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越剧《梁祝》:百年美丽绚烂的历程

越剧《梁祝》:百年美丽绚烂的历程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越剧是中国除京剧以外的第二大戏曲剧种,它以浙江嵊县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为基调,博采京剧、昆曲、话剧等多种艺术粘华,经过近百年的锤炼而逐渐形成。越剧发展到今天,已拥有相当多的专业之术表演团体和广泛的观众群体。而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更是越剧中为数不多的经典剧目之一。伴随着越剧的不断发展,越剧《梁祝》已誉满全球,闻名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精品。

越剧《梁祝》:百年美丽绚烂的历程

越剧是中国除京剧以外的第二大戏曲剧种,它以浙江嵊县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为基调,博采京剧、昆曲话剧等多种艺术粘华,经过近百年的锤炼而逐渐形成。越剧发展到今天,已拥有相当多的专业之术表演团体和广泛的观众群体。

而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祝英台》则更是越剧中为数不多的经典剧目之一。伴随着越剧的不断发展,越剧《梁祝》已誉满全球,闻名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精品。

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梁祝》剧照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早在越剧前身“落地唱书“时期,艺人们就根据流传在民间的梁祝传说故事编成了《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小曲,到处演唱,受到欢迎,尤其是《十八相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当时《十八相送》说的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从杭州城里送到城外,送了“十八里路”,一路上祝英台触景生情,以身相托,作了“十八个比喻“,又送到了“十八里长亭”告别,因而称为“十八相送”。

1906年后,“落地唱书”演变成戏剧“小歌班”(越剧早期称谓),率先演《十八相送》、《楼台会》小戏的演员是相小泉、黄云仙、刘金玉等,在浙江城乡上演十多年。1917年小歌班进入上海后,艺人们为适应大城市观众需要,对曲目进行了加工修改,剧本质量不断提高,于1919年在上海首演,轰动了浦江两岸。据当时有关资料表明,越剧《梁祝》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传统曲目。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梁祝》的剧本结构更加完整,影响再次扩大。尹桂芳演唱的尹派《山伯临终》,袁雪芬演唱的袁派《英台哭灵》,傅全香演唱的傅派《英台哭灵》,范瑞娟演唱的范派《山伯回忆》,徐玉兰演唱的徐派《回十八》,各有特色,韵味迷人,使越剧《梁祝》更具有“看家戏”的艺术魅力。

越朝《梁祝》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编剧徐进等人对《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了改编,上海越剧院及越剧工作者又对《梁祝》作了精心加工修改,使之成为真正有影响有价值的精品。新剧本既保持了梁祝故事优美朴素的特色,又突出了它的反封建的意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现在,《梁祝》早就成为越剧的代表作之一。全国两百多个剧团几乎都把它作为剧团的保留剧目,许多著名越剧演员对梁山伯、祝英台的形象从唱腔到表演都有不同的创造。《梁祝》这朵戏曲奇葩正在越剧的百年花园中逐渐走向成熟。

1.课外欣赏越剧《梁祝》一到两个选段。在欣赏完越剧《梁祝》后,谈一谈你对越剧的印象

2.课外通过上网或者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了解更多越剧著名的唱段,在同学中间进行交流学习。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目前,越剧流派众多,各具特色。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她演出的多是善良、端庄而带悲剧色彩的妇女形象,例如,祝英台、花木兰、梁红玉、秋瑾等。(www.xing528.com)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代表作有《盘妻索妻》、《沙漠王子》等。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范瑞娟戏路较宽,善演梁山伯、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也善演文天祥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

△傅派:由傅全香创立。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祝英台等。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代表作有《西厢记》的张生,《红楼梦》的贾宝玉。

△威派:由威雅仙创立。戚派的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她塑造的艺术形象有《红楼梦》的林黛玉,《孟丽君》的孟丽君等。

△陆派:由陆锦花创立。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生。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自成一派。

△张派:由张云霞创立。代表作有《秦香莲》、《貂蝉》等。

△吕派:由吕瑞英创立。吕瑞英多扮演一些聪慧少女和巾帼英雄,有“越剧界抒情女高音”之称誉。

△金派:由金采风创立。已培养出当今活跃在越剧舞台上的优秀青年演员,如赵志刚、茅威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