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官印移交制度及南朝印章制度的变化

官印移交制度及南朝印章制度的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南朝宋时,产生了官印移交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互相融合是一大历史特点,这在印章制度上,也有体现。在南朝之前,无论南北政权的印章制度,都以承袭汉制为主,其风格与东汉末期的风格接近。除了印面内容与文字外,这一时期印纽也有一些变化。[9]魏晋南北朝对于汉印的龟纽依旧沿用,但形制有了一些变化,到南朝时,龟纽才逐渐消亡。

官印移交制度及南朝印章制度的变化

前文已经谈过,秦汉时各级官僚机构基本是以个人开府的方式组建。隋唐之时,政府组织则开始了全面的机构化。所以秦汉官员有印而官署无印,隋唐时官府方有印。这一用印制度的流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现端倪。在南朝宋时,产生了官印移交制度。

考察典籍,可以看到这一制度的产生,其一是因为官制上进行了改革,其二则是因为印章的反复铸造,带来了很多不便。南朝宋时,名士孔琳之就曾对上有过建言:“夫玺印者,所以辨章官爵,立契符信……今世唯尉一职独用一印,至于内外群官,每迁悉改……而终年刻铸,丧功消实,金银铜炭之费,不可称言……愚请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若新置官,又官多印少,文或零失,然后乃铸。”[8]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变革在印章上的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互相融合是一大历史特点,这在印章制度上,也有体现。魏晋时期,颁发给少数民族政权的官印,较之前代有了很大数量的增长。大致来说,魏晋时期颁给少数民族政权的印章有如下几个特点:

1.首字多有“魏”或“晋”字,以标明至高无上的权威

2.官印中多有族名。

3.赐给为朝廷征战有功的少数民族首领印多用“率众”“率善”“破虏”等字样,对归附投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多赐带有“归义”字样。

4.印钮多为驼钮。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长期割据,政权更迭频繁,从印章制度上而言,是比较混乱的一个时期。各个政权建立的印章体系实际都不完善,除了上文所述的一些革新外,还有对于前代的继承。只是在缺乏强大中央集权的情况下,这种继承往往显得粗疏荒略。

在南朝之前,无论南北政权的印章制度,都以承袭汉制为主,其风格与东汉末期的风格接近。三国时期的官印,传世的以武职官印为多,因制度不尽相同,故形制上也有一些差异,如魏官印五品以上官秩的例用五字称“章”,五品以下的则用四字称“印”。

西晋官印趋于整饬,笔画方整。至于十六国的印章,虽然十六国政权多由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建立,但其进入中原以后逐渐被汉化,所以十六国的印章也基本承续了魏晋传统。

总体来说,从曹魏东晋,流传下来的印章呈现逐渐荒疏的迹象,这也是后人对此一时期印章诟病颇多的原因。除了印面内容与文字外,这一时期印纽也有一些变化。前文在汉印制度中,整理了汉代的印纽。在汉代较高级别的官员中,上至太子,下到御史、郡守,除了诸侯王与少数民族首领用橐驼纽外,皆用龟纽。

根据出土的历史实物考察,官印中的龟纽大致起源于西汉文景时期。

今天能见到的最早龟纽官印实物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轪侯之印”,汉代官员之所以佩戴龟纽,大致是因为“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9]

魏晋南北朝对于汉印的龟纽依旧沿用,但形制有了一些变化,到南朝时,龟纽才逐渐消亡。东晋之后,南方政权经历宋、齐、梁、陈四朝,420年,东晋将军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南朝宋,其称帝后在印章性质上大多继承了东晋的印章形制,部分印章直接继承了汉晋体系的印纽。龟首向上,龟身长背部扁平,略显低矮,造型简单质朴,龟体两侧边缘大多平齐,龟腿铸造清晰,龟背甲片纹饰简单,有部分印章光洁没有对龟背进行纹样装饰。印面增大,印台增高。对比汉代官印,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在印章的制作工艺上,有明显减退,其印章已经无汉代风采。

对于此,史书中也有记载,《梁书[10]上便有一则说:“莹将拜,印工铸其印,六铸而龟六毁,既成,颈空不实,补而用之。”六次铸造都不成功,铸成之后,龟的脖颈空洞,需要修补才能使用,足见此时印章制作工艺之衰败。(www.xing528.com)

王献唐在(1896—1960,字献堂,山东日照人,著名学者,曾任职故宫博物院。)《五灯精舍印话》中对此评论为:“凡此殆由习尚运会使然,佩带者多,则冶铸者众,不期而翻新斗巧,以全力赴之,逐成极盛。魏晋以下,人不佩带,间制一二,为钤识之用,亦属无多,用者少印业亦随而衰落,愈演愈烈。”他将这种衰退归结为使用者少,制作者少,显然并不合适,可谓只见表象而忽略了根本。这种衰退,主要还是因为政权更迭频繁,很多制度来不及建立巩固便已消亡。

放在整个历史中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晦涩暗淡的,虽然有很多闪耀光辉的时刻,但整体始终称不上辉煌,或者说这是中国历史上蛰伏的一段时间,而当这种蛰伏蓄力后,终将迎来盛大的回归。隋唐之际,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光时刻,其在印史上的体现,更是开启了后续的时代。

【注释】

[1][清]张英等.渊鉴类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2][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五七[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北齐]魏收撰.何德章修订,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明]甘旸.印章集说[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8][唐]李延寿.南史·孔琳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清]孙星衍著.周天游校,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