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顾建平:一位爱国报人的传奇人生经历

顾建平:一位爱国报人的传奇人生经历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建平也随之失业。所谓高仲明,其实并无其人,而是顾建平等人的假托。就在刊登《告全国国民书》的当天,移至英租界益世里十一号的报馆受到英国工部局的搜查,顾建平等人被逮捕。被拘押期间,顾建平大义凛然,坚称积极宣传抗日乃中国人的本分,并不违反英租界之法,赢得了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华人副处长李汉元等人的同情,在将他拘禁了一天后,交保释放。在这个新报馆,顾建平等人坚持办报1 年9 个月。

顾建平:一位爱国报人的传奇人生经历

◆ 侯 杰 李净

大公报》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1949 年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在《大公报》的发行历史中,有一位宁波人曾经不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更是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于民族抗战,在抗日战争中做出非凡举措。他就是顾建平。

顾建平,1908 年出生于宁波镇海,幼年即到北京,就读于贫民小学,后在香山慈幼院中等职业农科求学。因为家境贫寒,顾建平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即便是1926 年至1928 年在北京大学预科的时候,他还开办过养蜂传习所,以维持生计。从1932年开始,他先在张家口出版的《国民新报》任编辑,后在冯玉祥领导的抗日同盟军总务处做秘书工作。1934 年,任刚刚创刊不久的《每日评论》新闻版主编。1935 年,他到邵飘萍夫人汤修慧主持的北平《京报》编副刊。1936 年,经报界朋友王文彬介绍加入天津《大公报》,后任采访主任,兼编本市社会新闻。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之后,天津失陷,《大公报》因为拒绝与外来侵略者合作,毅然宣告停刊。《益世报》等民国时期的大报也停刊了。顾建平也随之失业。尽管生计出现问题,可是当沦为日本侵华势力宣传工具的北平《实报》派专人找到顾建平,想请他担任总编辑一职时,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当时,顾建平急于了解国内局势的变化,深切感到了对新闻的饥渴。他转念一想爱国同胞和读者同样也有这种需要,遂动了办地下报纸的念头。有利的条件是虽然日本侵略军已经公然占领天津,但是却未侵入租界,这就有了办报的回旋余地。为了进行抗日宣传,顾建平联合原《大公报》记者林墨农、孔效儒和原《益世报》记者程寒华,于1937 年9 月在自己的住处——天津市法租界30 号路(今哈尔滨道)天德里14 号办了一份地下报纸《高仲明纪事报》。所谓高仲明,其实并无其人,而是顾建平等人的假托。初创时期,他们的经济状况都不好,东拼西凑了1 元8 角钱,算是开办费。其中,花1 元钱买了白报纸,6 角买油墨,2 角买牛皮纸,自己动手制作装报纸的信封。至于出版报纸需要的印刷机,他们想方设法找了一台旧油印机、一个旧胶辊、几十张蜡纸、两支旧铁笔和一块旧钢版。报纸的新闻来源主要依靠收音机,可是他们却没有这种设备。于是找到一位拥有收音机的朋友,并说服朋友同意他们每天晚上去其家中收听广播,抄录新闻。一般情况下,顾建平等人每晚11 时去那位朋友家抄回南京中央广播电台播报的新闻,12 时抄完,12 时半返回“报馆”。保险起见,他们还辗转借来一个可以在宵禁期间通行的白布袖章,往返10 余里而不会遇到阻拦。在自己的家中,顾建平等人先用双层的席子窗户遮上,再加上一层黑布,以免夜深人静时灯光和声音外泄引起别人的注意。好在他们本身就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做过编辑、刻写、校对等工作,可谓驾轻就熟,能比较快地就把版面编排好,然后一版一版地印刷出来。在天亮以前,报纸就可以装进信封,每人负责将一定数量的报纸送给自己的亲友。

《高仲明纪事报》每日出版,为油印16 开、12 版。内设《本市新闻》《特写报道》《战争新闻》《社论》《短评》等栏目。新闻来源主要是南京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有时也包括延安广播的消息,或者是路透社、合众社的稿件。创办之初,每次只能印刷30 份,10 份送给比较可靠的亲朋好友,以防被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发现。20 份留存,作为补报之用。后在亲友的支持和帮助下,印数不断增加,20 天之后便增加到400 份,大约两个月之后增加到800 多份,最多的时候达到1000 份左右。《高仲明纪事报》成为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在天津出现最早的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抗日报纸。

随着发行量的增加,纸张需求日益增大,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分散买进,以免敌人发觉。发行也不再只限于报纸初创时的几个人递送,而是要建立人数更多的发行网络。针对读者范围扩大的实际情况,顾建平等人采用“联保”的办法:谁保证的读者出了问题,就将整条发行线路都停掉,以防万一。报纸销量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收入的增加,这样基本可以做到“以报养报”。又由于朋友赠送了一台美国制造的收音机,从而免除了每天晚上跑10 里路抄收新闻之苦,基本解决了抄收电讯这一难题。经过反复考虑,他们购买了一架日本生产的轮转油印机,满足了报纸印数增加之需,也使报纸品质得以提升。顾建平他们还改进版面,日出8 开纸4 张,两面印刷,共16 版,内有分栏,可容纳文稿的字数也有所增加,日均万字左右,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高仲明纪事报》及时地报道了平型关大捷的喜讯,以及太原保卫战上海保卫战、南京保卫战,尤其是台儿庄战役歼敌1 万多人的消息,还介绍了后方抗战的信息。全文刊登了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布的《告全国国民书》等文告和延安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言论主张。其中,蒋介石的《告全国国民书》字数达一千七百多字,而且是十二月十六日晚上收听到,十七日就刊出,汉口《大公报》《中西报》等正规报纸一样及时。每逢“九一八”“七七”“八一三”等抗战纪念日,《高仲明纪事报》都会推出特刊,予以纪念。当然,在新闻报道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中国军队战场上失利的消息,反映出抗战事业的艰难与曲折。

