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作用深入探析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作用深入探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仅仅强调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分裂与统一虽然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中国传统文化资产丰富,因其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出丰富的多元状态。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作用深入探析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仅仅强调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一)疆域的辽阔与完整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意识和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辽阔的疆土,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分裂与统一虽然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于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具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反而生生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二)外部封闭隔绝形成了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中国地理环境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由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将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南面是大海,形成了一种与外界半隔绝的状态,也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著名学者冯天瑜在《中国古文化的土壤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大陆型文化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大陆型文化,大陆型文化所面对的外在地理环境较为稳定,所以较为保守、缺乏创意创新和想象力,从而形成了自我封闭、向心凝聚、独立自主、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自鸦片战争以后,门户洞开,国人觉悟到要向先进的文化学习。当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文化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文化的开放与封闭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文明的发源地及接受者的态度。(www.xing528.com)

(三)多样的地形气候造就了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第一阶梯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阶梯为青藏高原向东,向北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主要由盆地高原组成,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第三阶梯位于我国东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第三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属于近海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和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一方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此种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气候进入大陆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此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温床。中国传统文化资产丰富,因其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出丰富的多元状态。至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例如,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以两湖为中心的荆楚文化,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以陕西为中心的关中文化,以山西为中心的三晋文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