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玛丽亚·特雷莎的故事

玛丽亚·特雷莎的故事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贝尔岛公爵夏尔·路易·奥古斯特·富凯玛丽亚·特蕾莎是第一位统治奥地利各邦国的女性。然而,作为波希米亚女王,玛丽亚·特蕾莎成了选帝侯之一。起初,玛丽亚·特蕾莎试图和解。然而,玛丽亚·特蕾莎的努力失败了,因此靠战争解决领土问题已不可避免。在这场危机中,匈牙利人的支持和英国提供的财政资助拯救了玛丽亚·特蕾莎。1743年,萨克森与玛丽亚·特蕾莎缔结了联盟条约。玛丽亚·特蕾莎的丈夫洛林公

玛丽亚·特雷莎的故事

(1740年到1780年)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的继承人、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莎嫁给了洛林公爵弗朗茨·斯蒂芬。自17世纪以来,洛林公爵家族就一直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联姻。1735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弗朗茨·斯蒂芬被迫把洛林交给了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1],但得到了因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位成员吉安·加斯托内·德·美第奇去世而无人管理的托斯卡纳大公国。托斯卡纳大公国并没有被纳入奥地利王朝的统治领地,由弗朗茨·斯蒂芬年幼的儿子们继承。弗朗茨·斯蒂芬驾崩后,托斯卡纳并没有传继给长子约瑟夫,而是给了年幼的利奥波德。

贝尔岛公爵夏尔·路易·奥古斯特·富凯

玛丽亚·特蕾莎是第一位统治奥地利各邦国的女性。玛丽亚·特蕾莎不再像前任大公那样继承王冠,因为到她那个时代,王冠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可以直接传给继承人。然而,作为波希米亚女王,玛丽亚·特蕾莎成了选帝侯之一。她与丈夫弗朗茨·斯蒂芬共同摄政,但只给他一小部分摄政权。年轻的女大公非常积极并且有帝王魄力,是不允许他人分割她的权力的。在执政初期,弗朗茨·斯蒂芬只不过是玛丽亚·特蕾莎的丈夫而已。对奥地利的敌人来说,玛丽亚·特蕾莎的即位似乎是一个有利机会。没有人相信奥地利政府能长久存在,因为它是查理六世借助《国事诏书》建立的,因此,似乎也就没有什么比瓦解这个政府更容易的了。法兰西王国的贝尔岛公爵夏尔·路易·奥古斯特·富凯[2]甚至制订了一个计划,即让奥地利把低地国家割让给法兰西王国,把波希米亚和德意志的王冠给巴伐利亚选帝侯国,把西里西亚给普鲁士王国,把托斯卡纳、帕尔马和伦巴第大区给西班牙王国和撒丁王国。只有一件事让夏尔·路易·奥古斯特·富凯为难,那就是如何处置摩拉维亚。玛丽亚·特蕾莎则想着能保留匈牙利和奥地利的省就很幸运了。

奥地利这个多民族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分裂,因为奥地利只不过是靠君主本人和议会对《国事诏书》的勉强认可来维系的。此外,神圣罗马帝国北部出现了一股新势力。这股新势力充满活力、野心勃勃。这股势力已渐渐成为奥地利在德意志各邦国的竞争对手。18世纪初,普鲁士建立了君主政体。现在的君主腓特烈二世,即著名的腓特烈大帝雄心勃勃,肆无忌惮。关于入侵西里西亚,腓特烈大帝给出的理由并不比后来瓜分波兰给出的理由更合理。奥地利的抗议是无效的:腓特烈大帝最终赢得了德意志各诸侯的支持。1741年,对布雷斯劳的占领和在莫尔维茨取得的胜利决定了腓特烈大帝的入侵大业进展顺利。腓特烈大帝拥有一支作战能力超强的军队,还有大量由前任君主精心囤积的财富,而当时的奥地利,国库空空如也,军队组织混乱。

