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浒记》版本演变及简介

《水浒记》版本演变及简介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浒记》的本事来源,最早出自《大宋宣和遗事》“宋江因杀阎婆惜往寻晁盖”一节和“宋江得天书三十六将名”“宋江三十六将共反”两节中的部分内容。明初杂剧的水浒戏仅朱有燉所著的两种。

《水浒记》版本演变及简介

附二:《水浒记》的本事演变及版本简说

“水浒”题材的作品之本事,正史中《宋史》和其他一些野史作品有少量的涉及,而与传奇《水浒记》的内容则关系不大。《水浒记》的本事来源,最早出自《大宋宣和遗事》(又名《宣和遗事》)“宋江因杀阎婆惜往寻晁盖”一节和“宋江得天书三十六将名”“宋江三十六将共反”两节中的部分内容。

《宋江因杀阎婆惜往寻晁盖》的全文为:

是年,正是宣和二年五月,有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匹段,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其马县尉一行人,行到五花营堤上田地里,见路旁垂杨掩映,修竹萧森,未免在彼歇凉片时。撞着有八个大汉,担得一对酒桶,也来堤上歇凉靠歇了。马县尉问那汉:“你酒是卖的?”那汉道:“我酒味清香滑辣,最能解暑荐凉。官人试置些饮?”马县尉方为饥渴瘦困,买了两瓶,令一行人都吃些个。未吃酒时,万事全休;才吃酒后,便觉眼花头晕,看见天在下,地在上,都麻倒了,不省人事。笼内金珠、宝贝、匹段等物,尽被那八个大汉劫去了,只把一对酒桶撇下了。

直至中夜,马县尉等醒来,不见了担仗,只见酒桶撇在那一壁厢。未免令随行人挑着酒桶,奔过南洛县,见了知县尹大谅,告说上件事因。尹知县令司吏辨认酒桶是谁人动使,便可寻觅贼踪。把那酒桶辨验,见上面有“酒海花家”四字分晓。当有捉事人王平到五花营前村,见酒旗上写着“酒海花家”四字。王平直入酒店,将那姓花名约的拿了,付吏张大年勘问因由。花约依实供吐道:“三日前日午时分,有八个大汉,来我家里吃酒,道是往岳庙烧香,问我借一对酒桶,就买些个酒去烧香。”张大年问:“那八个大汉,你认得姓名么?”花约道:“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竭村庄住,姓晁名盖,人号唤他做铁天王,带领得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等。”张大年令花约供指了文字,将召保知存,行着文字下郓城县根捉。

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报与晁盖几个,暮夜逃走去也。宋江天晓,却将文字呈押,差董平引手三十人,至石碣村根捕。不知那董平还捉得晁盖一行人么?真个是:

网罗未设禽先遁,机阱才张虎已藏。

那晁盖一行人,星夜走了,不知去向。董平只得将晁家庄围了,突入庄中,把晁盖的父亲晁太公缚了,管押解官。行至中途,遇着一个大汉,身材迭料,遍体雕青,手内使柄泼镔铁大刀,自称铁天王,把晁太公抢去。董平领取弓手回县,离不得遭断吃棒。

且说那晁盖八个,劫了蔡太师生日礼物,不是寻常小可公事,不免邀约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去落草为寇。一日,思念宋押司相救恩义,密地使刘唐带金钗一对,去酬谢宋江。宋江接了金钗,不合把与那娼妓阎婆惜收了。争奈机事不密,被阎婆惜知得来历。

忽一日,宋江父亲非(生?)病,遣人来报。宋江告官给假,归家省亲。在路上撞着杜千、张岑两个,是旧时知识,在河次捕鱼为生;偶留得一大汉姓索名超的,在彼饮酒;又有董平为捕捉晁盖不获,受了几顿粗棍限棒,也将身在逃,恰与宋押司途中相会。是时索超道:“小人做了几项歹事勾当,不得已而落草。”宋江写着书,送这四人去梁山泺寻着晁盖去了。

宋江回家,医治父亲病可了,再往郓城县公参勾当;却见故人阎婆惜又与吴伟打暖,更不采着。宋江一见了吴伟两个,正在偎倚,便一条忿气,怒发冲冠,将起一柄刀,把阎婆惜、吴伟两个杀了;就壁上写了四句诗。道是,诗曰:

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

要捉凶身者,梁山泺上寻。

《宋江得天书三十六将名》接上叙曰:

