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烧成窑内气氛对于陶瓷烧制的影响

烧成窑内气氛对于陶瓷烧制的影响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氧化气氛 即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足,燃料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其特征是无烟、透明,燃烧产物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及过剩的氧气,不含可燃物质或含量很少。我国南方的各产瓷区由于原料中含铁量较多,一般采用还原气氛烧成。平焰窑 即烧窑时火焰流动方向近于水平的窑炉。飞红 即釉里红在窑炉高温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晦暗主要是窑温没有达到标准或窑内还原气氛不足导致的。

烧成窑内气氛对于陶瓷烧制的影响

氧化气氛 即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足,燃料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其特征是无烟、透明,燃烧产物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及过剩的氧气,不含可燃物质或含量很少。按照燃烧产物中过剩氧含量的多少,氧化气氛又分为强氧化气氛和弱氧化气氛。前者的过剩氧含量为8%~10%;后者的过剩氧含量为2%~5%,氧化氛围的空气过剩系数都大于1。我国北方的产瓷区由于原料中的含铁量较少,以及一般陶器对表面白度的要求不高,都采用氧化气氛烧成。

还原气氛 即烧窑时,由于空气供给不足,燃料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其特征是有烟、混浊,燃烧产物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可燃物质,如一氧化碳和碳化氢。这些气体能把釉中的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把氧化铜还原成氧化亚铜。按照一氧化碳含量的多少,还原气氛又可分为强还原气氛和弱还原气氛。前者的过剩氧含量为5%~7%;后者的过剩氧含量为2%~5%。其空气过剩系数应小于1。我国南方的各产瓷区由于原料中含铁量较多,一般采用还原气氛烧成。

镇窑 镇窑是一种柴窑,是景德镇的传统瓷窑。它是由龙窑、葫芦窑演变而来的,到清代时变成了一种鸭蛋形的窑,亦称“蛋形窑”。《景德镇陶录》载:“窑制长圆,形如覆瓮,高宽皆丈余,深长倍之。上罩窑棚,其烟突围圆,高二丈余,在窑棚之外。”镇窑兼有平焰式窑和间歇窑的功能。其用松木块作为燃料,以投柴的快、慢、多、寡来控制气氛和窑温。窑室大而长,温度有高低之分,气氛有强弱之别。粗瓷、细瓷、传统颜色釉瓷,尤其是名贵的铜红釉瓷,只要合理地安排在不同窑位,都能一窑烧成。

间歇窑 间歇地煅烧坯体或物料的一种窑。制品的装、烧、冷、出等操作间歇地、分批次周而复始地进行。龙窑、阶级窑、镇窑、梭式窑等均属间歇窑。此类窑成本低、投产快,可根据制品的特点灵活处理,但热损较大、产量较低、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不易进行机械化和自动化改造。镇窑有烧松木的柴窑和烧杂木的槎窑之别。

平焰窑 即烧窑时火焰流动方向近于水平的窑炉。龙窑、镇窑、隧道窑等均属平焰窑。

煤窑 即景德镇“以煤代柴”推广的一种倒焰窑。其中,以圆形煤窑为最好。其火焰都从燃烧室上升至窑顶,上升受阻后,由于窑底烟道的吸力,火焰便下行,经钵柱间隙进入窑底的吸火孔,最后经烟道由烟囱排出。因火焰在行进中有一段由上而下的蹿行过程,故称“倒焰窑”。煤窑大多有此设施,但有方形、圆形之分。

阶级窑 瓷窑的一种,依山以10度至20度角倾斜砌筑,长15~20米。此窑最初为宋代分室龙窑,至明代演变为一个个单独的窑室,每个窑有相互贯通的5至7室,后一室的窑底高于前一室的窑底。室与室之间有隔墙,隔墙下部有通火孔。烧前室时,火焰自窑顶倒向窑底,经通火孔进入次室,最后依次进入全窑,烟火从窑尾排出。此窑既是龙窑的变异,又是馒头窑的雏形,亦是镇窑初创的基础。(www.xing528.com)

火照 火照又称“试片”,景德镇窑业俗称“试火照”,用于测量窑内温度。宋代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上平下尖,呈“个”字形。其尖端被插入盛满砂粒的匣砵内,火照一般被放置于窑膛正中观火孔的下方。窑工测量窑温时,需用长钩将其从观火孔中钩出。每烧一窑要试火照数次,每次钩出一个火照。火照上端多施正在烧的釉色,只能使用一次。

沟火 窑的两旁及窑尾等边缘部位,往往由于火焰燃烧不到位而温度不够,窑工必须将火引过去,此谓之“沟火”,意即沟通火焰。一般采用泼水法把火引过去,这种助氧的方法是窑业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

隧道窑 即形如隧道的一种连续窑。瓷坯被装在窑车上,由推车机推动,一辆辆装满瓷坯的窑车即在隧道内逆着气流方向前进,经预热、烧成、冷却三带,完成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冷却到一定程度即可。燃料有煤、油、电、气等多种。

飞红 即釉里红在窑炉高温中出现的一种现象。飞红现象主要是线描太细导致的。

晦暗 即釉里红在窑炉高温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晦暗主要是窑温没有达到标准或窑内还原气氛不足导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