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推动力: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孩子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推动力: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在的激励是促使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嗜好的推动力,内在的激励与奖赏不是绑在一起的,那是驱使孩子从事让自己获得满足的活动,也是所有真正学习的基础。相对于内在的激励可驱使孩子自发地学习,外在的激励则能够驱使孩子参与活动。外在的激励容易将表现与学习混为一谈,与接受内在激励的孩子相比,这么做的结果是造成更低的成绩、更低的成就评量、更低落的学习兴趣、更差的创造力,以及更大的心理创伤。

孩子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推动力: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内在的激励是促使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嗜好的推动力,内在的激励与奖赏不是绑在一起的,那是驱使孩子从事让自己获得满足的活动,也是所有真正学习的基础。回想一下,记忆里那个可以连续几个小时孜孜不倦阅读历史书籍、溜滑板的孩子,或是勤奋地在车库里修理脚踏车的孩子,我们都曾有过这般“沉迷其中”的经验,也就是研究人员所谓的“完全投入”某件让我们觉得引人入胜且富挑战的事情。

相对于内在的激励可驱使孩子自发地学习,外在的激励则能够驱使孩子参与活动。之所以如此,并非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而是因为孩子可以从中获得某些相关的收获,例如成绩、奖品、地方报纸报道。由于外在激励带给孩子最宝贵的不是获得学习经验,而是伴随而来的好处,因此反而剥夺了学习的兴奋。外在的激励容易将表现与学习混为一谈,与接受内在激励的孩子相比,这么做的结果是造成更低的成绩、更低的成就评量、更低落的学习兴趣、更差的创造力,以及更大的心理创伤。

我们的学区有位很优秀的老师告诉我们以下的故事。放假前,她班上的学生都很担心即将到来的数学测验,心急的孩子更是一直打断她的讲课,只想知道更多有关测验、计分以及会占学期成绩多少比例等问题。由于无法让孩子专心上课,她干脆请学生收起课本,接下来的时间干脆用来画画。十几只手立刻举起来,全都想知道绘画作品将如何评分。“当时,我们心想我们的教学生涯完蛋了。"她无奈地说。

当孩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外在的成绩评量,他们为工作找到意义的能力就被减损。热衷于成绩不等同于热衷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一八九七~一九六二,美国小说家)、微积分或元素周期表。美国有些最著名大学的入学指导老师批评那些既聪敏又优异的入学新生,说他们缺乏对学习的热忱。曾任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入学指导员的威廉·卡斯基(WilliamCaskey)即这样评论:“我们看到生长环境不错的青少年,却没有什么兴趣或嗜好。讽刺的是,他们其中很多成绩都还蛮优秀的。不过,他们的成功动力很少是为了追求知识,而是把学业成绩和奢华生活绑在一起。”

美国辛辣动画《南方公园》(SouthPark)的创作者之一,才华横溢的马特.斯通(Matt-Stone)为我们对成绩的不理性过度关注做出了这样的总结。麦特还记得当他六年级,面对数学测验时的焦虑:“大家都说千万别考砸了,因为只要考砸了,就不能进入七年级的数学资优班,只要进不去七年级的数学资优班,就升不上八年级九年级或十年级或十一年级,然后你就会到死都孤苦贫困。”父母必须跟孩子保证,即使进不了数学资优班、当不成毕业生致词代表,或进不了哈佛大学,都不会让他们“到死都孤苦贫困”。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媒体都很努力地用这类信息炮轰我们的孩子,不断地强调力求优异表现的重要性,其实真正需要教导他们的是坚韧不拔的价值观和对远大前程的看法,并且了解成绩好坏不代表学习能力,他们需要知道,原来父母重视的是努力、好奇心和求知的勇气。

内在和外在的激励并不会互相排斥,年轻的孩子既受到内在好奇心的驱使,也会有强烈的欲望想取悦父母。随着孩子吸纳了来自父母的观念、兴趣和价值观,并从中挑选出他们觉得适合的,然后再依照自己的个性、发展程度、兴趣与能力来量身打造,外在激励于是再生为内在激励。上述教养的重点并非要父母停止看重成绩或杰出的表现,而是要帮助我们的孩子为自己向内心探索,让他们自发地想要培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在此,我们重视的是发展过程,更甚于最后的结果。研究显示,受到内在激励的孩子不只学习更好、表现更好,而且或许最重要的,他们更能乐在工作中,更有意愿也更渴望亲自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当父母坚持要在孩子身上复制大人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甚至职业时,就会徒劳无功并且阻碍孩子。“你当然要念法学院,我们家族所有男人都是律师。”最好在把十年的光阴浪费在他痛恨的职业上,必须依赖百忧解(Prozac)度过漫漫长日之前,就让你的儿子及早发现他并不适合当律师。我们面对的是眼前这个孩子,而不是梦想中的孩子。或许你很享受对着学校的家长教师联谊会(PTA)侃侃而谈的感觉,可是你的孩子可能觉得公开演讲对他来说是件痛苦不堪的差事,宁愿从事不需要动口、空间性的工作,譬如绘画或建筑。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发掘出适合个别性向和兴趣的活动,而你对这些活动展现的热情和乐趣,将有助于培养孩子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与称职感。

我们曾接手过一个十二岁,自称是“怪胎”的男孩,他的谈话内容几乎都和热带鱼有关。家中没有人能够与他分享他对海洋生物的热爱,尽管这个男孩智商很高,他的父母却只担心他的课业成绩只有中等。我们到现在偶尔还会和这个杰出的年轻人联络,他过得健康、快乐,正在一所名校攻读海洋生物的博士学位。请试着为孩子有特别的兴趣而感到高兴,就是在这种内在激励、父母支持和发展兴趣的交互作用下,孩子的自我们感才会逐渐成形。

金钱不是罪恶,金钱并不会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造成情绪问题,也不会导致抑郁症、焦虑失调或滥用药物。是拥抱拜金主义的富裕文化、重视表现而非学习、看重外在激励而忽略内在激励、过度强调竞争以至于鲜少有机会看到成年人展现怜悯和正直的情操,以上种种因素才是导致孩子生病的罪魁祸首。为了改正这些不足,我们需要教导孩子,物质并不能取代人际关系;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发展内在的激励,并且降低外在激励的重要性。最后,我们还需要以身作则,不仅在家中,也要在社区里展现利他和互惠的精神。(www.xing528.com)

过去我们对于孩童发展的认知,许多的“理论”如今都已被揭穿面具,比方说,多年来争强好胜的父母在孩子坐立不安的学步和学前阶段,就拼命地拿字卡炮轰这些儿童,要他们早早地学认字。现在我们知道学前就会认字的儿童,学业成绩不一定比进了小学才学习认字的孩子学得好。与其将时间、金钱和精力全都浪费在与孩童发展不同调的努力上。不如重新熟悉孩童发展的基本原则,这样会获益更多,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健康的自我们意识应该是什么样子,并在发展自我们碰到瓶颈时有所警惕。最后,了解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会面对的挑战,让我们更能够在他们完成最重要的任务,也就是发展自我们意识的时候助他们一臂之力;无论人生多么变幻无常,健全的自我们意识总是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如避风港般的依归。

【注释】

[1]柞轩.《“清华爱迪生”是这样炼成的》,《家庭教育导读》2004年第5期.

[2]肖春生著.《古今名人教子70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354页

[3]晏红.《孩子的习惯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当代家庭教育报》2005年7月(合刊)

[4]郑杨.《打开青少年的“心事之锁”》,《当代家庭教育报》,2004年8月(合刊)

[5]晨曦编译.《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世界一流的素质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