是时郓城县官司得知,帖巡检王成领大兵弓手,前去宋公庄上捉宋江。争奈宋江已走在屋后九天玄女庙里躲了。那王成根捕不获,只将宋江的父亲拿去。

宋江见官兵已退,走出庙来,拜谢玄女娘娘;则见香案上一声响亮,打一看时,有一卷文书在上。宋江才展开看了,认得是个天书;又写着三十六个姓名,又题着四句道,诗曰:

破国因山木,兵刀用水工。

一朝充将领,海内耸威风。

下列三十六人姓名和绰号,多与后来的小说水浒传》相同:吴加亮、杨志、史进、公孙胜、张顺、秦明、阮小七、阮小五、林冲李逵、柴进、徐宁、李应、刘唐、董平、雷横、朱同、戴宗、孙立、花荣、张青、穆横、燕青、鲁智深武松、呼延绰、索超、石秀、杜千、晁盖,另有几人,《水浒传》已改了姓名:玉麒麟李进义(卢俊义)、混江龙李海(李俊)、短命二郎阮进(立地太岁阮小二)、大刀关必胜(关胜);赛关索王雄、火船工张岑,小说中已无此二人。

《宋江三十六将共反》则叙:

宋江为此,只得带领得朱同、雷横、李逵、戴宗、李海等九人,直奔梁山泺上,寻那哥哥晁盖。及到梁山泺上时分,晁盖已死;又是以次入吴加亮、李进义两人做落草强人首领。见宋江带得九人来,吴加亮等不胜欢喜。宋江把那天书说与吴加亮等,道了一遍。吴加亮和那几个弟兄,共推让宋江做强人首领。寨上元有二十四人,死了晁盖一个,只有二十三人,又有宋江领至九人,便成三十二人了。当日杀牛大会。抱天数点名,只少了四人。那时吴加亮向宋江道:“是哥哥晁盖临终时分道与俺;他从正(政)和年间朝东岳烧香,得一梦,见寨上会中合得三十六数;若果应数,须是助行忠义,卫护国家。”吴加亮说罢,宋江道:“今会中只少了三人。”那三人是:

花和尚鲁智深 一丈青张横 铁鞭呼延绰

后来鲁智深等三人反叛,亦来投奔宋江,三十六人数足。

《宋江三十六将共反》叙梁山泺“各人统率强人,略州劫县,放火杀人,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余县;劾(劫)掠子女玉帛,掳掠甚众。”后“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安。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由上可知,宋江故事是《宣和遗事》“水浒”部分的主要内容。

《大宋宣和遗事》是南宋时的白话小说,也是最早描写宋江、晁盖起义的文学作品。接着元杂剧有大量的水浒戏产生,今存剧目三十种,占现存元代杂剧存目总数近二十分之一。明初杂剧的水浒戏仅朱有燉所著的两种。现存之剧多以李逵、鲁智深为主角,偶有宋江为其中之配角者。元杂剧存目中以宋江为主角的水浒戏,仅有《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宋公明喜赏新春会》和《宋公明劫法场》三种,皆为佚名之作,亦已全佚;另有佚名之佚作《征方腊》,亦可能以宋江为主角。从剧名看,以上诸剧之内容,与《水浒记》传奇皆无涉。

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水浒传》上承《宣和遗事》,吸收了《宣和遗事》和元杂剧中水浒戏的部分内容,也可能吸收了宋元两代“水浒”题材的讲话艺人的艺术创造,经过文人作家的整体构思、人物塑造和文字加工,终于成为一部取得巨大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划时代伟著,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传世巨著。

《水浒传》描写宋江和晁盖“逼上梁山”的人生道路的有关内容,主要为第十三回(赤发鬼醉卧灵宫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第十四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第十八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第十九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郓城县月夜走刘唐)、第二十回(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阎婆惜)、第二十一回(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第三十八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和第三十九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除以上这条主线外,《水浒传》描写宋江的尚有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第三十一回(锦毛虎义释宋江)、第三十二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第三十三回(镇三山大闹青州道,霹雳火夜走瓦砾场)、第三十四回(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第三十五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第三十六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夜闹浔阳江)、第三十七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共八回,情节复杂曲折。

