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越虚无与悲观,拥抱积极人生

超越虚无与悲观,拥抱积极人生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的自尽与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由此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人生毫无价值。受虚无、悲观人生态度影响,一些学生认为,“人生虚无缥缈”,“人生毫无意思,无所谓希望,无所谓奋争”,“现实无情,命运不好,生活在世等于活受罪”,等等。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导致人们心灰意冷,百无聊赖,不思进取,更为严重的将使人们走上毁灭的人生道路。

超越虚无与悲观,拥抱积极人生

20世纪初,中国有一位学术奇才王国维,此人早年赴日留学,回国后致力于哲学古文字学音韵学、词曲、中国戏剧史等方面的研究,著述甚丰,建树颇多。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造诣很深的大学者,却于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年仅五十。王国维的自尽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当时,人们无不感到惋惜。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的自尽与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虚无主义的最早代表,是中国古代的老子生活春秋末期的老子,看到了封建政治的腐败,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人们精神的颓废堕落,目睹社会的纷争、国家之间的混战给百姓造成深重苦难,他以为这一切祸害都来自当时人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他痛切地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君。”由此,老子主张抛弃儒家所看重的“圣”、“仁”、“礼”、“智”、“学”,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这样,老子几乎把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精神支柱全给否定了。老子的虚无主义思想与其“自然无为”的哲学有密切关系,他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反对一切违背自然的人为的东西,认为必须“绝”与“弃”。

庄子继承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但比老子更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庄子的虚无主义最集中的表现是他的“无待”说。根据这种理论,人们要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就不能凭借任何东西,人们应一无凭靠,与道为一,游于无何有之乡。道家“无待”的虚无主义极容易造成一种畸形的自我,致使放荡、糜烂、腐朽的生活方式泛滥成灾。

西方最早提出虚无主义人生观哲学家叔本华。叔本华受佛学的影响,把生命归结为痛苦,他认为,人生是一条由灼热的煤炭铺成的环形跑道,人在意志的驱使下在这条灼热的跑道上不断地奔跑,永远达不到终点。由此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人生毫无价值。要消除人生的痛苦,只有放弃生活本身,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这种哲学出发,叔本华对一切肯定理想和生活幸福的哲学都加以攻击,并且否定理性和科学对人生的价值。如果说,老庄的虚无主义造成一种超脱的人生,那么,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导致一种悲观主义人生观。在中国最早介绍叔本华哲学的是王国维,就是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下,王国维走上了自尽的道路。(www.xing528.com)

尼采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他十分欣赏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和虚无主义思想,但他认为叔本华的极端悲观主义太消极颓废了。因此,他在竭尽一切力量宣扬虚无主义思想的同时,把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变成一种强调无限制地自我扩张,以及诉诸行动的“实践哲学”。

尼采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判了上帝的死刑,那么,又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全能的上帝呢?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回答了这个西方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萨特看来,人可以取代全能的上帝。上帝是绝对自由的,上帝创造着整个世界,所以,人也“注定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为了使人获得绝对的自由,萨特也以虚无主义为武器,破除人性论和决定论以及各种价值观念对人的精神的束缚。萨特认为先天的人性是没有的,“存在先于本质”。萨特把“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不依赖于其他存在而存在,指自然界或宇宙世界。“自为的存在”是个人的存在,具有暂时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的特点,这样的存在也就是“虚无”。由于人没有先天的本性,所以,萨特认为人的选择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理性影响,不受任何道德的束缚。萨特曾经用他自己遇到的一件小事来说明选择的绝对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青年学生来请教萨特,帮助他解决两难处境:他的父亲与敌人合作,他的长兄牺牲于战场,而他则是其母生活下去的唯一慰藉;然而,他渴望英国去参加自由法国军队,为国效劳,也为长兄报仇,可是他又担心他一走会使他的母亲陷入忧愁、绝望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位青年究竟为了民族利益而参加军队,还是守在家中照顾老母,以尽孝道?这使这位青年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在这样的时候,萨特给这位学生的忠告是,你去自由选择吧,不要理睬那些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你爱怎样就怎样。虽然人的选择是绝对自由的,但是,选择所带来的往往是失败,人渴望成为上帝而人又不能成为上帝,因而,人生是痛苦的。由于“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失败,是痛苦,所以,存在主义的一个推导是,人们要真正获得自由,最好的办法就是果断地、甘心情愿地选择死亡,这样才能摆脱他人,摆脱社会,摆脱痛苦。

受虚无、悲观人生态度影响,一些学生认为,“人生虚无缥缈”,“人生毫无意思,无所谓希望,无所谓奋争”,“现实无情,命运不好,生活在世等于活受罪”,等等。他们在学习上追求60分万岁,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电影本命年》中有一位老兄就说了这样一段话:“上班,没劲;不上班,也没劲;玩,没劲;不玩,也没劲;恋爱,没劲;不恋爱,也没劲……”总之,它活着就没劲。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导致人们心灰意冷,百无聊赖,不思进取,更为严重的将使人们走上毁灭的人生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