盟正是他这种智慧和复杂的性情的产物。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计划得到俄罗斯外交家伯克哈特·克吕德纳男爵的遗孀芭芭拉·冯·克吕德纳男爵夫人的热捧。芭芭拉·冯·克吕德纳男爵夫人是位小说家,中年后成为敬虔主义者。在提交给各同盟国前,芭芭拉·冯·克吕德纳男爵夫人在巴黎修订了将于1815年9月26日签署的《神圣同盟宣言》中的“神圣同盟”草稿。

芭芭拉·冯·克吕德纳男爵夫人

《神圣同盟宣言》由序言和三项条文组成。序言指出,鉴于过去三年所发生的事件,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三国君主深感有必要根据基督教的神圣真理处理彼此关系。三国君主郑重声明,本条约的唯一目的就是向全世界表明这一决心。宣言第一条声称,三国君主承诺彼此以同胞相待,并在任何情况下相互援助;第二条劝诫各自国家的人民践行普世救主的教义;第三条邀请其他大国接受此宣言。法兰西王国及大多数欧洲国家同意加入神圣同盟。英国摄政王乔治四世[14]礼貌地回应了这一邀请,但拒绝加入。乔治四世的理由是英国宪法不允许英国加入神圣同盟。这是事实,《神圣同盟宣言》是以三国君主的名义发表的宣言,不是三国政府间的正式条约。如果宣言签字邀请直接提交英国政府,那么英国首相利物浦伯爵罗伯特·詹金森可能难以拒绝。但无论如何,英国是不会在《神圣同盟宣言》上签字的,因为英国需要的不是抽象原则,而是更具体的东西。

利物浦伯爵罗伯特·詹金森

所谓具体的东西就是《同盟条约》。《同盟条约》是英国、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互相保障1815年《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这一著名条约源于一年前各国共同协商起草的文件。1814年春,拿破仑·波拿巴加强防御,抵抗同盟国入侵。1814年2月,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军队即将战败,被迫退回莱茵河对岸。由于军事的失败,同盟国在政治上也出现分歧。实际上,克莱门斯·冯·梅特涅已经向拿破仑·波拿巴单独提出和解[15]。1814年2月28日,英国驻沙蒂永代表阿伯丁伯爵乔治·戈登[16]正与法兰西第一帝国外交阿尔芒·科兰古侯爵进行谈判。谈判期间,阿伯丁伯爵乔治·戈登曾致信正在同盟国军队总司令部所在地肖蒙的卡斯尔雷勋爵罗伯特·斯图尔特:

阿伯丁伯爵乔治·戈登

阿尔芒·科兰古侯爵

我不能时常向您说明那些软弱无能的欧洲统治者们的真实想法。朗格勒[17]所谓的《四国议定书》充满怀疑和仇恨。一次微小的胜利就能使他们团结起来,但遇到失败的严峻考验时,他们必然土崩瓦解。您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我毫不怀疑您将继续帮助他们。离开您,他们是不可能存在的。[18]

卡斯尔雷勋爵罗伯特·斯图尔特深知当时形势危急。各大国间没有签订共同的防卫盟约,只有几个国家分别签订双边互助协约,如1813年2月28日俄罗斯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签订的《卡利什条约》,1813年10月8日奥地利帝国与巴伐利亚王国签订的《里德条约》,以及英国与其他协同作战国家间签订的补贴协议。卡斯尔雷勋爵罗伯特·斯图尔特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各国能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签订一个共同条约。1814年3月1日,卡斯尔雷勋爵罗伯特·斯图尔特成功推动了反法同盟四国签订《肖蒙条约》。《肖蒙条约》包括三个单独条约,即英国与奥地利帝国、英国与普鲁士王国、英国与俄罗斯帝国的条约。每项单独条约的缔约国都同意以下几条规定:第一,尽一切可能反对拿破仑战争;第二,不单独与共同敌人谈判;第三,一旦法兰西王国重新挑起战争并攻击任何一个缔约国,其他缔约国就各派六万士兵,援助遭到攻击的缔约国。同时,《肖蒙条约》还保留“与法兰西王国和解后,各缔约国仍要协调一致,保障欧洲各国间和平”的权利。即在法兰西王国重新发动战争的情况下,派兵六万的协议并不妨碍在最后和平会议上建立更广泛的安全保障制度。

战争结束后,1815年11月20日,《第二次巴黎和约》签订。同日,英国、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签订《四国同盟》。《四国同盟》正式重申《肖蒙条约》中规定的原则。根据《四国同盟》,各缔约国承诺:第一,拥护与法兰西王国签订的《第二次巴黎和约》;第二,任何缔约国遭受法兰西王国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必须派兵六万进行支援;第三,恢复定期高层会晤。由各国君主或大使定期出席高层会晤,协商维护各国共同利益,促进各国和平与繁荣及维护整个欧洲和平的有效方案。

因此,与《神圣同盟宣言》相比,英国提出的《四国同盟》更加具体和实际。《神圣同盟宣言》是基督教情感的表达,三位君主空泛的“无论何时何地三国都要互相援助”的承诺对各缔约国而言毫无意义,因为《神圣同盟宣言》的第二条没有提出援助的具体条件。《神圣同盟宣言》不过是所谓的“协约”,是“谅解”而不是要求任何缔约国严格履行其承诺的契约。