《水浒传》描写宋江和晁盖的逼上梁山的主线,全承《宣和遗事》而来,但作了极大的发展和艺术加工,就其主要方面来说,首先在情节方面,作了重要艺术创造。《水浒传》作者将晁盖智劫生辰纲、消灭前来围剿的官军、上梁山火并王伦,和穿插其中的宋江报信、刘唐下书,及以后宋江的杀惜、刺配、题诗、被救、聚义等,构思了完整的过程,而且情节丰满、曲折、复杂,前后衔接自然,整个情节的设计非常完美、惊险,具有引人入胜的极强艺术效果。其二,人物性格的塑造达到高度的典型性。无论是胸怀大志的宋江、足智多谋的吴用、粗犷正直的晁盖、勇敢刚烈的阮氏三雄,还是愚蠢昏庸的蔡九知府、精明刻毒的黄文炳和市井小民如阎氏母女等,作者皆能刻画得鲜明突出,栩栩如生。其三,《水浒传》的语言自然生动,精炼明快,表现力极强。其四,作者将晁宋起义提高到“替天行道”的高度,将梁山义军描写成一支政治上成熟、组织上严密、军事上强大、纪律严整、爱国爱民的一流武装力量,读之令人神往。此外,《水浒传》以此主线为基础,刻画了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众多英雄人物及其逼上梁山的多种曲折过程,描写了梁山义军三打祝家庄、攻克高唐州、大名府等多次重大战役,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原来题材的内容和人物,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具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明初的“水浒戏”,仅朱有燉的杂剧两种:《豹子和尚自还俗》和《黑旋风仗义疏财》。其写作方法和描写内容皆承元杂剧之余绪,而与《水浒传》无关。自李开先的戏文《宝剑记》起,“水浒戏”皆据长篇小说《水浒传》改编。此后,与许自昌《水浒记》大致同时的“水浒戏”有沈璟(1553—1610)的《义侠记》、沈自晋(1583—1665)的《翠屏山》。前者描写武松,后者则以石秀和杨雄为主角。《宝剑记》《义侠记》《水浒记》和《翠屏山》都是艺术成就大致相当的名家名作;另有李素甫(生卒年不详)之《元宵闹》演卢俊义的故事,亦尚有艺术特色,其产生年代亦与《水浒记》大致同时。

明代的“水浒戏”除明初朱有燉的杂剧外,都取材于《水浒传》,但撷取的内容和剧中所确立的主人公互相不同。以宋江为主角,以智取生辰纲至江州劫法场为题材的戏剧作品,目前国内仅见许自昌《水浒记》一种,因此王起主编的《中国戏曲选》认为:“剧本主要写《水浒传》中晁盖、宋江两位首领先后反上梁山的故事。作者第一次把《水浒传》中的关键部分改编成戏,表现他高人一等的见地。”国内论者颇有持这种观点者。此论高度评价《水浒记》选择、开掘题材的卓特眼光,确有见地,但“第一次”则不能成立。吴梅原藏后被日寇炸毁之《青楼记》(又名《水浒青楼记》),因此书已毁,不知真貌,吴梅此剧之跋谓两书“绝异”,但仍不能排斥部分情节相同、相似之可能。另日本成篑堂文库所藏明万历十八年(1590)金陵世德堂刻本《水浒记》南戏,出版时许自昌年仅十三岁,显为早于许著《水浒记》的同名异作。此本《水浒记》据日本德田武教授为徐朔方抄录其四十八折之目录,知此剧全据《水浒传》描写宋江、晁盖“逼上梁山”的整个过程敷演,情节主线没有增减和变动。参照《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十二《水浒青楼记》所列之四卷四十八出之目录,可知吴梅原藏之书与世德堂本是同一著作,仅因版本不同而略有异文。我们从其目录(括号内为《曲海总目提要》的异文)即可看出全剧之内容:

卷之一(《曲海》本以下“折”皆称“出”)

第一折 家门始终

第二折 家庭训子(宋江自叙)

第三折 议取生辰

第四折 众劫生辰

第五折 始交婆惜

第六折 晁盖上山

第七折 久违调情(文达词情)

第八折 刘唐送书

第九折 夜香保佑

第十折 江杀婆惜

第十一折 宋江逃罪

卷之二(《曲海》所录出目仍从第一出标起,下同)

第十二折 清风相遇

第十三折 江投花荣

第十四折 刘高观灯

第十五折 荣救宋江

第十六折 志(智)捉花荣(第六折 家书寄江)

第十七折 秦明中计

第十八折 黄信入伙(火)

第十九折 郭吕斗战(戟)

第二十折 石勇遇江(www.xing528.com)

第二十一折 宋江回家

第二十二折 受配江州

第二十三折 长亭拜月(此折《曲海》无)

卷之三(《曲海》本《智捉花荣》后有《家书寄江》出,而无《长亭拜月》一折。)