腓特烈大帝

普鲁士国王的成功似乎证明查理六世辛辛苦苦建立的帝国大业存在致命的弱点。年轻的玛丽亚·特蕾莎发现自己四面受敌——巴伐利亚、法兰西、西班牙及巴拉丁选帝侯和科隆选帝侯。巴伐利亚选帝侯查理七世娶了玛丽亚·特蕾莎的堂姐玛丽亚·阿马利[3]。查理七世现在以奥地利的女大公安娜的后裔的身份称拥有部分奥地利领土。奥地利女大公安娜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的女儿,嫁给了巴伐利亚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4]。斐迪南一世在遗嘱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的儿子死了,没有留下男性子嗣,我们的女儿就享有部分继承权。”按照查理七世的说法,一旦女性被允许继承,斐迪南一世的大女儿及其后代就应该优先于之后的女性继承人。查理七世还根据巴伐利亚王朝在1156年之前享有的某些权利对奥地利主张所有权。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娶了约瑟夫一世的大女儿玛丽亚·约瑟夫。奥古斯都三世对奥地利主张所有权部分基于妻子,部分基于他与巴本堡王朝的远亲关系。其他国家无法跟最强大的国家相比,只是希望瓜分奥地利,以便扩大自己的势力。起初,玛丽亚·特蕾莎试图和解。如果路易十五能说服西班牙满足于获得低地国家,并且查理七世能满足于获得上奥地利部分地区,她就可以将卢森堡公国赐予路易十五。然而,玛丽亚·特蕾莎的努力失败了,因此靠战争解决领土问题已不可避免。

巴伐利亚选帝侯查理七世

玛丽亚·阿马利娅

奥地利女大公安娜

巴伐利亚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

法兰西王国、西班牙、巴伐利亚、后来的萨克森和普鲁士王国结盟。最近有证据表明,《宁芬堡条约》[5]不可信。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法兰西王国将其军队交由查理七世指挥。在法兰西军队的帮助下,查理七世占领了林茨,并向波希米亚推进。腓特烈大帝占领了西里西亚,西班牙人则进攻意大利。在这场危机中,匈牙利人的支持和英国提供的财政资助拯救了玛丽亚·特蕾莎。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空置两年后,查理七世被选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样一来,哈布斯堡-洛林家族似乎失去了帝国王冠。英国阻断了西班牙对意大利王国的进攻,并迫使腓特烈大帝签署了《布雷斯劳条约》和《柏林条约》。玛丽亚·特蕾莎将总面积超过六百五十平方英里的上西里西亚和下西里西亚、波希米亚的格拉茨及摩拉维亚的科斯特奇尔割让给腓特烈大帝。玛丽亚·特蕾莎只保留了西里西亚的泰申公国、特罗波公国和杰伦多夫的部分公爵领地和尼斯。奥地利大公国损失巨大。西里西亚被腓特烈大帝占领后,不仅让普鲁士王国可以通往波希米亚,还让奥地利大公国减少了一百万德意志人口,这样就使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的人口占比进一步增加。除德意志人外,西里西亚居民几乎都是新教教徒,不会因不受奥地利大公国统治而遗憾。

萨克森曾想吞并西里西亚和摩拉维亚的部分地区,但因退出联盟而放弃了。1743年,萨克森与玛丽亚·特蕾莎缔结了联盟条约。一时间,战局优势似乎转向了奥地利大公国。法兰西人被迫撤离波希米亚;随后,奥地利军队占领了巴伐利亚,迫使查理七世退位——查理七世曾在布拉格加冕。成为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女王的玛丽亚·特蕾莎后来也收回了巴伐利亚,并在慕尼黑设立了一个皇家将军的职位。法兰西和巴伐利亚提议和平,但遭到拒绝。因此,法兰西王国便攻击低地国家的奥地利军队。1744年7月,腓特烈大帝再次出兵波希米亚,并在几次交战中击败了奥地利人和萨克森人。

与此同时,查理七世回到巴伐利亚,不过只是自寻死路而已。查理七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约瑟夫签署了《菲森条约》,承认了《国事诏书》。玛丽亚·特蕾莎的丈夫洛林公爵弗朗茨·斯蒂芬随后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6],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再次回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最后,英国的调解促成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大公国和萨克森选帝侯国之间的《德累斯顿和约》。和约中,普鲁士王国承认弗朗茨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大公国相互认可彼此所获领土。在这里,我们不打算继续谈论这场在低地国家和意大利王国发生的战争。尽管得到英国的支持,甚至还有行至莱茵河的俄罗斯帝国援军的支持,玛丽亚·特蕾莎的军队还是被击败了。1748年,参战各国签订《第二亚琛和约》,终止了一系列战役。玛丽亚·特蕾莎将上诺瓦拉和维杰瓦诺割让给撒丁王国,把帕尔玛、皮亚琴察和瓜斯塔拉割让给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然而,除丧失西里西亚之外,奥地利大公国各省仍完好无损。

