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与大人共同带来快乐

阅读与大人共同带来快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编教材发行后,“和大人一起读”这个第一次出现的栏目引发了高度关注。况且,“和大人一起读”的名字,本身就具备超级亲和力。梳理完八篇教材内容,我们很明显地发现:“和大人一起读”就是在传递一种快乐的理念——阅读,真快乐啊!教材提倡“和大人一起读”,从此阅读应该以一种合作的姿态。

阅读与大人共同带来快乐

统编教材发行后,“和大人一起读”这个第一次出现的栏目引发了高度关注。所有的“第一次”必定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况且,“和大人一起读”的名字,本身就具备超级亲和力。2017 年开始全国统一的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改其生冷的面孔,用这样口语式的命名,也属于破天荒的。至此,借助“教材”这一平台,我们很高兴地让“阅读”这件事“转正”了,从原先的“可做可不做”,转化为“一定要做”;“一起来做”;“务必做好”。

各种对“和大人一起读”的解读,更让我们欣慰。不少专家很敏感地发现其中的关键字眼。例如,何谓“大人”?老师、家长、同伴、社区志愿者……都可以成为大人。“一起读”的“阵营”相当庞大,这给原先在为倡导阅读而孤军奋战的老师们太多安慰。又如“怎么读”?朗读、表演读、分角色读、伙伴共读、思维导图引读,各种读都在这个板块教学中一展身手。读与写,读与活动,读与体验等各种阅读策略,都在这个板块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教师的专业精神和执教能力。

我们几乎可以认定——和大人一起读,势必带来美好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但在欣喜之余,我的心头隐约感觉到一份凝重。

当一个新生事物降临到我们身边时,无疑将引发高度关注。而正是这种过度的重视,有可能让我们忽略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走向偏激。如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为什么要出发。”应该冷静地思考:教材编撰者设计“和大人一起读”的初心是什么呢?在语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我们进行这个板块的教学时过于技术化,会带来预期的结局吗?

儿童从一年级开始,进入系统化、课程化、体制化的学习,这无疑是比较漫长的历程。起步时,一切都是懵懵懂懂的“初始化”状态,此时是不是更应该去技术化,崇尚自然?教学,就是要因循规律,照顾到儿童,把“和大人一起读”的进展步子放小一点,节奏放慢一点,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优雅、从容。我用整体观照的思路,纵览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八次“和大人一起读”的教材设计,发现“快乐”这一不变的核心元素贯穿始终。

第一次读《小兔子乖乖》,多么简单的儿歌,在进入小学之前基本已经耳熟能详,这一次和大人一起读,就读个开开心心吧,教师们,请不要用过度的读的技法遮蔽了欢乐;《剪窗花》也一样,借助刚学的拼音,读得顺顺畅畅吧,一边读,脑海里一边有图像,快乐就诞生了;《小鸟念书》更有趣了,小孩发现小鸟念错的同时,不禁感到由衷的快乐,原来错误也能带来乐趣啊;《小松鼠找花生》不妨配合着插图读,了解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还能普及一些科学小常识呢;《拔萝卜》是非常经典的童谣,“三次反复”的结构在这一篇中出现,让小孩在富有节奏的多次诵读中,隐约感觉到反复的表达魅力,快乐,在“哎呦……哎呦……”的号子声中传递;《谁会飞》,用问答的方式让小孩知道,原来每个小动物都有各自的本事啊,读的时候可以你来问,我来答,快乐互换;《猴子捞月亮》自不必说,那就是一个“老掉牙”的经典传统故事啦,也许爷爷奶奶们,早就在小孩睡觉时讲过无数遍,此时的读,就让小孩说故事吧;最后的一篇叫《春节童谣》,读到这一篇的时候,就要过年啦,联系即将来临的春节,借助口耳相传的歌谣,读一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过节习俗,真是惬意啊,之后呢,当然就是欢欢喜喜地过年喽。

梳理完八篇教材内容,我们很明显地发现:“和大人一起读”就是在传递一种快乐的理念——阅读,真快乐啊!而我们所主张的“大人如何指导”“阅读怎样实施”“技法如何植入”“阅读后资料怎样收集整理”等精致化教学,与“一定要快乐”的纯粹阅读理念,并不吻合。一年级儿童接触语文,不管是教材的哪一个板块,我们在执教前都要“三思”:其一,想一想大局,语文起步该怎么教?其二,想一想儿童,小孩学习是什么样?其三,想一想当下,怎么做,教师不累,小孩不怕?(www.xing528.com)

