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有为:百年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

康有为:百年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康有为这个人,从1899年梁启超发表《康南海传》以后,百年来有关他的传记或年表,长长短短的已有许多[1]。但康有为的父亲在这时死去,他于是前往连州跟随担任州学训导的祖父读书。十一岁的康有为首次接触了邸报,开始对时政发生兴趣。不知是否由此途径,十九岁的康有为首次参加乡试,但被黜落。1882年,康有为二十五岁,首次出广东,进北京,参加顺天乡试。邓、梁都是康有为的同乡友人。但康有为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人。

康有为:百年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

关于康有为这个人,从1899年梁启超发表《康南海传》以后,百年来有关他的传记或年表,长长短短的已有许多[1]。其中不乏粉饰、溢美、辩解乃至神化之辞,还有种种待解的疑团,但如稍加整合,大体可知。

当1858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出生的时候,清帝国正面临存亡关头。太平天国虽已内哄,旗枪未倒,而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还在向天津推进。咸丰皇帝在两年后便带着他的妻妾大臣仓惶逃出北京。然而南海康氏家族似乎没受影响。康有为的祖父辈反而乘乱世发了家,好几人因参与内战有功而做了官。于是湘军首领曾国藩、骆秉章、左宗棠等,也就成了少年康有为最早崇拜的圣贤。

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北方的捻军、南方的天地会,也相继被清军消灭。帝国又暂时稳定了。但康有为的父亲在这时死去,他于是前往连州跟随担任州学训导的祖父读书。十一岁的康有为首次接触了邸报,开始对时政发生兴趣。两年后又跟随祖父到了广州,初见世面。十四岁回乡,又大读叔祖父的藏书,方知经史以外别有学问。虽因八股文蹩脚,不能博得一袭青衿而备受家族责难,被迫埋首揣摩制艺,但仍然好观杂书。十七岁见到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和世界地图,引起了解域外情形的欲望。

有关康有为的传记材料,都没有道及他何时成了生员。好在康家有财有势,纳粟入监并不困难。不知是否由此途径,十九岁的康有为首次参加乡试,但被黜落。也不知是否祖父对他失望的缘故,就在同年他被送到著名学者朱次琦门下,研习以理学为主的经史小学著作,前后三年。大约在这时他对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深为折服,以为“常置怀袖熟记,学问自进”,就是说可以无师自通。看来他对经院式的学习也不感兴趣,因为他追求的目标是迅即成为当代圣人。1877年他二十岁,连州一场洪水淹死了他的祖父。他成了一家之长,于是在次年作出了退学决定。告别了朱次琦,跑回家乡入山面壁,沉思佛老的哲理

正在他彷徨中,结识了回乡休假的翰林院编修张鼎华,“尽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材及各种新书”,令他茅塞顿开[2]。于是出山去逛香港。正如当年魏源仅作香港一日游,便对这个英国殖民地的秩序钦佩不已那样,康有为在1879年初游香港,也对“西人治国有法度”[3]感到吃惊。从此他裁量中土是非,便换成了西方的,更其是英国的尺度。

1882年,康有为二十五岁,首次出广东,进北京,参加顺天乡试。结果还是落榜。他在沮丧中南返,途经古称繁华的扬州、南京游览。可能有香港作对比,他在扬州触目所感的是颓败气象。然而到了上海租界,却使他兴奋,以为这才是他的理想所在。在上海,他大买西书,回乡后便潜心研究,尤其留意西方的政治制度。次年他便在家中闹改革,立了个不裹足会,运用家长权威,首先禁止女儿和侄女缠足。

香港和上海的经验,使康有为如此迷恋,以致他逐渐萌生了一个古怪念头,就是在中国学西方不成的话,他便赴南美洲去开拓殖民地,实现他的理想秩序。这念头固然荒诞,却正好表明他向往的不是“复古”,而是“西化”,即资本主义化。回避这个事实,便不可能理解那时的康有为。(www.xing528.com)

然而现实却不是中国人能否去海外建立殖民地,而是中国本土会不会沦为殖民地。中法战争再次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到1884年,战争已经断续打了一年,法军败多胜少。然而清政府却屈服于法国的恫吓,在次年撤回了坚持不妥协的边界谈判代表邓承修,另派李鸿章谈判“和议”。邓承修是有名的“清流”人物,以敢于上书言事著称。同年,翰林院编修梁鼎芬又因弹劾李鸿章误国而被罢官。邓、梁都是康有为的同乡友人。这使康有为更感到气恼。“山河尺寸堪伤痛,鳞介冠裳孰少多?”[4]布衣老大伤怀抱,忧国无端有叹声。”[5]可能正是从1885年起,他便酝酿直接给皇帝上书。

经过三年犹豫,1888年康有为终于决定乘再次入都应试的机会,直接上书光绪皇帝,陈述时危,请求变法。不想碰了个大钉子,没有一名大臣敢给他转呈给皇帝不说,还被京中大小官僚非议指斥。因为他在庙堂议论憎嫌所谓清流“书生误国”的氛围中,还居然不顾清朝近二百五十年的先例,指望至尊接纳一名布衣的万言书,况且公然要求变革祖宗成法。他的那些同乡京官甚至准备开会公议,将他逐出北京。这使康有为既愤且畏,只得听从沈曾植、黄绍箕等异乡友人的劝告,“勿谈国事”[6],去搜集金石碑刻,登临万里长城。

但康有为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人。正像中外历史上那些向传统挑战的人物一样,康有为也是自信得好像目空一切,顽强得好像执拗不堪,而且领袖欲膨胀到自我感觉“安石不出,如苍生何”的地步[7]。他上书失败,固然深感懊丧,但认定原因在于满朝文武都不是东西,“不独不能变法,即旧政风纪,亦败坏扫地”[8]

这样的人物,很难避免自我迷信。康有为不是早以当世圣人自居吗?孟轲不是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吗?纬书上不是记有孔子“端门受命”的故事吗?所谓无巧不成书吧,刚在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得知天坛祈年殿被雷击引起的大火烧毁。迷信的西太后慌了,赶紧表白从明年起还政光绪。同样迷信的康有为却乐了,他立即推算祈年殿建成至今“五百年矣”[9]。不待说,年轻的光绪皇帝将是受命改制的圣君,而他康有为也将被上天承认是“为汉制法”的今圣。

剩下的问题,就是像孔子那样作《春秋》了。可惜康有为一则尚未收徒讲学,二则尚未写出足与《春秋》媲美的巨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