1815年11月20日签订的《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宣言》完全不同。首先,《四国同盟》是切实的契约,有实行共同防卫的具体条件。按照这些条件,一旦发生战争,任何缔约国就可要求其他缔约国派兵六万增援。第二,《四国同盟》保障的不是维也纳会议规定的所有条款,而是一项特殊且有范围的条约,即1815年11月20日同盟国在巴黎与法兰西王国签订的《第二次巴黎和约》。四国有必要保障执行维也纳会议条约,而维也纳会议的条约还需通过一系列条约完善,只能放弃这一计划。但与法兰西王国签订的《第二次巴黎和约》是欧洲政治体系的基本规则,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因此,在有限和可行的范围内,《四国同盟》为1815年签订的《第二次巴黎和约》提供了保障[19]。第三,《四国同盟》承诺各缔约国定期举行会议,欧洲协调制度开始形成。

为结束1792年到1815年的战争,卡斯尔雷勋爵罗伯特·斯图尔特做出巨大努力,其意义在于:第一,确保执行战胜国对战败国施加的各项条约;第二,建立欧洲协调制度,为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危机提供和平解决方案,避免战争再次发生。从这两方面看,卡斯尔雷勋爵罗伯特·斯图尔特的解决方案与1914年到1918年世界大战结束时协约国采用的方案不相上下。譬如,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法英美防守同盟条约》从未生效。虽然为挽救战争危机,各国签订了《国际联盟盟约》,但不幸的是,1920年夏天,新的战争爆发,各国没有利用这一盟约化解危机。如果比较1815年的和解协议与1919年的协议对两次战争中战败国的影响,那么前者带来的正面影响更大。1815年,法兰西王国严格履行和平条约,并且在三年内恢复了元气,重新成为欧洲国家体系中的重要成员。

【注释】

[1]增加的重要边境都在东部,即萨尔布吕克、兰道、阿讷西和尚贝里。—原注

[2]必须注意的是从厄尔巴岛返回时,拿破仑·波拿巴逐渐获得法兰西人民拥护。法兰西第一帝国需要和平。拿破仑·波拿巴逐渐恢复权威后,应该会满足和平拥有《第一次巴黎和约》划定的领土,至少暂时如此。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拿破仑·波拿巴从厄尔巴岛返回法兰西第一帝国两个月后才发动滑铁卢战役,因为同盟国不与拿破仑·波拿巴讲和,拿破仑·波拿巴才发动滑铁卢战役。—原注

[3]《第一次巴黎和约》以1792年法兰西王国的边境为依据,向法兰西王国归还领土。—原注(www.xing528.com)

[4]《第二次巴黎和约第九号议定书》:《英国政府档案》,第3卷,第242页。—原注

[5]1815年9月20日,同盟各国的要求通过条约大纲提交路易十八,1815年11月20日,签订主要条约。—原注

[6]约翰·R.霍尔:《波旁王朝复辟》,第5章。—原注

[7]该条约参见《英国政府档案》,第3卷,第200页。毫无疑问,拿破仑·波拿巴无条件投降,安托南·德比杜尔承认这一点。安托南·德比杜尔:《外交史》,第1章,第72页。另见约翰·霍兰德·罗斯:《拿破仑·波拿巴研究》,第8章。监禁拿破仑·波拿巴每年一万两千英镑的开支似乎都由英国支付。—原注

[8]普鲁士王国不愿为其监视拿破仑·波拿巴的专员支付费用,所以没有派代表前往圣赫勒拿岛。—原注

[9]监视一词可能不是很恰当,因为圣赫勒拿岛总督赫德森·洛是绝不允许那些专员见到前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参见罗斯伯里:《拿破仑·波拿巴:最后阶段》,第11章。—原注

[10]约翰·霍兰德·罗斯:《拿破仑·波拿巴研究》,第41章。1814年8月13日,卡斯尔雷勋爵罗伯特·斯图尔特与法赫尔签订条约。根据条约,英国必须将其1803年1月1日占有的除好望角、德梅拉拉、埃塞奎博和伯比斯以外的非洲殖民地归还荷兰。—原注

[11]譬如一些法兰西王国的士兵手持武器,坚决抵制解散军队。—原注

[12]克莱门斯·冯·梅特涅:《回忆录》(英译本),第2卷,1880年,第612页。—原注

[13]埃米尔·布儒瓦:《简明外交史》,第2卷,第20章。书中写得最巧妙,使读者相信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只是想得到法兰西王国的支持,挽回他在维也纳会议上因为萨克森-波兰问题而丧失的颜面。—原注

[14]全名乔治·奥古斯塔斯·弗雷德里克。

[15]受克莱门斯·冯·梅特涅委托完成这一秘密使命的是艾什泰哈齐男爵。阿尔伯特·索雷尔:《欧洲与法兰西大革命》,第8章,第289页。—原注

[16]阿伯丁伯爵乔治·戈登(1784—1860),1852年到1855年担任英国首相。

[17]1814年1月29日,《四国议定书》在朗格勒签订。—原注

[18]《卡斯尔雷勋爵罗伯特·斯图尔特的信》,第3系列,第1章,第298页。—原注

[19]《四国同盟》中有一条为1814年4月11日签署的《枫丹白露条约》提供了具体的保障,即取消拿破仑·波拿巴及其家人继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位的权利。—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