第二十四折 义别梁山

第二十五折 揭阳相遇

第二十六折 薛永卖武

第二十七折 穆庄聚会

第二十八折 管营厚江

第二十九折 戴宗初识

第三十折 李逵赌博

第三十一折 张李相争

第三十二折 父思宋江

第三十三折 浔阳误题

第三十四折 文炳(焕)抄诗

卷之四

第三十五折 戴宗设(授)计

第三十六折 鞠(鞫)审宋江

第三十七折 戴宗拜别

第三十八折 信至梁山

第三十九折 伪书救友

第四十折 通判辨奸

第四十一折 众劫法场

第四十二折 无为报仇

第四十三折 众英上山

第四十四折 私奔回家

第四十五折 宋江受难

第四十六折 玄(元)女赐书

第四十七折 父子团圆

第四十八折 反邪归正

综观以上目录,此剧之内容已可基本了然。德田武教授又曾为徐朔方先生抄示此剧第二折《家庭训子》前半,其中宋江上场时自报家门说:

【英雄口】(生扮宋江上)“……小生姓宋名江字公明,济州郓城人也。远祖宋玉,布古郢之才名。从兄宋庠,特先朝之宰辅。貂蝉接武,冠盖盈门。奈尔来奸宄纵横,致我族贤人隐遁。父亲宋太公,衡门栖隐,甘为庞德之朋;母亲宋太婆,早岁归全,竟切仲由之恨。妻房王氏,谐琴瑟而申囗(馈)相供,兄弟宋清,协埙篪而同胞多幸。但念我幼虽存心六籍,长而有志四方。年及三旬,具养济万人之度量;身无七尺,怀扫清四海之心机。仗义疏财,呼保义名传九有。赈穷周急,可惜遭时多阻厄。淹淹未展经纶,且卷藏盖世宏才,聊干理押司小吏……”

《远山堂曲品》评阕名《青楼记》云:“窃宋江一事,全无作法,止是顺文敷衍,犹稍胜于荒俚者。”《曲海总目提要》评此剧目:“不知何人作,全据罗贯中《水浒记》,叙宋江逃窜战斗之事甚多。词意粗鄙,不逮梅花墅所编远矣。第二出《宋江自叙》,至认宋玉为远祖,宋庠为从兄,尤可喷饭。”从上述目录和宋江自报家门之文字看,《远山堂曲品》和《曲海总目提要》的评语都十分恰切。《曲海总目提要》所举第二出“至认宋玉为远祖,宋庠为从兄,尤可喷饭”一例,正巧德田武教授录示的第二折前半即有此两言,更可确证《青楼记》和世德堂本《水浒记》是同一著作。

徐朔方认为,许自昌“此记据同名南戏改编”,即据世德堂本改编。郭英德也持此说:“许自昌《水浒记》,盖取此剧(按指《青楼记》,又名《青楼水浒记》《水浒记》)第一卷,而详加铺叙。”郭英德并认为世德堂本或即与《青楼记》为同一本子。他的这个推测是正确的。

一般认为许自昌《水浒记》乃直接取材于《水浒传》。现代学者中,赵景深师最早研究此剧,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即指出,《水浒记》“系据《水浒》第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十八、三十九诸回而作。但人物多从省略,颇与李渔《闲情偶寄》所云:‘减头绪’相合。抢劫生辰纲的七星,只留下晁盖、吴用、公孙胜和刘唐,而把阮氏三弟兄删去;伪造蔡京回信的圣手书生萧让和玉臂匠金大坚也被削除;捉刘唐的雷横和他的同事朱仝也一并从略:这都是作者的优点,但第二十出《火并》连王伦的对手林冲也变成无名氏,似觉不当。”(赵景深《许自昌的〈水浒记〉中国戏曲初探》,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186页。)

