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现阶段的优化探讨

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现阶段的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更替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决定的。(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我国农村实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国家在城市实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相同,即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和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区别各种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现阶段的优化探讨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含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历史类型

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过五种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原始公社的、奴隶主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几个社会里,还伴存着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更替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决定的。“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共同生产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2]

生产资料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要求建立与它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使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代替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过程。每一种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它产生直到被发展程度更高的所有制代替为止,也都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保持所有制根本性质的限度内,在不同阶段里采取不同的具体形式。例如,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就采取过个人资本、股份资本、国家资本、跨国资本等具体形式。

(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我国农村实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国家在城市实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相同,即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区别是在城市中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多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在农村多以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为主。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和地位(www.xing528.com)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形式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以及股份合作制等,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革命的根本任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产品交换和分配的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构成整个社会的基础,它决定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制度。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区别各种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的原因及历史必然性

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今后改革的总目标的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的科学结论。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在分配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对于每个劳动者来说,按劳分配不会使彼此收入差距过大,这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生产力仍然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没有摆脱落后状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仍然是我国长期的艰巨任务。历史经验证明,搞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再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也充分证明,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完全必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们对基本国情认识不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什么阶段等基本问题还缺乏正确认识,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搞“穷过渡”,致使所有制关系政策出现了偏差,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经验充分说明,所有制关系的每一次冒进,给我们带来的是生产力的破坏、经济的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而所有制关系的每一次调整和完善,带来的则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针对我国国情,首先从调整所有制关系入手,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批判了严重影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一大二公”观念,改革了人民公社体制,在广大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并积极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所有制结构改革成功的推动下,城市工业和其他行业的所有制结构也进行了大调整,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从而把生产力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