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

兼并西里西亚使腓特烈大帝在波希米亚边境占据了有利地位。俄罗斯帝国已开始参与欧洲事务。在未来维也纳和柏林之间发生的争端中,奥地利大公国与俄罗斯帝国的结盟将发挥重大作用。从1746年起,奥地利大公国和俄罗斯帝国就签订了防御同盟条约。根据该条约,两国保证各自提供一支由六万人组成的军队,以防腓特烈大帝攻打波兰、奥地利大公国或俄罗斯帝国。

文策尔·安东

然而,只要法兰西王国与自己为敌,奥地利大公国就不能确定是否能保留自己拥有的西班牙或意大利属地。1753年,玛丽亚·特蕾莎接见了一位杰出的人物——文策尔·安东,正是这位伯爵成功地结束了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长期敌对状态,并使维也纳和凡尔赛之间达成了明确和解。1711年,文策尔·安东出生于维也纳一个波希米亚贵族家庭。文策尔·安东最初打算成为一名神父,但哥哥的死把他抛回了世俗世界。文策尔·安东曾在维也纳大学莱比锡大学和莱顿大学学习,还去过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和意大利。文策尔·安东娶了施塔恩伯格家族的玛丽亚·欧内斯廷·冯·施塔恩伯格,即保卫维也纳的领袖的后裔。文策尔·安东很早就开始从事公共服务。查理六世统治期间,文策尔·安东曾是帝国议会议员;玛丽亚·特蕾莎一上任就交给他几项外交任务,先是派他到意大利,然后到布鲁塞尔,最后到英格兰。在这些地方,他展示了非凡的才能。文策尔·安东代表奥地利大公国签订《第二亚琛和约》,并于1751年到1753年担任奥地利大公国驻巴黎大使。一回到维也纳,文策尔·安东就急切地向玛丽亚·特蕾莎指出与法兰西王国结盟的必要性。文策尔·安东认为,法兰西王国可以立即向奥属尼德兰、莱茵河和意大利派遣军队,法兰西王国并不是奥地利大公国最危险的敌人,如果可能,应该与法兰西王国结盟。尽管遭到弗朗茨一世和议会多数成员的反对,但他还是决定与法兰西王国结盟。文策尔·安东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同时,负责外交事务。从那时起,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奥地利大公国与法兰西王国的和解。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各盟国中,奥地利大公国与法兰西王国的竞争占主导地位。然而,当时,英法两国正处于一场殖民争端中;奥地利大公国很难指望既得到英国的支持,又与法兰西王国结盟。文策尔·安东本打算保持中立,但很快他就决定,与法兰西王国结盟将更有利于对抗腓特烈大帝。此外,由于担心汉诺威的安全,英国也向文策尔·安东表示了友好。经过多次的外交努力,文策尔·安东终于成功地促成了奥法联盟,联盟细则在两次《凡尔赛条约》中都有所涉及。其中第二个条约被称为《第二次凡尔赛条约》,于1757年5月签署。这是奥地利大公国与法兰西王国达成的最有成就的协议之一。对玛丽亚·特蕾莎和她那有才干的大臣文策尔·安东来说,这是一次重大胜利。法兰西王国承诺提供一支由十万五千人组成的庞大军队支持奥地利大公国,并在战争持续期间每年向奥地利大公国提供一千二百万弗罗林的补贴;法兰西王国只要求得到荷兰的部分领土作为回报。奥地利大公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久,直到普鲁士王国被打败,奥地利大公国重新占领了西里西亚和以前的意大利领地。俄罗斯帝国已经加入奥法联盟,《凡尔赛条约》标志着各个列强原有的结盟被打破,因此,将它的签订称为“外交革命”再合适不过了。

据说,玛丽亚·特蕾莎急于与路易十五保持友好,便直接与蓬帕杜尔夫人取得联系,并给她写了一封信,称她为“亲爱的朋友和漂亮的表妹”。骄傲的玛丽亚·特蕾莎从没有说过这样的话。1763年10月10日,玛丽亚·特蕾莎在写给萨克森女选帝侯玛丽亚·安东妮亚的信中说:“如果你认为我们曾和蓬帕杜尔夫人有关系,那么你错了。我们没有给她写过一封信,也没有通过她让我们的大臣接受过一次召见。与其他所有人一样,他们只不过是向她献殷勤,但从没有建立亲密关系。这种斡旋不是我的风格。”然而,玛丽亚·特蕾莎曾非常渴望与法兰西王国的谈判能成功。

