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框架优化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框架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3 湖北“非遗”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如果是维持现有的“非遗”保护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后,或一段时候后出现某些特殊的保护问题后,重新进行评估,并通过评估结果判定有无风险。不断的循环,实现湖北“非遗”保护的动态风险评估。显然,通过湖北“非遗”保护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实施,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湖北“非遗”保护的基本情况。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框架优化

“非遗”保护是一个独立的、动态变化的、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的主体、客体、保护方法、保护环境四大要素也随着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产生新变化,当系统内部要素产生的变化可能或已经影响到保护系统的良性发展时,就需要对系统内部要素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做到规避风险或降低风险发生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分析和预测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状态及其相互关系,需要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模型,由于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因此风险评估也应该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做到每隔一段时间对保护系统进行一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因此,湖北“非遗”保护动态风险评估模型的运作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如图4-3所示。1 ~10(具体的评估方法见表4-1)。通过这种评估,可以评估已有的方案是否存在风险。如果没有风险,就继续维持现有的“非遗”保护状态;反之,如果存在风险,就需要调整现有的“非遗”保护方案。

图4-3 湖北“非遗”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如果是维持现有的“非遗”保护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后,或一段时候后出现某些特殊的保护问题后,重新进行评估,并通过评估结果判定有无风险。重复图4-3 的步骤,即可定期地判定“非遗”保护的状况,为保护提供参考。

如果发现存在风险需要调整现有的“非遗”保护方案,则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主体、客体、方法三个层面进行一定的调整。此后,对调整的“非遗”保护方案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判定有无风险。

不难看到,一轮评估结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需要再次对各项指标进行重新评估,以保证及时、准确把握各项要素和评估指标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和优化保护方案。正是通过一轮一轮的评估、调整、调整后的评估、再调整……不断的循环,实现湖北“非遗”保护的动态风险评估。

显然,通过湖北“非遗”保护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实施,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湖北“非遗”保护的基本情况。由此,分时段进行评估,并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找出不足,利于下一阶段湖北“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从整体上、全时段、全空间、全过程推进湖北“非遗”的保护,让湖北“非遗”长久地流传下去。

【注释】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年版,第346 页。

[2]蔡璐、熊拥军、刘灿姣:《基于本体和元数据的非遗资源知识组织体系构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 年第3 期。(www.xing528.com)

[3]李文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12 年第3 期。

[4]范春:《基于系统保护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以重庆走马民间故事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1 期。

[5]《风险评估》,[EB/OL].[2016-8-17].http://baike.so.com/doc/4096194-4295120.html.

[6]吴迪、王旭:《动态风险评价方法概述》,《科技资讯》2013 年第33 期。

[7]罗新民:《当代中国“非遗”的“活态、生态、动态”保护与发展——以贵州省为例》,《艺术百家》2012 年第2 期。

[8]张素霞:《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效果评价模型构建和保护体系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4 年。

[9]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10]李英:《“非遗”档案的特点和建档原则》,《档案管理》2012 年第1 期。

[11]杨亚庚、陈亮、贺正楚、陈文俊:《“非遗”生产性保护探索》,《东南学术》2014 年第1 期。

[12]刘魁立:《“非遗”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