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文章的文眼,理清线索

寻找文章的文眼,理清线索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抓住“文眼”进行分析,就能顺势牵出一条线来,让文章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于我们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文中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章的文眼,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下的心情。一篇散文如果找到了“文眼”,循着它一路走来,线索脉络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寻找文章的文眼,理清线索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文章的)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3],当代语文教育名师于漪也说:“就文章而言,‘睛’是精粹所在,得神之处,它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来表现。这些词句或在气势上牵动全篇,或使描绘的境界突出,或将包含的情意挑破,或把深遽的见解点明。拎之,通篇皆活,意味隽永,情趣横生,给教学增添色彩。”[4]由此可见“文眼”是文章的精魂所在,是全篇艺术构思的焦点所在,是文章的“气韵”,举足轻重。抓住“文眼”进行分析,就能顺势牵出一条线来,让文章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于我们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

抓文眼,首先要找准文眼,一般来说,散文的文眼常在开头或结尾,诚如李渔在《闲情偶寄》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舍去”,而“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邃别。”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文中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章的文眼,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下的心情。以下朱自清所写的荷塘,都是在他的这种心情笼罩之下所见到的荷塘,路是“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所见的荷塘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路边的景色是“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无论描绘荷塘小径的寂寞、幽深,还是荷塘景色的朦胧、淡雅,都是与作者内心的苦闷与矛盾相一致的,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景物来呈现自己孤身‘独处’的妙处与悠然自得的心情,从而层层映衬“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切景物都是带着作者的感情色彩的荷塘,情感是这片荷塘的生命,唯有了解作者的情感,我们才能还原当时的荷塘。

一般来讲“文眼”就是全文思想的核心和关键。一篇散文如果找到了“文眼”,循着它一路走来,线索脉络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就散文来讲,其线索有的是一条,有的是两条,有的是明线,有的是暗线,有的一明一暗互相交织。抓住了线索,就是抓住了写作的思路,领教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本领。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www.xing528.com)

还说这篇《荷塘月色》,此文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是作者行走的路线;另一条是作者的心情,从“不宁静”到“求静”,从“求静”到“得静”,从“得静”再到“出静”,继而回归现实的感情变化来行进的。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若能以“文眼”说开去,以探究“文心”的气象和奥秘,那么文章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写作思路。

如果能将上面所述,通过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会更清晰明了。如下图:

值得注意的是,“文眼”只是辅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工具,并非一个硬性的指标。“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细节、一景一物,甚至一缕情丝。“文眼”不是每篇文章都必须有的,因此也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