就在刊登《告全国国民书》的当天,移至英租界益世里十一号的报馆受到英国工部局的搜查,顾建平等人被逮捕。被拘押期间,顾建平大义凛然,坚称积极宣传抗日乃中国人的本分,并不违反英租界之法,赢得了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华人副处长李汉元等人的同情,在将他拘禁了一天后,交保释放。但是为了向日本侵略者有所交代,工部局不得已把他们驱逐出英租界,这导致《高仲明纪事报》被迫停刊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好在收音机、油印机等器材没有被搜去,于是顾建平等人又把报馆搬到法租界三十号路,在效康里三十一号坚持办报。新报馆位于一座两层的小楼房内,二层供办报之用,一层则挂上“山东曲阜孔氏制药厂”的招牌,以生产妇科用药“坤宁珠”为名,行掩护之实。不仅如此,卖药赚取的钱财还可以维持报纸出版发行。徐州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华南保卫战的消息通过该报为读者所了解。在这个新报馆,顾建平等人坚持办报1 年9 个月。直到1939 年9 月28 日,日本侵略者强行闯进天津租界,肆无忌惮地搜捕抗日人士,《高仲明纪事报》才最后被迫停刊。

爱国报人顾建平利用天津外国租界的特殊条件,坚持“地下”办报近两年之久,出版《高仲明纪事报》700 多期。这是抗战时期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场爱国行动,令人敬佩。为了办好这张报纸,顾建平确实花费了不少心血。1939 年,天津洪水泛滥,大街小巷都变成了泽国。他本不会游泳,却在头上捆着一个照相机,推着一个大木盆,在市区的大水中东游西荡,进行采访,为读者提供最新时事新闻。(www.xing528.com)

《高仲明纪事报》停刊后,顾建平辗转来到重庆。他找到《大公报》报馆,向负责人胡政之明确表达回报馆工作的强烈愿望。1940 年,他接受胡政之的建议去中央通讯社担任编辑,曾冒着极大的危险,与《大公报》驻桂林办事处的钱庆燕等人一起组成“桂南前线慰问团”,前往战事激烈的前线去慰问抗日军民。1941 年,他自动脱离中央通讯社,准备到云南弥渡筹备滇缅铁路印刷厂和《滇缅日报》,后受到日本侵略军进攻缅甸和滇西的影响而不得不放弃筹备工作。不久,应李根源的邀请,顾建平到云南大理筹办《滇西日报》,亲任社长,并编辑要闻版,同时兼任《大公报》重庆版的滇西特派采访记者。

1944 年夏,因《滇西日报》被宋希濂部队强占,顾建平返回昆明,出任昆明《中央晚报》副刊编辑,仍兼《大公报》重庆版采访工作。他的夫人董述文带着四个孩子留在滇西,并在下关(今属大理市)设立一间《大公报》重庆版分销处,专门经销《大公报》重庆版和桂林版。该处曾日销200 份,令滇西各县读者可以看到最新的抗战消息。

1945 年8 月,顾建平以《大公报》特派员的身份,到达湘西芷江,就日本侵略军向中方投降一事采访日军代表今井武夫。10 月,他担任《大公报》重庆版编辑,后升任编辑主任。其间,对于一些记者编辑的稿件,他都进行了认真的审查修改,并使《大公报》与《新华日报》的关系密切起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一部分指示就是通过《大公报》的电台抄收的,有时也使用密码与延安直接联系,并多次收录延安新华社广播,改以“本报上海专电”“本报香港专电”“旧金山广播”“伦敦广播”的名义发表出去。他曾全文刊登1949 年1 月16 日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使读者了解到进行和平谈判八项基础条件的全文,因此遭到国民党当权者的忌恨,报纸被罚停刊3 天。

《大公报》

国民党当局在检查邮件的过程中,发现两份寄往香港某一进步报刊的稿件(一说是邮寄渣滓洞集中营被关押人员名单到《大公报》香港版),揭露了国民党统治政权摇摇欲坠,内部充满矛盾等事实真相,遂查对可疑编辑、记者的字迹,认为顾建平的嫌疑很大。1949年5 月27 日晚,国民党重庆警备司令部突然包围《大公报》进行搜捕。顾建平和其他编辑们不为所动,坚持工作。次日早晨6 时,国民党当局以莫须有的“泄露军事机密”和“通共”等罪名将顾建平逮捕,四处关押,最后把他送进了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渣滓洞,前后长达140 天。经过多方营救,张伯苓等人也曾联名上书设法搭救,顾建平终于在10 月8 日获得保释,返回家中,但是仍处于特务的严密监视之下,没有任何行动自由。11 月30 日重庆解放,顾建平被请回主持《大公报》重庆版的工作。12 月1 日,他撰写的社评《重庆解放了》发表。

1950 年初,顾建平被调至《大公报》香港版,先后任副编辑主任、编辑部秘书、编委会秘书等职。在香港期间,他主编要闻版,兼编国际新闻和《台湾内外》周刊等,从事台湾问题研究工作,以化名在《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许多很有见地的文章。1982年7 月,顾建平病逝于香港。顾建平著有《台湾内望》《前事新评》《国共风云名人录》《蒋介石秘录之秘录》等书,使用过的笔名包括郭生、郭桐等。顾建平不仅是一位具有传奇经历的爱国报人,也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宁波人。

(侯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净昉,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201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