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建筑的多元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多元特点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是多元化的,受到不同地区气候和习惯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四合院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汉族民居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三)徽州民居徽州古民居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土家人的祖先为了防止猛兽的突袭和毒蛇、蜈蚣的侵犯,建造出来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土楼群的主楼、厅堂修筑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分列围屋、横屋和附属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多元特点

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是多元化的,受到不同地区气候和习惯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四合院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汉族民居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四合院由东、北、西、南四面房子围合而成。其结构简单巧妙,坐落雅致,为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中国人建宅子,讲究很多,而四合院则集中体现了民间对建房讲究的最高规格。民间认为传统方位中向西向北容易受凉风、寒风等阴风侵扰,不利于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宅院应坐北朝南。“乾宅巽门”为最佳位置,“巽”为东南方位,即大门开在东南角才能求得吉利。四合院的典型特征就是外规中矩,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封闭独立,较为适宜传统大家庭聚居,并且符合伦常之理,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活模式。四合院按其规模大小可分为一进院、二进院、多进院。多进院多为达官贵族的府邸或皇宫的格局。

(二)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最古老的居住形式之一,这种“穴居式”的民居距今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窑洞在外观上呈现圆拱形,与外部方形的轮廓配合,体现传统思想中天圆地方的理念。

窑洞成为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当地居民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创造性地凿洞而居。人们在挖窑洞时倾向于选择在地质较硬的山坡上凿挖。这样挖出来的窑洞的洞顶和墙壁都非常坚厚。而且,窑洞只有洞口直接和外界接触,既不容易向外界传热,又不会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因此,它的保温性能非常良好。由于窑洞内常年的气温变化均小于外界的气温变化,所以冬暖夏凉,舒适节能。

(三)徽州民居

徽州古民居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山就势,风格独特,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享誉全球。(www.xing528.com)

徽州民居以西递、宏村、呈坎等徽州古镇为代表,并在以古时徽商的商业为纽带的新安江、钱塘江流域一代得以发扬。因徽州男人大都在外经商,徽州民居的围墙很高,在起到防盗作用的同时,也是一种对女性的禁锢。围墙太高,难免有些单调,于是围墙上常用黟青石双而镂空雕刻着两扇窗,常用喜鹊登梅图案,寓意寒尽春来,阖家团圆。

(四)湘西吊脚楼

吊脚楼,也称吊楼。它是苗族土家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分布在湘西、黔西、黔东南和桂北等地区。吊脚楼为干栏式建筑,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型,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吊脚楼最大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传说土家人的祖先为了防止猛兽的突袭和毒蛇蜈蚣的侵犯,建造出来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渐渐地,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吊脚楼除了抵御动物侵袭外,还有其他妙处:造价低廉,节约土地;通风干燥、防潮避湿;悬柱之间留有空间,可喂养家禽家畜,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过,这一方水土也可以“养出”自己水土上独有的建筑形式。

(五)福建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最早产生于宋元时期,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发展成熟。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和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建造了具有客家特色的土楼。目前,福建土楼多分布在闽西的武平、永定、上杭及闽西南的平和华安南靖漳浦等地。

土楼群造型大多造型宏伟,通常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掺上石灰、细沙、木条、竹片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土楼群的主楼、厅堂修筑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分列围屋、横屋和附属建筑。梁柱造型多变,左右挤压牵制,楼内廊道回连,四通八达,外部裹挟着封闭坚固的墙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土楼外墙用生土夯实,楼墙下部是用石头砌成的高约两米的基础防潮。墙体三层以下不开设窗户,三层以上开设大型窗户。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