三思而后行,我们发现不妨切换一个角度,从被大家忽视的“和”字,来看一看“和大人一起读”究竟该是什么样。“和”,作为连词,表示的是“与”的意思;作为动词,指“连通”;作为形容词,则描述“和谐”“平缓”的状态。从“和”的三个词性来探寻“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本初面貌,我们再次确证——“和大人一起读”,编撰者的意图在选文中就已体现,就是要让小孩在阅读中感到快乐。

秘密,即将在三个词性的解读中透露无疑。

第一,作为连词“与”来看,“和”展示了阅读应有的姿态。教材提倡“和大人一起读”,从此阅读应该以一种合作的姿态。参与的人并肩进行,团队共进,多人协作,分享智慧,共享快乐。从起步开始,我们就让阅读不再孤立,让阅读融入家庭、社会、个人等各种力量,让全社会都来重视教育,重视阅读,让全民阅读通过教材的推广得到贯彻落实。这正是一种预期的美好社会姿态。所以,执教这个板块,教师大可以放手,让家庭来参与,让父母也享受“和小孩一起读”的乐趣。他们可以不专业,但与孩子间有亲情,阅读因而成为家庭联系的新纽带。我们承认阅读本质上是一个人的“私密享受”,但请一定不要忽视学校教育体系中以教材样态出现的“阅读”,“团队化”应该是其与个人自由阅读的差别所在。

第二,作为动词“连通”来看,“和大人一起读”就是一种召唤。以“阅读”为媒,召唤各种力量,让学校连通社会、家庭,连接一切可以兼容的元素,共同参与到儿童阅读这件事上来,让阅读成为一种全民互动,成为儿童生活中与他人交际交往的特殊形式。有了“和大人一起读”,今后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交往叫“阅读”。执教这个板块,我们可以鼓励小孩之间以读会友,相互分享阅读体会,交换阅读信息。例如,“我读了这本书,你也读书了这本书,所以我们是好伙伴”;又如,“我喜欢这本书,你也喜欢这本书,于是我们有了共同的喜好,我们是好朋友”。我们相信,中华民族会因为这一代孩子的整体阅读格局的改变而越发强大。阅读储备的厚实必将带来民族的振兴。从这个角度来看,“和”犹如一种神奇的力量,以书为媒,以读为行动,召集所有能够参与的人聚拢在文化的传承的旗帜之下。那么,所谓的“大人”也应该有所变化:“大人”可以是老师、父母、兄长、亲属、社区伙伴,“大人”也可以是小孩本人。当他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们阅读的时候,他就是“大人”。每个人都是可以“一起读”的“大人”,阅读不就成了朋友相聚的其乐融融的美满生活了么?有了这样开放的教学观,“和大人一起读”就不应成为一种课堂操作,而应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鼓励随时随地和任何人共享式阅读。

第三,作为形容词的“和”,还提示“和大人一起读”本就应该慢慢来,不着急;缓步行,持续长。阅读,就是逐渐养成习惯的过程;阅读,就是伴随生命成长的舒缓。当我们主张阅读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一下子要都读起来”“一下子要读得很多”“一下子要读得很快”“一下子要读得很深”,更可怕的是“读完还要写出好文章”“读后能做出好图表”。当我们急着看到结果的时候,“和”的平缓、舒适就被破坏了。所以,我们不主张教师在这个板块中实施阅读检测,不提倡进行阅读考查,不希望把阅读这件事复杂化,组织各种各样的评估。不妨让“和大人一起读”变得自然一些,自由一些,自如一些。小孩处于一年级,我们完全可以放慢脚步,因为一切才刚开始。慢慢走,欣赏啊!注重日积月累式的阅读,我们就会看到美好的未来。缓和推进,才是迈向美好的正道。急于求成,很可能走向偏门。

“和大人一起读”,其实就是让小孩借助阅读感受快乐;就是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阅读,关注教育;就是让语文学科通过阅读,连通生活,实现全人类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