景深师在指出许自昌《水浒记》系据《水浒传》所作之同时,又肯定其省略人物、减少头绪的改编方法。此外,《水浒记》还删去小说原作中不适宜舞台演出的一些大型场面,如何涛带领五百官兵奔石碣村围剿,朱仝、雷横星夜率众包围晁盖、宋太公的庄园,捉拿晁盖、宋江等;又为了使全戏情节集中,删弃不少繁复的情节旁枝和故事细节,使全戏显得紧凑、明快。在人物设置方面,除了删弃一些人物外,还改动了一些人物。如白胜,原作描写他被人告发后遭官府逮捕、拷打,严刑之下他招出智取生辰纲的为首者与参与者,官府从他身上打开缺口从而破案,若不是宋江通风报信,晁盖等即被一网打尽。此剧则改成由公孙胜提议:“我们劫了生辰纲,少不得连累地方,又不是我们倡义的本意了。不若就叫白胜哥出首在本府,待本府来拿我们的时节,贫道设起法来,呼风唤雨,走石飞沙,把官兵惊得他魂不附体,我们竟逃到梁山泊水洼哨聚,岂不两得其便?”这样一改,便改变了白胜的“叛徒”形象,又突出了晁盖、公孙胜等英雄爱民的气概和聚义计划的周密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自昌《水浒记》对原来的宋江题材作出四个重大的改造:

其一,为适应当时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趣味、爱好,传奇作品一般都以生旦为主角。《水浒记》为此特增设宋江的原配夫人孟氏一角,让孟氏在戏中贯串始终,最后孟氏也被梁山义军派人接到山寨,与自江州救回的宋江在梁山相聚,构成生旦团圆的结局。

其二,众多的传奇作品以生旦为主角是因为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一般观众有经久不衰、历久常新的吸引力。但此剧中宋江和孟氏都是严格遵循传统道德、男女之间的关系之处理显得十分古板的人物,两人之间的感情缺乏戏剧性,剧本无法描写和渲染;为了增强戏剧性,作者大力发展张三与阎婆息奸情一线,又增强婆息珍重她与张三的恋情的意识,既丰富了情趣和笑料,以便吸引观众,又淡化色情因素,批判张三这个逢场作戏式的丑恶色鬼形象,同情婆息未能得到丈夫应有之爱和所遇非人的不幸遭际,把握的分寸颇为确当。在这条情节线中所增添的王婆这个艺术形象也颇有特色。

其三,明代传奇首倡情节设计的双线结构,尤其是自《浣纱记》发其端,至清代《长生殿》《桃花扇》而到达顶峰,戏曲作家将时代兴亡与生旦爱情双线平行交叉,这样的创作手法是我国戏曲家对中国和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作出的杰出贡献。许自昌此剧显然亦有意追求这个创作境界,故而将原作题材改造成晁、宋造反一线和宋江与孟氏、张三与婆息情感一线,平行交叉,剧情丰富、复杂、曲折,从而取得颇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其四,增强了晁、宋两人的革命性,突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熟,进一步加强了题材原已具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如晁盖向宋江强调:“小弟们此举,也不专为些须财宝哩!为豺狼当涂扰民,英雄发愤,甘共丛神一逞。”宋江和孟氏平时也感慨世道黑暗、贪官当道,欲因此而有所作为。这便将原作中阮氏三雄等强调经济生活上的翻身,以“大块吃肉,大块分金”为草莽英雄的理想,和晁盖、吴用劫取不义之财的初衷,都全部归并到“替天行道”,为民奋斗,反对封建王朝残酷压迫的高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水浒记》最早和最重要的版本,应是许自昌完成此剧创作后的家刻本或书坊之刊本;此本为明代评论家的所见并著录之本和后世流行诸本的祖本,惜今已荡然无存。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之《水浒记》,为此剧现存最早和最重要的版本。此本凡二卷,三十二出,《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即据之影印。清初“汲古阁订,本衙藏板”之《六十种曲》本申集所收《水浒记》即汲古阁原刻本之重印本。原刻初印本之六十种曲,乃分批刻印,重印本则一次出齐,故而至重印时才有《六十种曲》的丛书名称。据蒋星煜先生的研究,《六十种曲》中的《西厢记》《还魂记》之类,可能因读者和戏曲界需要最多,所以印的次数也最多,漫漶的情况特别严重,所以大量地重刻。而《水浒记》则不属于这个情况,因此汲古阁《六十种曲》本《水浒记》与汲古阁原刻初印本《水浒记》实即完全相同的版本,是此剧现存最早、最重要、流行最广的一个版本。

在汲古阁原刻的重印本《六十种曲》之后,据蒋星煜先生的研究,清代又曾有一个重刻本,重刻之年代不详。此后则有“道光乙巳年重修”“同德堂藏板”的《六十种曲本》。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六十种曲》排印本,即以道光乙巳重修本为底本,其中三十一种据原刻初印本校勘。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古籍刊行社据此本重印;1958年中华书局又据此本重印,现在最流行的《六十种曲》包括其中的《水浒记》,即中华书局的多次重印本。傅惜华《水浒戏曲集》所收之《水浒记》,亦为汲古阁所刻《六十种曲》本。

