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因素对中国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中国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社会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期,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巨大冲击,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失衡和心理问题。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进入竞争型社会,竞争意味着有人会胜出,有人就会被淘汰。

社会因素对中国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

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基本上是从2000年后开始的,2000年入校的学生基本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从那个时候开始,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严重程度逐年在提升。但是相关研究却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3]。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另一方面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社会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期,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巨大冲击,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失衡和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竞争文化导致压力增加。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中国进入竞争型社会,竞争意味着有人会胜出,有人就会被淘汰。这样的竞争文化也体现在了学生的学习上,“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就是这种竞争文化最真实的反应。这种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快速上升,20世纪80年代,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左右,而到了2005年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17.5%。(www.xing528.com)

2.价值方向的多元化与“包办式”的教养方式产生矛盾。从整个社会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我们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从小环境来看,大学以前,有些学生处于家长和老师的控制之下,所有的事情都有家长和老师安排好,中国父母、老师这种包办式的教养、教育方式使孩子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一旦进入到大学这种相对宽松和自由选择的环境,他们就感到困惑、迷茫,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3、社会不良现象的增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腐败现象、贫富差距加大、不公平竞争等社会现象的增多,冲击着学生的心理,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有些学生之所以选择读法学专业,是因为他们家庭遭受过不公正的对待,他们读法学的目的就是将来有机会给家人伸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