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神思:思维的奇迹与语言的联系》

阅读《神思:思维的奇迹与语言的联系》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思”一词,人们都略有不同的解释。余以为作“神奇的思维活动”解,比较切合二字的本意。思维活动之所以神奇,是因为人在凝神思维的时候,思想可以联系到千年以上;在稍微改变容颜的动作中,思路可以通达万里之遥。神奇的思维活动,与语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的《蜀道难》,写得惊险奇特,并不是站着看某一条蜀道而实地描写的,而是驰骋他神奇的思维活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渲染蜀道的高危。

阅读《神思:思维的奇迹与语言的联系》

古人说:“形体在江海的野外,心神却思念着朝廷的安危”。这说的就是神奇的思维活动。“神思”一词,人们都略有不同的解释。王元化释为“想象”,牟世金解释为“艺术构思”,詹瑛解释为“形象思维”。余以为作“神奇的思维活动”解,比较切合二字的本意。进行文学创作,固然是“神思”,那么,进行生活和工作的谋划,就不是“神思”么? 当然,刘勰的这篇文章,谈的是文学创作的思维活动。

思维活动之所以神奇,是因为人在凝神思维的时候,思想可以联系到千年以上;在稍微改变容颜的动作中,思路可以通达万里之遥。吟咏之问,口里像吐纳珠玉撞击的声音;眉睫之前,就像出现了舒卷风云变幻的颜色。这就是神奇思维活动的效应。

神奇的思维活动,与语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就是依靠语言词汇及其相互关系来进行的。思维的道理很奇妙,神情与物象在一起互动;神情居于胸臆,而文意和思维逻辑力量是支配的关键;物象沿着耳目接触到思维,语言词汇是这种活动的枢纽。语言畅通,则物象的面貌完全表现出来;语言贫乏阻塞,思维活动就不能完善地表达。

作者要锻炼文思,贵在虚心静气;开阔胸怀脏腑,要清醒头脑神情。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积累学识,储蓄宝贵的写作材料;明辨事理,丰富演绎归纳的才能;研究生活阅历,提高认识事物的本领;要驯服情致,熟练运用语言词汇。要空出选入情理物象的空问,倾注出无形的情感。想到登山,就情满于山;想到观海,就意溢于海。用尽自我的才能,去描绘风云变幻的景象。

文中还论述了思与意、意与言的关系。在开始提笔的时候,思维的力量已在选词造句之前;等到文章成篇之后,同开始想象的结果要打折扣。为什么呢? 超脱现实去想象,文句容易奇特;语言如实描摹实际事物,就不容易说得巧妙。因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意)来自作者的思维,而语言又受思维活动支配。如果三者结合得紧密,就天衣无缝;否则,就词不达意,远隔千里。有时候,某些道理就在眼前,却到域外去寻觅;有些意义很浅近,却隔着山河去思考。所以,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就无须冥思苦想;掌握了写作的章法和秘诀,就不必过分劳心了。(www.xing528.com)

人的思维才能,有迟钝和敏捷的区别;文章的篇幅,也有长短的不同。例如司马相如含笔构思,时问长了,笔毛残腐了;扬雄作赋,沉思久了,进入了迷梦;桓谭写作,苦思成病;王充思虑过度,神气衰竭;张衡作《二京赋》,花了十年时问;左思作《三都赋》,费时十年以上。这些虽然说篇幅较长,但也由于思维迟缓。又如淮南王刘安,一个早晨就写成了《离骚赋》;枚皋接到诏令,就把感赋写成了;曹植提笔写文章,就像书写背诵过的旧作;王粲拿起笔来,就像文章事先想好了一样;阮瑀在马鞍上能写成书信;祢衡在宴会问能草拟成奏章。这些虽然篇幅短,但也由于思维敏捷的缘故。像那种意气风发的人,掌握了巧妙的写作方法,才情敏捷,像思虑在动笔之前,遇到需要,就立即决断;思维能力薄弱的人,情怀杂乱,想清情理,要在一番疑虑之后,经过研究才能确定。机智敏感,所以能仓促成功;疑惑难定,所以时问长才有成绩。难易不同,都借助多方面的训练。如果学识浅薄,多花时问也是白费;才能低疏,徒然求快也是无益;这两种情况得到成功的,以前还没有听说过。所以,面临创作构思,有两种毛病:事理不通的人,难的是文章内容贫乏;文辞匮乏的人,愁苦的是文意浮泛。那么,增广见识是补救贫乏的粮食;抓住重点,是纠正浮泛的良方。广博而能统一,就有助于构思了。

