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帝国:从经典到当代的探讨与影响

帝国:从经典到当代的探讨与影响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报刊时论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帝国”概念的探讨变成了引人注目的焦点。“帝国”在这次的伊拉克战争中更是被反复提起。其实,张艺谋的《英雄》就是一个典型的“帝国”故事。过去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帝国主义论,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然后进入全球性的革命,而《帝国》则将“帝国”描述为帝国主义之后的形态。这部书的“帝国”概念无疑和今天的世界现实有异常紧密的关系。

帝国:从经典到当代的探讨与影响

这个似乎已经陈旧的老词近年来又格外地响亮了。80年代以后,我们对“帝国主义”的抨击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步淡化,“帝国”之类的词语就好像已经和我们渐行渐远了。但到了新世纪,“帝国”突然成了风靡一时的时髦名词。无论是报刊时论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帝国”概念的探讨变成了引人注目的焦点。这当然是今天的世界格局的演化发展的结果。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力量变成了世界的唯一的超强,而全球化的巨大的力量又突破了传统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如何看待今天的世界的问题上,“帝国”的概念开始具有了一种不可思议的阐释的力量。于是,我们看到“帝国”已经成了一个流行语。在报章杂志上,人们开始争论美国的“帝国”的使命,而不少学者也开始讨论“帝国”概念的历史沿革。“帝国”在这次的伊拉克战争中更是被反复提起。其实,张艺谋的《英雄》就是一个典型的“帝国”故事。那个已经失掉了任何中国历史的具体性的“秦皇”豪迈的言辞似乎掷地有声却又让人如此恐惧和不安:“六国算什么,寡人要率秦国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这疆土就是所谓的“天下”,这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的“天下”的确就是帝国。在今天的如同媒体奇观般的战争背景下,《英雄》更好像是一个如此绝妙的隐喻,说出了新世纪的世界的某种真实。于是,这本名为《帝国》的书,就难免引起人们的强烈的兴趣,它的出现预言式地勾勒了世界的新的蓝图,也为在“冷战后”一直陷入困境,前景阴霾重重的左翼提供了一个富于想象力的新的文化阐释的空间。

这本书是2000年在美国出版,2003年1月中译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美国年轻一代的左翼学者哈特和意大利著名的左翼活动家和思想家内格里。其中内格里乃是意大利的激进政治运动的重要人物,至今仍然被关押在瑞比比亚监狱中。这部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有学者将其誉为“新世纪的《共产党宣言》”。这部书提供了对于全球化的一种新的思考的方向令人耳目一新,使得对于全球化的简单化的思维难以立足。

这部书对于全球化的一般描述与多数理论家的概括基本接近,全球化在这里也是资本、信息、人口和技术等方面的流动性。而跨国资本在其间具有关键作用。民族国家的传统界限被穿透。但他们的思考的独特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与全球化时代如影随形的“帝国”的概念。在传统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和扩张的时代结束之后,新的“帝国”的崛起变成了今天的现实。在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是以民族国家的形式表现自身的,它就是民族国家的扩张,将它的主权扩展到其他地方。而帝国则是完全不同的逻辑的结果,“帝国不建立权力的中心,不依赖固定的疆界和界限。它是一个无中心、无疆界的统治机器。”在帝国时代,原有的“三个世界”的划分已经难于存在,帝国乃是一个资本流畅地到处蔓延的世界。帝国乃是资本逻辑的最好的展现,它超越了原有的总是要限定内外界限的帝国主义的逻辑。书的作者认为,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乃是帝国存在的基础,帝国是空间上无边,时间上无限,社会生活中无界的世界,它虽然是不断浴血的,却仍然是追求一种永恒的和普遍的和平