此外,《水浒记》尚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永睦堂龚氏抄本、民国元年(1912)上海藜光社石印本、民国八年(1919)成都存古书局刊印本,皆二卷、三十二出。这些版本皆流传不广。

在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水浒记》之前,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即已著录此书并有评语,惜未题所据版本。《远山堂曲品》和《六十种曲》及汲古阁原刻初印本皆署明《水浒记》的作者为许自昌,而《古人传奇总目》题为“梅花墅作”,《曲海总目提要》卷十四著录此戏时谓:“自署梅花墅编,不知何人所作。”可见两书作者所见之本,非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和《六十种曲本》,可能为汲古阁本之前的明刻本,惜亦未提所据之版本;两书作者既不知《水浒记》之作者为许自昌,亦不知梅花墅乃自昌之别墅并以之为号。

与许自昌著《水浒记》之剧名相同、相似因而极易混淆并误认作同一著作者,共有以下三种: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在王无(一作元)功名下,列《水浒》,并云:“此梅花主人改订者,曲白十改八九,稚弱亦十去八九矣。前本用犯调,有不便于歌者,今取调极稳。前本宋江有妻,似赘,今并去之。惟下韵仍杂,不能为全瑜耳。”此本与同书许自昌名下所列《水浒》,剧名相同,又云“此梅花主人改订者”,作者又相同;但王无功名下又云“梅花主人改订”,即许自昌自己所改订,则不应列于王无功名下。从其语气看来,此为《远山堂曲品》之笔误,“此梅花主人改订者”,应为“此据梅花主人改订者”。可见此《水浒记》乃许自昌《水浒记》之改订本,即修订本。此修订本今已不存。

《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十二著录明隆、万间有阕名《水浒青楼记》传奇,一名《青楼记》。吴梅原藏明富春堂本《青楼记》有《青楼记跋》谓:“吴门许自昌作《水浒记》,刊入《六十种曲》,与此书绝异,不知谁氏笔也。文字颇古拙,当是明中叶人作,与伯龙、伯起,喜以骈语入白文者。富春刻传奇,共有百种,分甲、乙、丙、丁字样,每集十种,藏家目录,罕有书此者。”吴梅此本交商务印书馆影印,日寇侵华初期轰炸上海时,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亦被日寇炸毁,吴梅提供给该馆影印并暂藏于涵芬楼的多种善本珍本古籍亦被烧毁,此书也在其中。此书原为孤本,因此而失传。因吴梅原藏此书,故能明确指出此书与许著为不同之作。

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所录许自昌《水浒记》之版本,主要为两种,一为汲古阁《六十种曲》本;一为明万历十八年(1590)金陵唐氏世德堂刻本,四卷,藏日本东京御茶水图书馆成篑堂文库。限于客观条件,国内学人包括傅惜华先生在内,皆未能实睹此书,因此或认为此书即许自昌《水浒记》的现存最早版本,或以为此书与吴梅原藏《青楼记》为同一剧作。今据徐朔方《许自昌年谱》,日本德田武教授替徐朔方先生录示此书全目并介绍详细内容。知此剧四卷凡四十八折,内容远较许著繁杂,本文前已有述,据《曲海总目提要》关于《青楼记》之评论和列举之出目,可知两书实为同一著作。

第三种为《群英类选》所选之阕名《水浒记》。有的论者认为此《水浒记》可能与《水浒青楼记》为同一作品。今细观《群英类选》(今为孤本,且已不全)诸腔类卷四所选《水浒记·浔阳会饮》一出,乃叙宋江与戴宗初识,于酒楼欢饮,李逵与张顺抢鱼争执,又推倒卖唱歌女宋玉莲,却无宋江误题反诗的情节。而《青莲记》和世德堂本《水浒记》的有关情节则在卷三分为四出:《戴宗初识》《李逵赌博》《张李相争》《浔阳误题》,可见《群英类选》所选之《水浒记》,既与许自昌《水浒记》不同,也与《水浒青莲记》和世德堂本《水浒记》完全不同,此乃明代戏曲中的第三种《水浒记》,而明清曲目皆未予著录。

综上所述,许自昌《水浒记》在明代“水浒戏”中是与《宝剑记》《义侠记》并列的成功之作,在宋江和晁盖造反题材方面是艺术上领先于同名同题材其他剧作的优秀之作。汲古阁《六十种曲》的《水浒记》是此剧最早、最重要的版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