情思怪异复杂,体势变异多端,粗糙的文辞,有时蕴含精微的道理;平凡的事件,有时萌发新颖的文意。看一下织麻布的麻吧! 麻虽然未费工,但经过机杼编织,就有光彩而成珍品了。至于思维要表达细微的旨意,和文辞之外曲折的情致,如果言辞说不清楚的,笔下也应停止。思维最精细,然后才能阐述其中的奥妙;最灵活,然后才能通晓其中的表达技巧。从前的伊尹,不能说明烹任的微妙;轮扁难以讲清运斤的方法,因为其中道理太精妙了。

总之,神与物象相通,情由事物变化孕育。事物凭形貌获得,情意由事理感应。推敲声律,萌发比兴,结构文思,使用技巧,要落下帷幕,才能安静写作。

读刘勰的这篇文章,使人感受最深刻的是“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句话总结了前人的创作经验,也成为后人创作的启迪。李白的《蜀道难》,写得惊险奇特,并不是站着看某一条蜀道而实地描写的,而是驰骋他神奇的思维活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渲染蜀道的高危。登蜀道,比上青天还难。从太白山到峨眉山巅,只有鸟飞的道路。蜀道上的山峰,高到六龙回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蜀道的川流,险到冲波逆折,猿猱欲渡愁攀援。诗人还借助神话传说,言明蜀道之奇险;借助豺狼猛虎的凶残,使人动魄惊心。这首古体诗,成了李白诗中的名篇。王勃写《滕王阁序》,站在南昌城西边的滕王阁上,完全看不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辽阔的地域和空旷的气象,更听不到赣北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听不到湖南省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种奇特的描写,乃是他“意翻空”想象的结果。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没有到过岳阳,也没有观看过洞庭湖的景色。即使是到过洞庭湖,也不可能一眼见到不同季节景色的变换。他想象:在“霪雨霏霏”的季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在春和景明的季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登斯楼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他设想一般人触景生情的目的,是要推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杰情怀。这篇文章雄辨地说明:“意翻空而易奇”是文学创作的普遍的神奇规律。笔者对这种规律也略有领会。1989年,西安市雁塔区要编一本当代诗人咏大雁塔的诗集,寄来征稿函。当时,我没有到过西安,没有观赏过大雁塔,通过想象,写了一首七律《望西安大雁塔》:“巍峨雁塔七层楼,百代兴亡一例收。无限欢歌无限梦,几多欢喜几多愁。巅伸云外苍天阔,底接人问大地悠。欲待温馨盈广字,花香太白渭清流。”这首诗以大雁塔见证了百代兴亡的悲欢而抒发感慨。后二句是希望时代的兴盛。此诗被收入该区所编的大雁塔诗集中,并给我寄来两本诗集,以示酬谢。这样说,是不是宣扬唯心论,说文学创作可以脱离现实,超越生活,由作家凭空捏造呢? 非也!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虽然没有到过洞庭湖,但是,他见过其他水乡景色;笔者虽然没有见过大雁塔,但是,见过其他塔的形象。这就是刘勰在本篇文章中所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训致以怿词。”胸中积累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活阅历,就成为写作的宝贵材料。这说明作家深入生活,取得创作源泉,才是最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