路易十五

蓬帕杜尔夫人

科林战役

罗斯巴赫战役

1757年5月,腓特烈大帝接到联军进攻的消息,便立即进军萨克森,占领了德累斯顿,然后攻入波希米亚,并一直推进到布拉格。但在布拉格,科林战役[7]的失败迫使腓特烈大帝撤出波希米亚。腓特烈大帝发现利奥波德·约瑟夫·冯·道恩[8]元帅是一位非常强大的对手。腓特烈大帝诸事缠身,西受法兰西人的逼迫,东受刚刚占领东普鲁士的俄罗斯人的威胁,南受重新进入西里西亚的奥地利人的紧逼,似乎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不过,腓特烈大帝在罗斯巴赫战胜了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联军,使自己摆脱了迫在眉睫的危险。1757年12月,腓特烈大帝从罗斯巴赫赶回西里西亚,在洛伊滕大败奥地利军队。在战争中,腓特烈大帝经历了一系列的胜利和失败。在这些胜利和失败中,尽管棋逢对手,压力巨大,他却像一头陷入绝境的狮子一样,从一个对手冲向另一个对手,逐渐耗损自己的力气。1760年,腓特烈大帝仍在牵制他的对手。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9]退出奥地利大公国对抗普鲁士王国的联盟。法兰西王国与英国展开谈判。玛丽亚·特蕾莎害怕对抗强大的普鲁士军队时孤军作战,便在1763年同意了《胡贝图斯堡和约》。奥地利大公国同意腓特烈大帝保留西里西亚。作为回报,腓特烈大帝承诺在即将到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选举中给约瑟夫大公[10]投上一票。

洛伊滕战役

霍赫基希战役

库纳斯多夫战役

七年战争给奥地利军队上了极好的一课,其军力在此次战争中得到了很大提升。七年战争中,表现勇敢和极具才干的将军有利奥波德·约瑟夫·冯·道恩,他在维也纳组织了“军官学校”,并让人们想起了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伯爵采用的严酷措施;还有利沃尼亚人恩斯特·吉迪恩·冯·劳登,他曾提出要为普鲁士王国国王效劳,却遭到拒绝,此后便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役,赢得了至今仍未被遗忘的荣耀之名;此外,还有两名爱尔兰人,即布朗莱西。科林、霍赫基希、库纳斯多夫和马克森的胜利表明,奥地利大公国将被列入欧洲军事国家之一。此后,各大国都急于与玛丽亚·特蕾莎结盟。

《胡贝图斯堡条约》签订前不久,弗朗茨一世驾崩。在与玛丽亚·特蕾莎的婚姻里,弗朗茨一世有不少于十六个孩子。通过这些孩子的婚姻,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与欧洲许多统治家族结成同盟。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嫁给了萨克森的阿尔贝特·卡西米尔;玛丽亚·阿马利娅嫁给了帕尔玛公爵斐迪南;玛丽亚·卡罗琳嫁给了两西西里国王斐迪南一世;奥地利-埃斯特大公斐迪南·卡尔则娶了摩德纳女继承人玛丽亚·比阿特丽丝。这些联盟使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对意大利事务的兴趣变得更浓厚。1770年,玛丽亚·安东妮亚(即玛丽·安托瓦内特)与法兰西皇储路易·卡佩[11]的联姻,似乎会使文策尔·安东促成的波旁王朝与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联盟永久化。玛丽亚·特蕾莎同准王后玛丽亚·安东妮亚和奥地利大公国驻法兰西宫廷大使弗洛里蒙·克劳德之间的通信被保留了下来。这些信体现了玛丽亚·特蕾莎对维持两国友好关系的极大兴趣,也展现了玛丽亚·特蕾莎的极佳品格,无论是作为君主还是作为母亲。

1765年,弗朗茨一世驾崩后,儿子约瑟夫二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玛丽亚·特蕾莎与约瑟夫二世进行了政权交接,并把军权交给他,但他在国家政权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不比他父亲大。

