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及草原:成为一个世界的时代

中华及草原:成为一个世界的时代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两者实为一个“历史世界”。在此时,草原及中华,两者之间明确的识别及分割界线,全都还未形成。即使之后被列为诸侯国之一,其位置也是在各诸侯国中最西边,看起来顶多只是“西戎”的变种。其结果让秦国的版图大幅扩张,成为占领陇西、北地、上郡的国家。事实上,这些数量不少的集团被统称为“羌”族。“中华”的统一,在短暂的时间内终结。

中华及草原:成为一个世界的时代

游牧民的军事化,促使“中国”迈向统一之路。两者在互相牵动的情况下进行。也就是说,两者实为一个“历史世界”。在此时,草原及中华,两者之间明确的识别及分割界线,全都还未形成。

其证据就是,在此为了说明上的方便,而称“中国本土”之处的内侧,相对于自古以来一直是“壁内之民”的都市居民,也存在着应该被称为“原野之民”的畜牧民形成数个集团而生活着。让人意外地,司马迁直率地说明了此点。他并没有拥有像后代人所执念的“中华主义”。

例如以春秋时代霸主之姿拥有高名望的晋文公,他做公子时名为重耳,曾被祖国追捕而于43岁到62岁的19年间,与亲近随从一同流亡列国。这自古就被当作“王子的游历”或是“贵族流浪记”类型的故事到为人所熟知。

在重耳43岁的时候,从刺客的手里脱逃的他首先出奔到了“狄国”,也就是所谓的白狄。对于重耳来说,狄国是母亲的出身国。事实上,重耳同父异母的弟弟、较重耳早回到晋国晋惠公,也就是竞争对手的夷吾,其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所以晋惠公也属于狄国狐氏的血脉。对于首屈一指的强国晋国来说,狄国是个可成为通婚对象的重要存在。结果重耳在狄国待了12年后,历经从齐国楚国,然后再前往秦国,最后在秦国的援助下完成归国。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这个白狄集团都与晋国非常接近,处于“中原各国”之间。若依据史料,绝对不会认为白狄属于“塞外”等区域。

以宠爱“不会笑的女人”褒姒而导致死亡,让周王朝走到东迁地步的周幽王的故事也相当有名,而攻击周幽王在骊山山脚将其杀害的犬戎,就位处在周王朝国都所在地酆鄗(现今西安市郊)的北方、渭水到泾水之间。原本周王朝本身应该就是戎狄出身。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居住于岐山山脚城镇(顺带一提,日本织田信长在攻略叶山城后,将该地改名为岐阜,也就是岐之阜,其源由就在于此),但该地的居民原本就是住在幽地的西戎子孙。

事实上,恐怕诞生了秦始皇的秦国也是出自属于戎狄范围的集团。即使之后被列为诸侯国之一,其位置也是在各诸侯国中最西边,看起来顶多只是“西戎”的变种。秦国获得跳跃性发展的契机,就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与戎王“义渠”私通并将其杀害,因而得到渭水以北广阔的义渠族领域。其结果让秦国的版图大幅扩张,成为占领陇西、北地、上郡的国家。

但没有必要将以上所说的这些全部都称为游牧民。以研究西藏史著称的佐藤长认为,在广义来说周及秦的出身应该都是羌族。这是一个分散居住在各个山谷间,分成小集团生活的畜牧民。事实上,这些数量不少的集团被统称为“羌”族。

总之,成为周及秦等王国权力核心的根源,似乎都很难被称为农耕民。若真是如此,在其根源面上,与西方的米底王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等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回过头来说,所谓的华夷之别,也就是相对于“中华”的“夷狄”之设定,如字面般将“中华”放于中央、在其外侧的就成为“夷狄”之二元世界印象,都是相当后期的事情。在秦汉以前根本是连这样的意识都没有。尽管如此,至今所见之相关叙述及议论,都是因为在书写者本身的脑中有某种“刻板印象”所导致。(www.xing528.com)

理所当然地,“中国”在一开始也不是“中国”。而是将现在的印象反投射到过去、并决定其价值及评断,只能将这称为可怕的行为。

先完成从诸国并列到统一的是“中华”,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合并各诸侯国,秦王政自称始皇帝。其后,由蒙恬率领的大军进攻讨伐鄂尔多斯地区匈奴集团,匈奴因此逃往戈壁北方。

联结各诸侯国长城而形成的“万里长城”及44个县城的建设,让秦国一度完全统治阴山以南全部地区(在此要注意的是,此区域较所谓“中国本土”,尤其是北方部分范围扩大许多)。虽然匈奴可说已经达到相当军事化,但因此时仍属于割据势力之一而已,故无法抵抗“统一中华”的军事力量。公元前210年,随着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秦的统治体制面临内外双层松动,旧诸侯列国势力再度恢复。因此延续数百年的割据架构仍深刻地残留在各地,无法轻易地消灭。“中华”的统一,在短暂的时间内终结。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包含统一度量衡、建设道路网络,被称为“郡县制”而广为人知的由中央管理进行全疆域重划等,其中某些制度不禁让人联想到大流士的政策。然而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就多被讨论的是其中到底实现了多少之疑问。不仅是对于实现程度的疑问,在统一事业的构想、规模及内容等方面更是完全无法与大流士相比。因为秦始皇原本就不是相当贤明的人物。而且帝国仅维持11年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先不管秦始皇所代表的象征性意义,他的政策在现实上非常接近于虚幻。至今所给予的高评价,实在有点过誉。

由整合复活的旧诸侯列国及新兴势力的项羽所建立之霸权,一度重建了“中国本土”。被称为“西楚”的项羽政权,是个相当松动的列国同盟,若从至今漫长历史的轨迹来说,或许此种形成方式较为自然。然而,保有独立势力的松动同盟体,想要取而代之的野心引发漩涡,以楚汉相争为焦点再度陷入骚动状态。其结果,由蒙恬确立的坚强北边防卫体制,就在支撑的人为组织崩解之情况下被破坏,“万里长城”及“四十四县城”都失去了意义。

匈奴很幸运,若是“统一中华”之秦国依旧存在的话,匈奴根本就不会有之后的大发展,或许就在戈壁以北地方穷困终了。

然而,来自南方的巨大压力在长城及县城的防卫线及点的“墙壁”一同消失后,视野立即打开。在几乎没有来自战乱之地华北的干涉之条件下,迈向“匈奴时代”的大门一举被推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