帝国乃是全球化的直接的后果。哈特和内格里的有趣之处在于他们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传统中去解释帝国的形态。他们认为“帝国”乃是信息化的产物,是将资本的原有的内外区分的民族国家的逻辑在新的生产方式中改变的结果。他们一方面承继了人们对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流动的描述,对于资本的新的形态和新的生产方式做了精微的分析。指明了新的生产方式乃是在全球尺度上运行的信息流动为基础的结构。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于转化的描述,提出了新的经济形态如何转化旧的经济形态的观点。实际上,帝国的新的全球化是将各种传统的社会经济状态加以转化的结果。新的信息化的经济并不简单地取消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形态,而是将其收编和转变,正像工业化并不取消传统农业,而是将其转化一样。帝国正是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化的结果。传统的帝国主义的模式仍然束缚资本的流动,帝国乃是对于帝国主义的超越。在这里,作者仍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论题情有独钟,只是将其翻转了。过去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帝国主义论,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然后进入全球性的革命,而《帝国》则将“帝国”描述为帝国主义之后的形态。这些描述无疑提供了新的对于世界的阐释。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原教旨主义乃是对于今天全球化的不同的文化反应,前者其实是论证其合法性,而后者则是从传统的角度对其进行反抗。两者都投射了当下世界的状况。(www.xing528.com)

作者的左翼立场最为激进的方面乃是提出了一个中心的概念:“multitude”。这一名词非常难以翻译。在现在的中译本中译作“民众”。其实用张艺谋《英雄》中的人物的名字“无名”来译可能更加传神。这些无名在全球化世界的底层,乃是全球资本主义的被压迫者,他们替换了传统的产业工人为中心的无产阶级,变成了革命的主体,他们也跨越了过去的界限,资本获得自由的同时也释放了它最为危险的挑战者—无名。他们是全球性的看不见的底层,是新的革命的主体。在这里,哈特和内格里表现了一种左翼传统的浪漫的革命情怀。他们仍然对于革命给予了承诺和希望。尽管过去的预言没有成功,但未来仍然可以期待。所以这本著作并不像一般的左翼传统一样站在民族国家的角度反对全球化,反而认为,全球化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一样是历史的进步,这是新的生产方式的崛起,它会导向一个无名的反抗和革命,这本书从这个角度肯定了全球化乃是一种进步。这本著作对于全球资本主义现状的描述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但这种改变世界承诺却由于太过空想而受到许多批评和质疑。但这里的那种追求历史的“跳跃”的激情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的确来自马克思的传统。

这部书的“帝国”概念无疑和今天的世界现实有异常紧密的关系。其中的许多阐释也似乎具有某种预言性。如这样的论述:“今天,产生于旧的国际秩序,甚至于产生于联合国的决定越来越难于制造军事干预行动。更多时候,军事干预为美国单边掌握,这个国家承担基本的责任,然后要求盟国动用武力控制或镇压帝国的当前之敌。敌人经常被称为恐怖主义者,一个粗制滥造的用概念和术语的对于对方的贬低,其来源是一种警察心态。”这些描述出现在9·11 和伊拉克战争之前,不能不使人钦佩其远见。这部书提供了对于全球化的异常有力的新的阐释。这部书要求我们思考的实际上是如何面对今天的世界的严肃问题 :在冷战后一度模糊的世界图景已经日渐清晰。以全球“反恐”为价值主导的“高端”话语和以消费主义为日常生活中心的“低端”话语的全球话语形态已经凸显。全球化的以资本的流动为中心的高度的全球的信息、技术、人口、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流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资本的全球性的逐利逻辑迅速地进行自己的全球扩张,迫使国家和个人卷入其中。同时,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又造成了新的持续不断的分裂。在全球性的机会的追逐和被资本抛弃的沉沦之间的分裂在戏剧性地上演。这种“流动”和“分裂”的形态构成了新的文化形态,迫使各个社会不得不被动地进行回应。《帝国》正是对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阐释的努力。

今天,我们的问题是,在中国的特定语境中,我们如何回应《帝国》提出的理论和实践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