尽管奥地利一直处于腓特烈大帝制造的麻烦中,但玛丽亚·特蕾莎还是为各邦国的繁荣和王朝的辉煌感到骄傲。维也纳政府没有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不久便通过一项新的兼并来弥补西里西亚的丧失。多年来,波兰不断地陷入无政府状态。可悲的君主选举制加上这种混乱而不讲究政府主义的贵族体系只能使这个国家处于外国统治之下。自由否决权或者说贵族个人否决法律的权利,使立法变得不可能,实际上是使无政府状态合法化。因此,多年来,波兰完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波兰社会是由贵族和农奴组成的,然而,大多数贵族也穷困潦倒,不存在中产阶层。野心勃勃的邻国不需要任何借口就可以干预波兰的事务。毫无疑问,玛丽亚·特蕾莎不会策划瓜分波兰的阴谋,但当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准备凭借真实或假象的权利对波兰宣称主权或想要征服部分波兰王国时,她很容易就被说服了。

当然,第一个想到瓜分波兰的人是腓特烈大帝。1772年,在俄罗斯人战胜土耳其人后,腓特烈大帝提议俄罗斯帝国获得波兰作为赔偿,奥地利大公国则须从中调停。这个计划很容易就赢得了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支持。在与腓特烈大帝进行两次会晤后,约瑟夫二世也表示支持这个计划,同意奥地利大公国应参与瓜分波兰。然而,玛丽亚·特蕾莎一开始非常担心这个计划,因为这有悖于她那颗虔诚之心。在给奥地利大公国驻柏林大使的信中,玛丽亚·特蕾莎写道:“我承认,如果一件事既不符合正义也不能产生效用,甚至让我觉得没用,我就会难以抉择。我们有什么权力去掠夺一个无辜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乐意捍卫自己的利益并乐于帮助他国。为什么在维持北方势力平衡问题上要如此费神费力,还吵吵嚷嚷地进行各种威胁?在我看来,不与其他大国保持步调一致就不能得到任何好处,这是最说得过去的理由,但这似乎不足以甚至不能成为一个体面的借口,让两个没有正义感的篡夺者联合起来,无缘无故地毁灭第三个国家。我不理解这样的政治策略。如果两个篡夺者利用自己的优势压迫一个无辜的国家,那么就会又有一个国家,不管是为未来考虑,还是为顾及目前的本国形势,都会模仿这两个簒夺者,做出同样的勾当,这让我难以接受。如果我们突然与极力反对的有这种不义行径的国家结盟,那么法兰西、西班牙和英格兰会说些什么呢?那将使我在位三十年所做的一切成为谎言。让我们努力削弱他们的自命不凡,而不是考虑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与他们共享国土。让我们假装软弱而非不诚实吧。”

玛丽亚·特蕾莎再次试图解释迫使她同意瓜分波兰的原因,她写道:“为了我们的安全,也为了整个欧洲的利益,我们只能通过保留那部分存在争议但确实属于我们的土地,来制衡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不断增长的权力,尽管我对此感到遗憾。”从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已消除了玛丽亚·特蕾莎的顾虑。

玛丽亚·克里斯蒂娜(www.xing528.com)

萨克森的阿尔贝特·卡西米尔

玛丽亚·阿马利娅

帕尔玛公爵斐迪南

玛丽亚·卡罗琳

两西西里国王斐迪南一世

玛丽亚·比阿特丽丝

玛丽亚·安东妮亚

瓜分波兰的条约于1772年7月25日签署。据说,在决定通过该条约的报告下面,玛丽亚·特蕾莎写了几句话:“同意,因为那么多聪明和有学问的人都希望这样做,但在我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将会看到,今天我们对所有圣洁和正义之事的践踏,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迄今为止,人们并未找到这些话的原文。这些话很可能是杜撰的。上面引述的文本及玛丽亚·特蕾莎致奥地利大公国驻法兰西宫廷大使弗洛里蒙·克劳德的一封信中展现了瓜分波兰后玛丽亚·特蕾莎的真实情感。玛丽亚·特蕾莎为自己卷入这一事件感到遗憾,因为她从中得到的好处太少了。在谈到同谋时,玛丽亚·特蕾莎写道:“他们确实在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对此,我无法释怀。唯一能让我抚慰自己良知的是,我一直反对这种邪恶的瓜分,这简直太不公平了,我反对与这两个恶魔结盟……我已经屈服了,我不想发动战争,但这与我的理念完全相反。我希望在我死后奥地利大公国不会受到影响。”

瓜分波兰

然而,玛丽亚·特蕾莎给文策尔·安东写信说:“当我所有的领地受到威胁时,我对自己拥有的权力和上帝的帮助充满了信心。但在这件事上,不仅正义之声向天堂控告我们,所有的公平和理智也都在反对我们。我意识到,在我一生中,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痛苦的了。我们用部分波兰、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换取了我们的荣耀和声誉,我们给全世界树立了一个怎样的榜样啊!我看得清清楚楚,我孤身一人,再也折腾不动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忍着内心的剧痛任由这件事发展。”谈到玛丽亚·特蕾莎的痛苦时,腓特烈大帝带着惯有的玩世不恭,用一种完全不同的口吻说:“她老是哭哭啼啼的。”这些话确实道出了玛丽亚·特蕾莎的真实表现,但她说的话至少是真诚的:“我们希望与普鲁士王国一起分担,同时希望自己诚实。”

玛丽亚·特蕾莎的预感已部分实现。获得加利西亚给奥地利政府带来诸多尴尬。然而,经过一场意想不到的变革,波兰人如今已成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忠诚的臣民。

一旦决定瓜分,就必须找一个可行的借口来实施。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女王玛丽亚·特蕾莎援引了这两个王国在波兰领土上可能拥有的某些虚构或真实的权力。1770年,玛丽亚·特蕾莎对齐普斯郡的十三个城镇宣称主权,这些城镇曾在1412年被承诺给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隆。这种承诺一直持续了三百五十九年。1772年11月5日,玛丽亚·特蕾莎以匈牙利女王的名义正式占领了这些城镇,并要求这些城镇向其进贡。

1772年9月,奥地利大公国再次重申主权。玛丽亚·特蕾莎占领了新领地,“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已决心在波兰王国的某些地区行使他们古老的权力”。一份特别宣言宣布匈牙利王国对小俄罗斯[12]和波多利亚拥有的权力,以及波希米亚王国对奥斯威辛和扎托尔国拥有的权力。因此,奥地利大公国获得了波多利亚的红俄罗斯,桑多梅日和克拉科夫的巴拉丁领地及含有丰富盐矿的维利奇卡和博赫尼亚,这些地方加起来,面积达一千五百平方英里,人口达二百五十万。

这些新获得的领地被正式命名为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的国王头衔已被匈牙利国王继承。玛丽亚·特蕾莎尽管出于一片真心,但还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把这些重新吞并的地方归为匈牙利王国或波希米亚王国。玛丽亚·特蕾莎惧怕匈牙利王国或波希米亚王国的独立精神,因此,她将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变成了奥地利大公国的直属领地。新王国的首都设在伦贝格。1773年,一份皇家敕令规定了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的政权管理。1773年12月,各领主、神父、贵族和资产阶级宣誓效忠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政府管理权被委托给神圣罗马帝国的官员。1775年,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被划分为十八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都设有一所师范学校,以利于德语的传播。德语是行政当局使用的语言,虽然各地仍保留着宫廷用语拉丁语。各领地组织形式以波希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的领地组织形式为基础。关于瓜分波兰这件事,约瑟夫二世比母亲玛丽亚·特蕾莎更有兴趣,并没有母亲那样的顾虑。1778年,约瑟夫二世访问了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毫无疑问,此次访问是为了研究德意志化体制取得的成效,并打算将这一体制应用到其他邦国。

签订《库楚克开纳吉条约》

另一个不及加利西亚的重要兼并是对布科维那的兼并,这是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的结果。自《贝尔格莱德条约》签订以来,奥地利大公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直相安无事。但当俄罗斯帝国的军队占领克里米亚并靠近多瑙河时,玛丽亚·特蕾莎变得不安,便在匈牙利集结了一支军队。早在1772年,玛丽亚·特蕾莎就坚持要介入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战争。1774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了重要的《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奥地利大公国趁机占领摩尔达维亚的某些地区。关于这种突然占领,奥地利大公国的辩护理由并不比被授权瓜分波兰的理由好多少。这些被占领的领土对奥地利大公国来说很重要,因为这些领土打通了加利西亚和特兰西瓦尼亚,毕竟曾属于波多利亚的摩尔达维亚的部分领地现在已成了奥地利大公国的属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提出抗议,而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要求奥地利大公国做出解释。但没有盟友支持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得不投降,并于1775年签订了割让条约。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割让的领土共约一百八十九平方英里,包括四个集镇和约六十个村庄,但从战略角度来看,这非常重要。摩尔达维亚大公国在此次割让中被瓜分,所以摩尔达维亚大公吉卡·格里戈雷三世企图阻止居民宣誓效忠,却被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下令扣押并斩首。然而,罗马尼亚人仍效忠吉卡·格里戈雷三世,并将其视为维护独立的殉道者。布科维纳主要居住着罗塞尼亚人和罗马尼亚人组成。1875年,奥地利政府在切尔诺维茨建立了一所德意志大学,以庆祝对其兼并一百周年,同时,希望能加速该地的德意志化进程。

就这样,玛丽亚·特蕾莎和儿子约瑟夫二世承继腓特烈大帝征服西里西亚时开创的领土扩张的先河,也开始对土地进行瓜分和占领。在瓜分和占领土地这些事情上,约瑟夫二世与腓特烈大帝有着相同的原则。1777年,巴伐利亚选帝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最后一位成员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约瑟夫去世。约瑟夫二世向各选帝侯提出一项主张[13],并决心在必要时以武力来维持这一主张。巴伐利亚的合法继承人,即巴拉丁选帝侯卡尔·特奥多尔受到奥地利大公国的威胁,惊恐万分,便同意签署了一项条约,而这项条约只给他留下不到一半的巴伐利亚土地。

腓特烈大帝害怕奥地利大公国的扩张,便率军攻入波希米亚。这场战争[14]无力地进行着,并无什么军事重要性。奥地利人将这场战争称为“李子大战”,德意志人称其为“马铃薯战争”。而习惯了军事大战的恩斯特·吉迪恩·冯·劳登则对这场“政治野兽战争”抱怨不已。1779年,法兰西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的调解促成了《泰申条约》的签订。根据该条约,玛丽亚·特蕾莎只保留巴伐利亚的因河地区。签订《泰申条约》是玛丽亚·特蕾莎在位期间的最后一项外交行动。不久,1780年,玛丽亚·特蕾莎驾崩,留下了一个比她在位前面积更大、实力更强的奥地利。

【注释】

[1]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1677—1766)曾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二立二废)、洛林公爵(1738—1766)和神圣罗马帝国伯爵(皇帝腓特烈三世授权给莱什琴斯基家族)。——译者注

[2]夏尔·路易·奥古斯特·富凯(1684—1761),法兰西元帅和政治人物,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尼古拉·富凯之孙。早年进入军队,他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因功于1748年晋升法兰西元帅。——译者注

[3]玛丽亚·阿马利娅(1701—1756),玛丽亚·特蕾莎父亲查理六世哥哥约瑟夫一世的女儿。——译者注

[4]阿尔布雷希特五世(1528—1579),1550年到1579年,任神圣罗马帝国巴伐利亚公爵。孙子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是查理七世的曾祖父。——译者注

[5]1741年7月,法兰西、西班牙和奥地利签订《宁芬堡条约》,查理七世通过该条约保证自己可以得到相应的军事援助,并在随后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成功占领布拉格,被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译者注

[6]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译者注

[7]科林战役,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57年6月18日发生的战役,以奥地利军队胜利而终结。——译者注

[8]利奥波德·约瑟夫·冯·多恩伯爵(1705—1766),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担任奥地利陆军元帅。——译者注

[9]彼得三世(1728—1762),1762年成为俄罗斯帝国沙皇,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的卡尔·腓特烈和安娜·彼得罗芙娜之子,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本是德意志人,因此几乎不会说俄语。——译者注

[10]即约瑟夫二世(1741—1790),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奥地利大公,1765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是玛丽亚·特蕾莎与弗朗茨一世的长子。——译者注

[11]即路易十六(1754—1793),原名路易-奥古斯特,亦名路易·卡佩,法兰西国王。1774年即位,1793年1月21日被送上断头台。——译者注

[12]小俄罗斯,俄罗斯及俄语历史上曾使用的一个政治和地理术语,指20世纪前囊括如今乌克兰大部分的一片土地。——译者注

[13]此处指在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约瑟夫去世后,约瑟夫二世利用巴伐利亚选帝侯继承问题的机会,试图用部分的南尼德兰来交换下巴伐利亚,以扩大奥地利的势力。——译者注

[14]此处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1778—1779),是普鲁士与奥地利因巴伐利亚王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战争。战争时,双方都忙着在波希米亚收割马铃薯,因此,这场战争又叫“马铃薯战争”。——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